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10:34:43其石山人

諸法因緣生因緣滅

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成

 

 

 

《華嚴經》:「所有事物彼此相關、彼此牽連、彼此影響。」

 

《聖經》羅馬書第8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

 

《中觀論講記》印順法師著: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起的定義。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

「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受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純大苦滅。」這是緣起的內容。

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

菩薩從性空的見地,觀察世間的一切,雖明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但也能了知它如幻。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入涅槃。

一切法的無自性生,是如幻如化的緣生。法本沒有獨立的自性,是種種因緣的結合生。…生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從哪裡來,滅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到哪裡去。…經上說:「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

 

《中觀論頌直了 佛法心要》果煜法師著

 

  緣起:萬物本是相關互動的關係,…不可能有「自生、孤立、單存」的屬性。…萬物於緣起中,必是相涉相入,在你中有我,也我中有你。…

 

  故唯有以「無自性」的緣起理則,才能成全:

一、為無自性的緣起故,而能「幻生」。

二、已因無自性故,既非因中有果,亦非因中無果。

三、因果乃是無窮的因,生無窮的果。

四、果的屬性與型態,乃是諸因緣和合而成,雖其中有的因素影響較大,有的影響力較小,但非有先決的定數可言。

 

  「諸法因緣生」的模式,就如同大海裡的浪花,乍看之下浪花乃數浪衝擊而成,然而一個大浪,乃是蘊含著無數的小浪。又每個浪頭,都是後浪推前浪,且浪與浪之間還未有真正的界限,因此每個浪花事實上乃是大海眾浪所共成。一浪乍起,旋即蕭落;於是又去推移其他的浪,而現起新的浪花。故雖反復周旋,繽紛駭異,還不出無始的空寂。……(p.19)

 

  自性即謂有「孤立常存的個體與永恆不變的屬性」。即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有,則諸法必無自性也。……(p.23)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因緣」,乃指在眾緣中,具有主導力量者,譬如在眼識所成的緣中,心為因緣,以心能主導一切緣故。

次第緣」,乃指在念念遞移間,前念雖逝,卻具有引導後念的功能,否則萬物剎那生滅,前後的因果關係,便將脫落。

緣緣」,為心識的對象,譬如眼識所對的色塵。

增上緣」,乃指一切助成的諸緣,譬如得成眼識之眼根、空、光明、作意等諸緣。……(p.24)

 

 

[附註]為什麼突然插入一句聖經上的句子,因為雖在貴州的生命能老師有著深厚的佛學基礎,常會講到佛法;但我在溫哥華的生命能老師是上教堂的,她從聖經中發現有相類似的字句,可見從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這世界還是一樣的(因為本來就是同一個)

上一篇:菩薩

下一篇:緣起性空

旅人 2009-11-17 21:55:52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晚安

版主回應
一起珍重有用身,努力埋我度眾! 2009-11-18 02:03:25
小洋子 2009-11-15 10:39:28

嗯。來囉~~

楊風 2009-11-15 10:04:32

緣生緣滅本是空

版主回應
覺悟者明白諸法皆空、不實如幻,所以能入濁世而不被污染。

讓我們一起覺己、覺人,度人,度己。
2009-11-16 0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