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詩國崛起大預言
這一代的青年男女,自小是看卡通、漫畫、電影、電視、電玩、偶像劇...長大的,徹頭徹尾是被影像統治的一群。這樣的人,早已喪失藉由文字想像畫面的耐性。因而使其對文字的想像力、感受力、思維力,都遭到鈍化與退化。這是個難以抵擋的大趨勢。
話雖如此,當今資本主義消費社會,所形成的這個以影像傳播為主的青少年次文化結構,並不能說對「詩」的感受與創造毫無破壞。相反地,這種破壞與摧殘,相當強烈。因為「詩」所需要的能力,與這個「影像次文化傳播」這個趨勢正好相反。「詩」比起其他的任何文類或藝術創作,會需要對文字具有最強的想像力、感受力、思維力,才能欣賞或創作。
例如,古代漢語文學裡頭,「詩」一直都是居於文學界的最主流與最多數,直到現代,詩的人口不僅被散文、小說超越,就連整個文學人口佔讀書總人口的比例,也似乎是長期在下降的趨勢中,這似乎是一種令人感到悲哀、不易扭轉的長期現象。
近年來,隨著網路科技迅速擴散+部落格興盛..等兩大因素,使「文字」成為網路發展初期階段最重要的人類「溝通介面」。如此孕育了「文學復興」的土壤環境。這很可能會是未來「全球文藝復興」的第一個階段。
自網際網路問世以後,「詩」在文學人口當中的比重,彷彿忽然從地獄谷底往天堂飛升,「網路詩」捲起了滔天巨浪,使一個大國崛起。一個跨越地理疆界、政治版圖,超越種族、性別、年齡、語言、意識形態的「詩國」,於焉橫空出世!金碧輝煌!好不燦爛!
「網路詩」的下一步進化,將是跳躍式的演化歷程,很快就會來到。首先主要是書寫工具的迅速演變。近年內,「手機閱讀」和「電子書閱讀器」的使用人口,很快就會超越電腦,不久後人們的上網主要工具會和現在大大不同。在這樣的趨勢下,「網路詩人」必將也會轉型成為「行動詩人」,會用手機、電子書..等方式進行詩的書寫與創作。這顯然是已經開始正要發生的事情。
這個全球文學盛世持續的時間,或許不會太長久,也許總共只有幾十年;因為「影像消費」這個大魔王的國土,也同時在伴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而迅速擴張;遲早會吞噬掉一大部分目前被文字給佔領的聖域。
不好意思~~~網頁有點問題重覆送出~~請版主刪一下~~
希望上篇留言有回答到你的問題!謝謝! 2010-09-28 16:10:37
作文課老師出了題目後若說文體不限~~總有幾個靈精的就寫了”新詩”的形式交差了~反正不限字數毋需押韻有時連文意都不用了說讓字自己產生連結想像空間無限~~~
箇中有幾篇是認真的?
逼得國文老師一開始就要先列明但書~~免得新詩在作文課文藝復興........
真正的詩,並不像一些學生以為的那麼好寫,也絕不是把散文拆成一行一行的就叫做「詩」。
至於如何區分「真正的詩」與「分行散文」呢?這需要經過學習。
詩,必須是具有「高度凝練、濃縮、立體,有節奏感或音樂性,用精簡的文字乘載龐大的情感、意念、事件、理念,具有弦外之音,能產生強烈的文字餘韻,形成意境」
這樣的特質只存在於真正的詩。而分行散文不具備詩的質地,故而不算真正的詩。
沒有學習過讀詩或寫詩的人,對於真正的詩,有時會很容易誤解,會自以為讀懂了,其實卻是不懂,因此也分辨不出真正的詩和分行散文差別在哪裡。
這一點也是「新詩」和「古典詩」相比之下,顯得比較吃虧的地方。古典詩不論是四言、五言、七言..,總有一種明顯的形式存在,會讓學生們一看就知道是詩。
新詩就不一定了,因為時下學生喜歡寫分行散文或札記,乍看之下,還真和詩難以區分。此外,有些新詩並不是用分行的方式來寫作的時候,就更讓不懂詩的學生們更加分辨不出了。
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老師在課堂上,有如下之類的做法可供參考:
一、可以事先聲明:建議學生不要用新詩的文體來寫,如果學生堅持要寫,必須有把握寫出來的東西不是「分行散文」。
二、可以規定,凡是用散文文體寫作的,字數多少以上(例如五百字以上)才算及格;而如果用新詩文體寫作的,則規定總行數要多少以上(例如可以不限制首數,但加總起來必須在四十行以上)才算是及格。
如此,則學生就不敢再偷懶了。因為新詩要寫到四十行以上,字數也經常超過四百字了,再加上有被老師評為「分行散文」的低分風險,故而多數學生可能是寧可選擇散文體來寫作吧! 2010-09-28 16:09:29
中國歷史上其實也經歷過類似「文藝復興」的文明現象。
本來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多元競爭的緣故,中原地區出現一輪人類史上少有的大創新文明,戰國七雄各有各的文字、貨幣、衣冠、文學。但大體上是自從夏商周一脈相承的視覺與聽覺意象風格。
秦始皇焚書坑儒與大一統的血腥戰爭殺戮、消滅六國文字,以及殺死所有兵馬俑的雕刻工匠,堪稱是一次空前的文明大滅絕。這次文明滅絕的影響相當久遠,直到唐代才開始,整體文明的水準才明顯有復興跡象。
可說就是一次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次文藝復興可說是從六朝書法、音樂、駢文開始,在唐詩中終於顯露出輝煌與自信,而以宋詞、書畫、工藝的成就為此波文藝復興的高峰。
這股文藝復興的影響力,奠定了今日華人世界眼中的「中華文化」正統印象。這種印象與先秦時期的「中國」相當不同。但某些本質是有所共通的﹝例如尊君、祭祖、重孝、敬天地...等﹞。
這種不同一方面是因為大量吸收外國文化元素,(例如西域的樂器、舞蹈、農作物大量傳入),另一方面也因為後人的語言、思維、思想、社會、經濟、政治結構,都與先秦時期有所不同,故而綻放出不同的文明花朵。
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的義大利,雖說是要回歸古代希臘的精神,但其實踐的結果,也與早年的希臘羅馬文化有著明顯不同。這也是相同的道理。
中國這波唐宋文藝復興的影響力,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才有了結束。二十世紀因為歷經西方思潮大量湧入,國共內戰、對日抗戰、五四、文革..使等禪統文化遭到高度破壞,再加上刻意模仿西方的現代化運動,故而徹底終結掉自唐宋以來傳統中國文藝復興的影響力。
中華文化的第二次文藝復興,應該是從現在才要剛剛開始。
二十世紀這一次的文化摧殘所造成的傷害,還比不上秦始皇當年。而且這次有了「全球現代文明」這個力量更為強大的文明元素之融入,所以情況要比秦始皇當年好得多。
這一波的文藝復興,就如同古代中西的歷次文藝復興,也必然會採取「復古與創新同時並進」的模式來發展。
我常思考,(既然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都感覺到詩是美的),那為何喜歡詩的人口,卻只能是小眾?更何況,還有人說: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這不是很悲哀嗎?
長久以來,對此觀察、學習、思考、體會的初步答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