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
學中醫無法一步登天,非腳踏實地,吃盡苦頭無法達成。做任何事都要規劃,初學者要吃苦,就是要辛苦一點,自己多去找些基礎中醫資料來自修,如本草備要、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四診心法、醫方集解,當然要有名師在旁指導,要不然有看沒有懂,無法理解。很艱澀。省去幾十年的摸索,走冤枉路。師父帶入門,按程序一步一步來,心想容易,做起來卻沒有一樣實在。經絡、穴位、望.聞.問.切,藥物、方劑、如何配伍、藥性、禁忌、變化懂嗎?似懂非懂,根本沒有腳踏實地,只學一點皮毛,就要馬上比臨床3-40年的老中醫還厲害,沒有經過多年把脈開藥的經驗,就想要一步豋天,有可能嗎?
使用藥方應隨個人體質、症狀,一味一味的增加或減少,不是全盤移用,一個蘿蔔,一個坑,亂槍打鳥的制式的套用。例如黃耆重用能降血壓(補陽還五湯):用小劑量則會升血壓。因為黃耆能收縮腹腔內血管,重用則因升表陽的關係,血液就會往四肢、經絡、體表奔走,故發燒者不可用。又如:桂枝加麻黃可解表、發汗。桂枝配白芍可固表止汗,兩者作用相反。再如張仲景.傷寒論:桂枝加白芍為桂枝湯。白芍倍桂枝為建中湯,只因為藥量之多寡,治病不同,藥性也變動,所以方、藥、病三樣的配合,變化無窮,藥隨病變動,能變就能通。這就是用藥的技術。
藥是用來改善身体的,講求效果。俗話說:(有是病,用是藥)。不是拿來吃飽的。科中會加4-6成的澱粉。療效如何,請您自己去思考。所以,我所使用的藥,為求療效,都自己處理,很少用科中。
中藥,有好、有壞、有真、有假、有誤用、有替代品、有級數。價差非常大。還有煩瑣的加工、炮製,影響效果最大。
※中草藥在使用或做為各種劑型前,大多需經過處理,才比較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而這處理加工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炮製”例如:酒蒸九曬的熟地、何首烏、黃精。炙耆、炙草(生用走表、退火。炙用入裡,補元氣)。本來是往東,炮製後往西。牡丹皮要酒炒,才有活血的效果。
炮製學,是中草藥另一種深奧的學問、技術,每味藥製法皆不相同,市面上很多藥材是未經炮製,所以比較便宜,效果當然也不會一樣,為什麼中醫師所開的方子,沒有預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值得諸君研究探討。因此,許多現行執業中醫師,就是跟我學這套技術。
上一篇:中草藥炮製
下一篇:中醫藥教學--汗臭症,容易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