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0 03:58:07傅紀鋼

【死亡筆記】文學潮--流行風

【死亡筆記】文學潮--流行風


  以下的評論,沒有針對任何人,所以也不舉任何的例子。而對於結論,更是不保證其真實性。所以大家看看就好。

  最近在網路上或是某些場合中或是評論文章中,看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針對90年代之後的『新銳』(注1)作家們,尤其是世紀末之後的年輕一輩的作家們,有個主流的意見:認為這些作家們都『寫X,而不看X』。X泛指各類的文類,詩、小說、散文等。單純填入『書』其實也是可以的。批評家們(注2)認為他們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漫畫、電視、電影、電玩,反而都沒有人要去讀經典的作品,傳統的作品,或是純文學等等。他們覺得這是新世代作家們的疏漏,與作品素質不佳的原因。

  歸納那些說法中關於新世代作家們的特性,大概是:思想貧乏、作品沒有深度、人物與故事薄弱、過度以自我中心的貧乏的情感去解讀事物,以至於作品沒有血沒肉,無法貼近人心與人性的綜合面、不讀書,所以對於典故與時代性歷史文化的演變毫無了解、文字技術的深度也不如過去的經典文學;成就更是及不上。最最重要的一個大家必談到的是,新世代的作家們喜歡膨脹自己薄弱的內在,只寫自己的情感與身邊的大小事,並且無病呻吟,將自己的經驗無限的擴大,以至於替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掛上了『肚臍文學』的稱號,並隱隱變成一個主流的文學流派的象徵。

  那麼重點在哪呢?在於我看到這個論點,延伸的三個讓我思考良久的問題。

  1、 何謂純文學?好的文學?有價值的文學?何謂文學藝術?
  2、 肚臍文學是否真的薄弱而無價值?
  3、 新世代作者聲稱『我不要被別人的作品風格影響,我要寫我自己,走自己的路』的寫作方式,是否有其道理?

  第一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美學觀,所以放在以後專文探討,在此先不回答。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必須要放在一個大環境下來思考。如果就台灣在解嚴後的後現代主義與開發中國家邁入現代化國家的轉型期之間的衝突與國家認同(注3)與多元文化的再造與全球資本主義自由化的交叉影響,新世代作家是普遍成長於解嚴後期(我也是ㄋㄟ)的6、7年級生。所以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說,他們經歷了美日商業文化的成長洗禮,從小就在商品化的社會長大,而解嚴初期,社會輿論與大眾媒體還有學校教育都還是保留了國民黨殖民政權的大中國漢文化沙文主義的特性,所以在此造成了衝突。新世代對於聲色娛樂的刺激與影響,大於傳統刻板的文學與文化的教育。尤其是當解嚴之後各種自由化的言論與價值觀與文學理論方才湧進台灣,都還在起步,所以通俗的大眾文化透過香港與美國日本的文化商品,比如電玩、電影、漫畫、雜誌等媒介,與傳統的文學價值作品與文化並行的時候,年輕人被新的大眾文化的思潮所影響,所以自然會有以上批評家所點出的種種特性與問題。而且不能忽視的是,當歐美在80年代後期後現代主義思潮(注4)興起的同時,台灣自然會被影響。甚至於台灣的新生代其實是晚了歐美的世代足足有一輩。別人早就發生,而台灣只是比較晚成氣候。而且當多元文化多元文學思潮與眾多西方文學理論的引進與發展,我想過沒多久(注5)台灣新生代作家被老一輩批評家們所批的那些問題,會有某種程度的緩解。並不是都沒價值的。

  所以當新生代作家只寫自己的故事,將自己的生活與故事情感放得很大,成為世界的中心來寫作,而無視於世界的潮流與國際事件與人性衝突與時代問題的關注。那是因為台灣現階段面臨的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價值觀的重建,以及最重要的,在全球資本主義自由化下社會階級的流變,與都市小資階級的貧乏生活。整天面對的都跟經濟有關的時候,除了學院派的文學院學生外,我們如何要求在全然商業化、都市化的年輕人的成長經歷中,要求他們要有絕大刺激精采的冒險與人性關注?別忘了現階段的新生代創作者當學生的時間可是與遠遠超過於當上班族的時間的。一個學生能有什麼刻骨銘心的經歷呢?那麼寫自己、寫生活日常的瑣事、寫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價(當然是以貧乏都市商業化生活下養成的價值觀來解讀時事),所以當然會形成所謂『看肚臍』的現象啦!!我覺得這個發展不全然不好。當台灣的社會經歷了動盪與重整之後,我們才能對肚臍文學作一個好的評價。而目前我來看,肚臍文學實在也是好的不多爛的多,原因在於第三個問題。

  第三,所謂的寫書而不讀書。我想有其道理。但是那是對天才而言是如此,試問天才有多少有多少人像韓波依樣15歲就能寫出法國文學經典?我想是不多低。而且當目前社會價值觀在流動重建的同時,沒有一個中心價值觀(且回到第一個問題,什麼叫做經典?)被認可的同時,在富裕的背景下長大(指成長的時候剛好遇到日本泡沫經濟與台灣經濟起飛的新世代作家們。反而他們進入社會的這個階段變成不景氣)被寵壞了,認為自己說出來的話語、自己的思想觀點,就是有道理、有價值的。在看了少數的書籍,與接受電視電影的聲光影音媒介的非菁英的,在幾乎人人都可以進行寫作而無需由少數校刊副刊認可的時代,可以在網路自由揮灑的時候,試問他們又怎能不膨脹自己認為自己很讚、很厲害呢?因為他要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如此容易,也沒人可以來制止或是評價(縱使是壞評價,他們也會有親朋好友,或是很少接觸文學的可上網的大眾來支援)。所以他們就會覺得,啊我自己寫爽就好,管那麼多幹麻?然後去認為自己崇拜的大眾文學作者才是王道,而對於自己看不懂或是覺得悶的文學作品與作家,就沒有興趣。這問題要歸咎於,文學畢竟還是少數有天份的菁英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的。那麼多人都在寫作,試問那些人真的有資格說他們自己是作家嗎?

  寫到這,一定有人會抗議說,我好像把一般在網路上的玩大眾文學的一般民眾跟現在寫作純文學的6、7年級生混在一起,這樣子是錯的。不過我覺得現在不管有沒得過獎或是寫作純文學的新生代作家們,背後寫作的根源動機與狀況,跟那些在部落格、新聞台抒發自己心情的一般老百姓,其實也無啥不同。而這個判斷標準,我也蠻認同傳統的說法。我認為真正想成為一個寫作者的,就必須規律的有計畫的讀書、讀書,再讀書。並且還有一個絕對的寫作目標。即便是那個目標是寫自己的肚臍,也是可以的。只要他打算用自己的情感故事、事件,來尋求世界的本質,那我就認定他是個作家。當然了,套用X老師對我說過的話:『有熱忱去進行創作是很好,但不代表你能寫出像樣的作品』

  我覺得就是如此。

  以上三個問題我也還沒定論,只能用混亂的思維先寫下來,他日一一的就細節部分進行探討。因為寫的時候喝醉了,所以寫得亂遭遭,也就懶得改了,亂就亂唄。



注1:此觀點是以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只要沒死或還沒封筆或還沒老到半夜起來尿尿三次的,都叫做新銳作家。所以5年級生作家都還是叫新銳作家,連4年級作家,有的還能寫的,就還叫新銳呢(我絕沒有影射任何人)。

注2:將以上提到此觀點的意見統稱為批評家們好了,方便行文。

注3: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影響社會人心的眾多層面的。所以在此我認定了就是這個最大的原因造成的。以後殖民主義觀點來看的話。

注4:在西方興起得更早,我保守的用80年代後期比較普遍之後,來解讀。

注5:我估計大概5到10年。目前全球思潮的演變因為網路的興起,有加快的現象。


圖為la bodeguita del medio , 聶魯達跟馬奎斯很愛去的古巴哈瓦那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