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0 17:26:21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中醫辨症
○內熱、裡熱:<陰虛則生內熱>臨床表現上常有發熱、發炎、按者更痛、拒按、骨蒸潮熱、口乾舌燥、大便燥結、舌有裂痕、舌質紅絳、少苔或光剝。
○內寒、裡寒:指內臟、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症爲畏寒肢冷、臉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內燥、裡燥:指內臟燥熱,陰液耗損過度,多在熱病後期,或吐瀉,出汗,出血過多,損傷津液所致;也有因營養障礙,淤血內阻,致津血不能滋潤而起。臨床表現為骨蒸潮熱,心煩口渴,唇舌乾燥,皮膚皺裂,毛髮不榮,肌肉消瘦,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尤其黃昏的時後特別明顯,唇紅口乾、甚質嫩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少、脈細數等。通常是因慢性疾病末期、身體消耗太多元氣、體液不足,自主神經系統機能不平衡,而造成交感神經相對興奮或更年期、慢性病的徵兆,就是一般所說的「虛火」。偏燥體質的人,就不適合服用溫熱性質的飲食,反而吃一些寒涼滋潤的食物,對他們特別有幫助。
○內濕、裡濕:指體內脾腎陽虛,水液代謝的功能發生障礙所致。脾主運化水濕,臨床表現為食慾不振,腹瀉,腹脹,尿少,面黃,浮腫,舌質淡苔潤,脈濡緩等。肺為水之上源<肺為腎母,金生水>,肺清則津液化,水道通。腎主水,水液下行於腎,其濁液經腎的氣化,由膀胱排出體外。
上一篇:中醫辨症/臟腑虛損與處方參考:
下一篇:中醫五行與治療原則
(悄悄話)
2013-11-22 0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