2020-01-24 12:43:41Rex Wu

歷史說書人》王羲之:我的字怎麼那麼美?

歷史說書人》王羲之:我的字怎麼那麼美?

如果要看一個人的個性,那最準的方式,就是看他的字跡,然而王羲之的字跡卻格外特別,他的字體,會隨著敘述時的心境起落而有所不同,就像是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到他的書法,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仲編製造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仲編,又來到久違的說故事時間啦。

最近由於懶癌發作,沒有撰寫文章,致使智商下降了許多,今天在電腦桌前盯了一個小時,左思右想,卻又找不倒靈感,實在讓我倒吸一口涼氣,以為自己以後都寫不出文章了呢!

唉,一開始就廢話,讓我們回到正題。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我們很久沒有討論的藝術史,人物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維基共享)

王羲之是誰?以前讀在高中念書時,我實在恨透他了,他的家庭成員錯綜複雜,而且名字都很相像,老師都會專門挑出那些容易搞混的名字,要我們分門別類畫出來,搞我每次都不及格。他們的名字有多相像?

1. 曾祖父王覽:一個很牛的晉朝將領,名字最好認

2. 二兒子王凝之:迷信至極的鄉巴佬,五斗米道的忠實粉絲

3. 五兒子王徽之:曾幹過「乘興而來」的小故事,不辭辛勞花了半天時間跑到朋友家門前,卻不敲門就回家了

4. 七兒子王獻之:幹話很多,是《世說新語》的常客

加上王羲之本人,光是這五個人物,就讓我們的青春高中埋上了多少陰影!多少恐懼!這也難怪在春秋時期,人們會發明"伯仲叔季"的排序,好辨認多了!

王羲之的出道之路

由於出生在不安穩的晉朝,王羲之的歷史故事十分的稀少,他大半的生平歷史幾乎都被蒙蓋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我們只能從極少量的史料當中,一窺王羲之的生平。

西元303年,王羲之出生於琅邪郡臨沂一戶富貴人家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而且學習勤快,幾乎沒有甚麼字體難得倒他,是鄉里著名的小神童。

父親見兒子很有天賦,就把他送入女書法家衛夫人的習堂裡,讓她好好培育這塊璞玉。而書法老師衛夫人也不負重望,以她獨特的教授方法薰陶王羲之。

衛鑠(衛夫人)圖像,來自《百美新詠圖傳》。(維基共享)

生活在現今的我們,應該都對「兒童書法班」不陌生,相信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們,也有很大比例曾經參加過書法班,仲編小時候也曾參加過此類課程,第一次學毛筆時,字寫得東倒西歪、忽大忽小,老師對我的字很不以為然,就拿臨摹本讓我描著畫,雖然從此之後對書法比較了解,但枯燥乏味、老調重彈的臨摹,讓我在幾個月後就草草退出。

衛夫人雖然很會書法,卻從不正面教導如何運筆,她的每一節課堂,幾乎都是戶外教學,帶著王羲之到山野間到處遊玩,讓他看盡家鄉的美好景色。

不過,雖然看起來慵懶了點,但衛夫人高超的地方就在於:讓王羲之在戶外,比在教室裡學到的東西還多!

衛夫人認為,寫橫,要有千里陣雲的氣勢,於是把王羲之帶到廣闊的平原上,讓他凝視天空中緩緩擴張的雲層。寫豎,要有萬歲枯藤的頑強,又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裡,讓他攀緣在枯老的粗藤上,感受拉扯不開的強韌力量。寫點,要有高山墜石的力量,又到山腳下的瀑布前看落石,讓他感覺石頭從山峰上墜落下去的速度。

王羲之在衛夫人的幫助下,在差不多八、九歲,毛都還沒長齊的年紀,就知道如何運用書法,差不多在十二歲左右,王羲之就已經正式出師,不但精通古今中外所有字體,還想開創一派潮流。

改革字體!

晉朝的字體跟現在的教育部一樣,是有一個標準的,三國著名書法家鍾繇是那時候名定的標準體,寫字要寫得像他,不然就是沒文化、失儀禮。但王羲之對此並不以為然,鍾繇的每個字感覺胖乎乎的,像是用超粗的麥克筆寫字,雖然很好分辨,但總感覺沒有那種飄逸的美感。

鍾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著名書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諡曰「成侯」。鍾繇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維基共享)

鍾繇的每個字感覺胖乎乎的,像是用超粗的麥克筆寫字,雖然很好分辨,但總感覺沒有那種飄逸的美感。圖為鍾繇楷書作品《宣示表》宋拓本。(維基共享)

年輕氣盛的王羲之,想對書法展開徹底升級,但經過摸索創造後,他將字的重心提高,讓字的感覺變的輕盈,並且提倡在筆法的挪動時進行「轉鋒」,使字體帶有流線,身彎而不失重心,最終創造出具有獨特風韻、天質自然的行書體,徹底將行書1.0升級成2.0!

然而,歷史上每一場藝術變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他的老家,有一些文人墨客看不慣王羲之搶走了他們的鋒頭,對他很不服氣,其中又以鍾繇的忠實粉絲庾翼最為激進,他見王羲之的新書體流行,連自家子弟都去學,氣憤地稱:

「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白話翻譯:那群沒羞沒操的學徒們,輕賤高貴的家雞,而去愛外面的野鴨!我必須報仇雪恨,與王羲之當面比賽!)

那時候的人們,罵人的方式比較形象化,喜歡用動物來比喻,不過把自己自稱為家雞恩,這種癖好可真是頭一次聽見呢!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庾翼作為舊派的代表,與王羲之的新體字展開對決!

不過這場決鬥,不是我們的想像那樣高潮迭起,事實上,他們倆連面對面比試都沒有,新生事物是反對不了的,王羲之的文字受到鄉親父老的喜愛,也受到廣大粉絲的認可,庾翼想要引戰,逼王羲之出來面對,但人還沒出來,就已經被王羲之的死忠粉絲酸到滾回去了。

王羲之的新書體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各派子弟們都紛紛棄舊學新,效仿王羲之的書法,他也在眾人擁戴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更深一層的揮灑。

浪漫的《蘭亭集序》

如果要論王羲之的代表作,那肯定首推他五十歲時所寫的《蘭亭序》,那時正值江南三月,通常都細雨綿綿,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無官一身輕的王羲之,帶著四十二個好友一起去山間游玩,走累了,就在一處蜿蜒曲折的小河旁休息,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他們不禁詩意大起,將準備好的紹興黃酒拿出來。

「我們來玩曲水流觴吧!」

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將醇馥幽郁的黃酒倒進一種專用的木製酒碗(觴)裡,將放在溪水的上游,輕輕鬆手,任他順流而下,因為溪流彎曲,酒碗會在某些地方停滯,或者打轉,若酒碗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罰酒三杯,這就是曲水流觴。

王羲之的朋友很有文化素養,既然羲之想要玩,那作為朋友,我怎能不奉陪呢?他們樂此不疲,一共玩了五十三次,只有十六次做不出詩來,最後,大家寫成的三十七首詩詞匯集起來,準備編輯成集。

逸少,我們之中就屬於您文采最好,不如由您來撰寫序言罷!

此時的王羲之經過一番暢飲,已經進入微醺狀態,他雙眼微瞇,面露愉悅,帶著醉意,搖搖晃晃地接過紙筆,連片刻間的思索都沒有,就開始揮灑他的文采,執筆的右手在蠶繭紙上來來回回,成就了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之所以有名,不僅是因為王羲之寫書法寫得很好看,而是他的文章內涵,他能夠把這些複雜的情感都融入在文字之中,使千百年後的我們重新觀賞之際,仍能觸動心中最深的那條感觸。

「後世的人看我們的文章,也會和我們看古人文章一樣,生起感傷之情,這樣的事情古、今和將來並無二致,我不禁感到悲傷,遂分別記下參加聚會人士的名字,抄錄他們所賦的詩作。雖然時代改變事情有所不同,人們的感觸卻是一致的。後世的人讀了這些詩作,也將會和我一樣,產生無盡的感慨。」──王羲之

《蘭亭集序》(神龍本,普遍認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維基共享)

《快雪時晴帖》很厲害嗎?

王羲之坐上書壇盟主後,他的書法就已經很值錢了。據說他在老嫗賣的扇子上隨手寫五個字,扇子就能由原來的二十錢賣到百錢。而王羲之本人也不吝惜寫字,整個東晉時期,王羲之的書法在市場上是不算少的。

但為什麼現今流傳下來的王羲之真跡卻只有兩件呢?

罪魁禍首就是改朝換代。王羲之的書法一直以來都受到王族親貴間的擁戴,每個高官顯爵都以蒐藏王羲之的字畫為傲,經過時代的演變後,王羲之的字畫就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

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書,待到改朝換代之際,也容易被集中銷毀,聚斂得愈多,往往銷毀得愈慘,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書法僅有兩件,分別是《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至於這兩個是否是真跡,還尚存疑論呢!)

兩者之中,又以《快雪時晴帖》的藝術性質更高,那時候的王羲之,已經辭去官職,享受著隱逸自然的生活,他有更多時間拿來練習書法,書法典雅細膩的精緻度呈現大幅度飆高,是他人生中藝術level最高的時期。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圖:故宮提供)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在寫甚麼: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白話文翻譯:山陰張先生你好,剛才下了一場雪,現在天又轉晴了,想必你那裡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會我沒能去,心裡很鬱悶。你家送信的人說,不能在我這裡多停留,要趕快回去,那我就先寫這些吧。王羲之敬上。)

如果用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意涵並不深刻,好像只是日常的書信對話。但我們今日看《快雪時晴帖》,不是為了看他的內容,而是他的字,漢字書法向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雖然《快雪時晴帖》出於平凡,但王羲之的筆法,卻讓字裡行間精緻了起來,他的一字一句,都透露著不同的情感,可以獨當一面觀看,二十八個字,也意味著二十八行詩。

比如他的第一句「羲之頓首」,行的是草體,宛若遊龍,筆墨流暢優雅。然而在第二句快雪時晴,卻突然從草書轉向行書,筆畫雍容古雅,圓渾妍媚。而第三句、第四句、第五也都是不同字體,一句話裡面的各個字,仔細一瞧,也都有不同的韻味。

乍看之下,王羲之好像是在炫耀技巧,但實質上,他已經將書法融入生活,字體的轉變,不是王羲之有意為之,而是他的內心使然。

如果要看一個人的個性,那最準的方式,就是看他的字跡,然而王羲之的字跡卻格外特別,他的字體,會隨著敘述時的心境起落而有所不同,就像是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到他的書法,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有人猜想他的內心是李白般的俠客,也有人覺得他是多愁善感的白居易,千百年來人們爭論不休,卻沒有一定的解釋,這是王羲之書法的有趣之處。我們只能從他不失平衡的美感,想像出王羲之在提筆時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神態。

風雨飄渺的《快雪時晴帖》

說完了文字內涵,我們接著講它的歷史淵源,《快雪時晴帖》的歷史高潮迭起,經歷了一千七百多年,輾轉於歷朝歷代的權貴手中。唐朝大臣魏徵、北宋官員蘇易簡、東北軍閥張作霖乾隆皇帝也蒐藏了這件書帖,為了能隨時欣賞、臨摹王羲之的大作,甚至在自己住的閣房旁專門空出一間小屋給它。

(PS乾隆是個文物破壞狂,某天某夜觀賞《快雪時晴帖》時,居然情不自禁地拿起印章,找到中間空白處戳了下去,之後還覺得不過癮,又拿172種不同類型的印章,一股腦兒地蓋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古文物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歷史說書人 王羲之:我的字怎麼那麼美? 

原始網站:歷史說書人》王羲之:我的字怎麼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