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6 21:28:29泊樓

【札想】給小說寫作初學者之忠告

寫小說不是那麼容易的。

 

很多青少年剛開始練習寫小說時,就把目標設定在長篇小說,因為他們沒看過多少短篇或極短篇小說,下意識認定小說就應該像是一本書那麼長。

 

初學者一開始就寫長篇的話,下場只有一個:就是不可能寫出來。

 

這時,初學者最好要務實一點,從「極短篇」開始寫,然後短篇、中篇、長篇....

 

極短篇一般是指1000中文字以下;短篇通常指15000中文字以下(也有人說10000字);中篇通常指3萬字以下;長篇通常指3萬字以上。

 

要寫出爆紅的小說很不容易。大多數初學者寫出自己覺得好看,但在旁人眼中不怎麼樣的小說。

 

此外,小說的「文學性」、「通俗性」兩者,有必要選擇其一去專攻。很少初學者能兼顧這兩種特性,除非你是天才。

 

如果是要寫通俗小說,目標讀者就是該設定在一般大眾。因此內容不可以太深奧、太文謅謅,以免讀者看不懂。

 

如果是要寫純文學小說,那麼「文學價值」就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這裡頭有一套人類社會歷經幾千年演化而逐漸形成的「文學觀點」,沒有足夠才華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因為一旦跨進去了,就會越來越發現自己距離真正的文學巨匠有多麼遙遠!

 

如果是要寫兼顧文學性和通俗性的小說,難度一點也不會低於寫純文學的小說。照樣需要很強大的文筆和很廣博的觀察力、與學識。而且,比起純文學小說有點不同的是,純文學小說可以幾乎完全不理會一般讀者接受度;但雅俗共賞的小說就不能,因此創作上會有些侷限,但也因此考驗著作者「化繁為簡」的能力,也就是將深奧內容用簡單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

 

決定了要寫哪一種小說之後,就可以開始構思了;聰明的作者不會沒頭沒腦的就提筆開始亂寫。而會先在腦中設想大概的情節、人物、背景..以及想要呈現的風格。之後開始蒐集相關資料(比如與小說內容有關的歷史、地理、科學、專業知識等等)、甚至觀察生活周遭是否有與心目中的角色相雷同的人、仔細去做紀錄。最後才正式開始撰寫。

 

目前大多數小說家都已經是使用電腦打字,這筆用紙筆寫作方便得多。尤其是要修改的時候,簡單的複製、剪下、貼上、尋找、取代..等軟體動作,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通常,寫到一半會想要變更原先設想的情節、人物、或背景描述...這是很正常的。但在修改時,記得不要一下子就把已經寫好的內容刪去一大段,那樣是笨方法。比較聰明的人,會另開一個電腦檔案,複製過去再修改。

 

這樣做的用意,是預留這種可能:哪一天那些原本捨棄的段落,說不定又被你想要撿回來用了。

 

我國中時,也曾和友人一起約好寫武俠小說自娛。當初設想也是寫好玩的,沒有任何文學企圖在裡頭。

 

而且當年自己並沒有所謂短篇、中篇...等小說篇幅的概念,所以一開始寫,就以為自己將要寫出如同金庸那樣的大部頭作品。

 

大概寫了好像一萬多字,就寫不下去了。因為自己怎麼看,都認為遠遠比不上金庸、古龍等名家,而且因為一開頭的情節頗混亂,後面的情節已經不知道要怎麼接下去。

 

所以,當年「三分鐘熱度」的我,就此虎頭蛇尾地終結了一篇小說。而且沒有結局。寫到一半的稿紙還繼續懸在那裏等待故事的接續....卻懸了多年至今。這些稿紙早已不知收到哪裡去了。想要翻出來看都有困難。

  

這篇小說可能是我生命中所寫下的第二篇小說,但卻是第一篇自己構思的故事。可惜也成為第一篇沒寫完的故事。

 

我生命中第一篇小說,是在小學作文簿中(當年規定要用小楷毛筆寫作文),老師的作文題目好像是要我們寫看完童話故事的感想,卻被我把感想二字拿掉,把故事原封不動再寫出來一遍。

 

當時我只是用自己的文字,重新把知名童話故事《灰姑娘》寫一遍,內容大綱沒有任何改變,但自己想像了一些對話和場景。

 

因為寫了很長,內容是純敘述和對話(大約是我平時能寫的篇幅的兩三倍,當時以為自己忽然變厲害了,竟然可以寫這麼多字),應該是小學我少數能夠拿到老師給「甲上」的文章之一。

 

(2011-04-08 19:20:56初稿,2012-04-06微修)

施佩姍。 2015-12-10 15:03:14

哈哈,不用抱歉,可能雙方都很忙碌吧。不過能讀到您的文字真的很開心。

您說的撿讀書籍確實不容易,相當多的人是因為某人或某個群體流行讀哪本書就跟著讀,或是哪本書得了獎也就跟著流行讀一些,不過,我個人認為讀書求廣,因為,如果僅設定某個區塊,將喪失其他知的權利,展覽也是一種閱讀方式,我一般看展覽前會將展覽、活動的資料網路上大致瀏覽一下(畫者或作者背景與創作動機等等,也代表對該活動或展覽的尊重,看到創作者也比較能聊)。其實,久而久之,也慢慢知道自己對哪個活動興趣比較高,參加的頻次就會增加,也不過,我比較低調,參與的活動不太多。
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

關於想像力,這點我的觀點就與您比較不一樣,想像力我認為很難培養,是一種天賦,我對想像力的要求比較高,可能是我在年輕時有教過兒童繪畫,我覺得啟蒙時期的幼兒,繪畫比較奔放,那時就完全要給他空間,不能束縛(例如頭髮規定畫什麼色,並且要求觀察每個個體的不同畫法),禁止抄襲,這樣想像力就能奔放些、滋長。原創就是那個黃金時代來的。

我教過國小中年級,許多被電視與漫畫給感染,相對被束縛很深,要畫出自己原創的東西要把那些漫畫打掉,唉,二邊都很辛苦,因此,我很喜愛原創的想像力,也覺得很珍貴喔。

您說的西方自動書寫法是說超現實嗎?

我練過一陣子,也讀過安德烈的超現實主義宣言、波特萊爾一些散文,真的還蠻有趣的。
不過因為有點貪心,又跑去讀了其他的書了。我最近再來練習寫啊。
謝謝您。

您說的抽象與具體、想像力真的是太棒了。

不過,我想請教如何強化抽象能力呢?(就是您寫的將具體抽象化產生符號、概念、規則)
就我認為哲思強的人,想像力會稍淺些,邏輯卻相對很好。
雖然這也是理性感性的關聯性。

版主回應
佩姍文友雅安:這次回應耽擱了許久,實因生活中有別的事需要較高注意力,而使好好上網進行完整回應的機會變得很少。對此,實感抱歉。

這幾個月時間內,我心中一直記得要上網對妳這最新的留言進行回應。這想法持續了幾個月,或許妳已有種熱情被澆熄的感覺;不過,我終於還是在五個月後進行了這篇回應。

自動書寫技法與超現實主義,是不同的概念。超現實作品未必都來自自動書寫。自動書寫的作品也未必都是超現實風格。

人的思維模式十分奇特。有時才剛剛發生的事情,轉瞬就會忽略、忘卻;而有時明明已經過了許久,幾個月、幾年、幾十年,卻依然有可能清晰憶起,歷歷在目。

這種腦海中的回憶清晰本領,可說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與本能,似乎不太需要學習就能上手,該清晰憶起時,就自然而然會那樣清晰憶起。

所謂的「想像力」,我認為與「清晰的回憶」有若干共同與相似之處。尤其在文學上,所謂的「意象」,往往需要類似清晰回憶那樣的畫面,而且與「清晰的夢境」極為相似。自動書寫、超現實風格,與此關聯十分密切。

對人類而言,對事件發生的瞬間,產生的印象若越深刻,感受越強烈,則通常日後憶起、或做相關的夢的可能性越大,憶起或夢見時的畫面與事件細節也越清晰。同理,腦海中想像的畫面或故事情節如果越清晰,通常是因為對所想像之事投入很大的興趣與熱情,或運用了極為深層的意識力量之故。

由於有這樣的興趣與熱情投入、與深層的意識力量,人類可以廢寢忘食進行創作,充滿樂趣而不覺得疲厭。

同樣的興趣與熱情與深層的意識力量,如果不是用於故事或畫面之想像,而是用於探索某些隱而未顯的原理、規則、意義、結構,則可成為「抽象力」。

大抵而言,抽象力的運作方式,是「從看似較為有形而具體的事物中,抽離出這些事物更深層的運作與存在本質」。有時,人們會使用洞察、歸納、總結、分析、思辨...之類的詞彙來述說抽象力這回事,但在此我給它一個總稱,稱為「抽象力」。

抽象力與想像力,可說是一體二面,方向相反,但互為表裡的人類根本思維作用。兩者的關係,有點像太極圖,陰、陽兩者互為不可或缺的太極整體之一部分。

抽象力通常利於解構,想像力通常利於建構。所以若仔細觀察一個結構,爬梳其歷史,有時可看到此結構因想像而誕生,因抽象而消解的完整生命週期。而當歷史長河不斷遷流之下,結構因新的建構作用而有了新生命,...如此輪迴不已。

在生命中的某些時空下,有些人想像力較好,因習慣於想像;有些人抽象力較好,因習慣於抽象。這稱為「思維慣性」。然而,一旦抽離了該特定時空,同一個人也可能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思維樣態。

舉例而言,某甲是哲學教授,在課堂上擅長抽象思維,但當他回家看政論節目時,腦中卻想像出某個巨大的陰謀論圖像。他的老婆平素是兒童故事作家,擅長想像出各式奇想的兒童故事,平時不關心政治;但在某次與先生一起看政論節目後,有感而發,忽然用分析的口吻連寫了好幾篇政論。

抽象與想像,畢竟如人的雙腳,乃是互相倚賴,互相提攜的。沒有人能永遠只依賴其中一種思維力而永遠不使用另一種思維力。而運用其中一種思維到達極致之後,通常也需要鍛鍊另一種思維,否則生命境界就此受限了。

話說要如何鍛鍊抽象力呢?也許勤寫分析評論性質的文章,是一種管道。

作家有很多種,有些作家很喜歡寫故事敘述類的小品短文,有些喜歡寫抒情散文,有些喜歡寫長篇小說,有些喜歡寫分析評論,有些喜歡翻譯,有些喜歡編輯....。對於自己少寫的文類,設法提起興趣來寫,這是鍛鍊與該文類相關的思維力量最簡單的方式。

除此之外,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思維觀點,反覆針對同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與擅長抽象思維者多對話,...這些也都是好的方式。
2016-04-11 23:12:19
施佩姍。 2015-12-10 14:38:05

我再仔細思考,回覆給您: )

施佩姍。 2015-10-26 01:47:55

前輩,回晚了請包涵。

的確,在我的觀察,許多寫作者也是感性重於理性者。但是對於哲學這種東西確實理性是比較重要的,所以還是要二者兼具,也不是這麼容易。

關於靈感,我個人覺得不難取得,生活拾掇、書籍翻閱而萌生,可是就是文筆的技巧是否都是千篇一律,這我就覺得比較難突破了。

例如寫秋天寫春天寫夏天,都是不同的靈感,可是筆觸都是差不多,看久了大概也沒戲了吧。
這也是有時候,我面對某些作家的文字,大概第二本以後就有點看不下去的因由,感覺都有點雷同。

當然,這我是認為很難辦到的。

再談靈感,確實如寫份報告,一有時間壓力確實可以擠出蠻多字的,這大概需要文字的鍛鍊術。

我曾遇到一位詩人,等待靈感確實非常痛苦焦慮,其實小的我因為才疏學淺,所以目前並沒有這麼高的
標準要求我自己,所以您說的是對的。

對於意象的問題,想像力,我個人覺得是比較難訓練的,由於之於個人的幻想能力並非臨摹或是囫圇地
拼湊就可達成,總覺得幻想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無法言喻的能力,又是因人不同,所以當我覺得某些人的理性能力稍微超過幻想力,我總覺得這個人哲思撰文的成就應該是比較好的。

又如我偏側感性,我覺得我的哲學就念得不太好,這也是很難勉強的,數學更不用說了。

我希望前輩能提供一些如何撿讀書籍的方法,總覺得自己的讀書計畫不甚好,太沒有秩序,希望前輩指教。

版主回應
我這次也回應得很晚,也感到抱歉。(同妳的抱歉,或許可以相互抵銷 ^^)

如何撿讀書籍? 這問題很難回答。 每個人的偏好與閱讀習慣不同,思維方式與理解能力也不盡相同。他人給的建議是否適用於妳,並不容易把握。

我自己讀書,沒有計畫可言。完全是在逛書店或圖書館時,隨手擷取的。然而,人自然而然,會對於某些長期關心的領域,涉獵較多。如果把該領域所讀過的書,逐一記錄下來,列成清單,或許可以很清楚看見自己在這個領域吸收知識的路徑軌跡,並以此作為下一步與未來走向的參考。

說到想像力,雖說不少人是天生想像力就很好;但我看過太多後天鍛鍊的想像力案例,確認想像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西方世界利用心理學技巧,發展出的一種「自動書寫」技法,有點像繪畫領域的「自動繪畫」那樣,都是鼓勵人在盡可能不思考、無意識的狀態下,去進行創作。

有空不妨試試看這種寫作方式。

人在這種狀態下,所寫出來的文字,往往有高度的直覺性,並且具有更突出的想像力。這種寫作方式,原理類似於某些人藉由喝酒來降低理智,以求快速進入想像力解放狀態。它不需要藉由酒精,而是藉由自我催眠與暗示,讓自己放鬆,進入這樣的狀態。

人一旦進入這樣的狀態,就會有點像在作夢;如果像半夢半醒,可控制夢境的那種狀態,那就是最完美的想像力狀態。人可以透過自主意志來「幻化」夢境世界。

從事文學或藝術創作的人,確實需要鍛鍊想像力,才比較容易創作出吸引人的作品。至於哲思的能力,基本上是與「抽象」概念的掌握能力較有關,與想像力關係較淺。

所謂人類的思維能力,就是要「將具體給抽象化,將抽象給具體化」。

將具體給抽象化,就產生「符號」、「概念」、「規則」。經常練習,進而擅長於操作這些,就會提升哲思能力。


將抽象給具體化,就有所謂「想像」、「實踐」。想像是在腦海中執行對抽象概念給具體化的任務;而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背後必然有抽象的目標、計畫、原則、或原理,它們往往用「符號」、「概念」、「規則」的形式來表現。

「將具體給抽象化,將抽象給具體化」看似包含兩種不同方向的思維能力,一種似乎比較理性,一種似乎比較感性。但如同先前所討論過的那樣,這其實就像是兩隻腳的步伐那樣,是相輔相成而非相互替代的關係。

想像力強的人,如果積極鍛鍊抽象概念能力,則更有可能寫出具有高度象徵、隱喻的深度傑作,會使故事的格局變得不一樣。

抽象概念能力強的人,如果積極鍛鍊想像力,則會強化說故事的本領,而讓深奧概念變得更直接明瞭,更可被接受。例如,哲思概念變成寓言時,能更容易讓人理解那樣。
2015-11-24 04: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