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2 10:44:05酷香蕉
我驕傲我文化的來源
曾志朗:正體漢字比簡體字還科學
【中時電子報 】
陳希林╱專題報導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前陣子剛赴大陸參加數學大師陳省身的追悼會。聽見學者之間的相互寒喧:「你搞什麼研究啊?」兩岸不同的文字與語言用法,在典雅與庸俗、字形字義的牽連性等事項上,在在令他重新思考「正體與簡體漢字」兩者間的互動關係。「正體字可以凸顯台灣的本土性,」他說:「一看就知道是台灣來的。」曾志朗說,只要台灣存在一天,繼續使用這一套流傳千年,體系完整的文字,台灣就能持續保障這個看似漸漸稀有的文字文化,「這是個很好的堅持」。曾志朗解釋,與簡體字相比,正體字個別字體之間呈現高度的關連性,易於辨認,閱讀的速度也比簡體字高。「漢字在千年以前就已經發展穩定下來,」他指出:「所以我們現在看挖出來的碑文,每個字都認識,只有語法不同。」多年來這套穩定的系統只經歷民間的「俗化」,例如將較難寫的「臺」變為「台」。每個漢字與漢字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字的偏旁,做為發音的參考與指標,也就是俗稱的「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但在簡體字的系統當中,簡化的字體既不「音」也不「義」,增加了辨認上的困難。好比在簡體字中,兒子的「兒」,幾何的「幾」並不容易加以區別,字與字之間的辨別度較低,因為彼此的關連性被破壞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志朗說,學會正體字的要去讀簡體字較為容易,等於會一套就會兩套;但反過來則否,學會簡體字的人要看筆畫較多的正體字,「多出來的筆畫不曉得往哪裡放,比較困難」。在大陸,許多人喜歡以正體字印名片,曾志朗認為如果大陸慢慢瞭解正體字的典雅及益處,重新檢討當年實施簡體字的過程當中確實有不周延之處,則經過時間或許還有機會將文字回復過來。他說,早年基於許多誤解,認為漢字很難,所以要簡化,要改進,「但這些都不是科學的論證,沒有數字或證據或比較來支持『漢字比較難』這個前提」。他舉例,微積分的發明者來布尼茲曾經認為漢字及漢語的結構簡單精確,是最科學的語言。魯迅曾言漢字是進步的絆腳石,中國的文盲太多,若漢字不改則中華文化要完蛋。但當代的科學早就已經證明「沒有一種文字比另一種文字更優越或更不優越」。曾志朗強調,每種文字使用、演化至今,都是語言、文字、環境配合之下的「最佳狀態」。
======================================================================
讀完這篇報導,香蕉拚命點頭稱是。
香蕉教7-8歲的小孩在習寫國字的過程中,自然不免聽到孩子一番哀嚎,又在父母和安班強力督促下,寫不好往往要通通擦掉。我做不來這種事,自己當過小朋友,知道寫國字的箇中心酸,不敢把小朋友的歪歪扭扭心血,一筆劃掉!(除非是能力佳,卻耍賴不學習,我才會做這等事。)
每每上到國語課的生字部分,為了鼓舞小朋友對大中華文化的自豪,我得常常搬出家中荷蘭人及許多外籍人士學中文的辛酸史,讓他們自己強烈感受身為炎黃子孫應有的榮耀。看著他們小小的手指,還握不好就得咬緊牙根書寫繁體中文,心裡也會捨不得。但是現在不打好基礎,往後就更會辛苦。英文都還有可能在成人再花時間苦練之後學會,但是中文錯過最佳時機,則事倍功半,無法徹底將聽說讀寫,做到完美的結合。尤其是「寫」。
光是先弄懂部首和音義字型的關聯,就佔了小學六年寶貴的光陰。一個字再習寫個一行半行,還不一定寫對,再把不同的字,湊成詞,架構出一個句子,完成一篇文章。學語言的過程不都是這些痛苦?但是偏偏繁體中文書寫的複雜程度,卻遠遠超過其他外國語文。
教小孩的過程,可以發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身上根基?小孩的學習能力之快,耐操耐磨,正是苦練繁體中文的最佳時機。誰有反覆寫,又不能抵抗的資格?又能把教過的國字加以吸收消化,2天後就能用最快速度憑空聽寫出生字和新詞?還幾乎都可以全部答對!任何一個成年後年齡層的人,都達不到這樣的學習速率,所以學習繁體中文的最佳時機絕對是越小越好。
我去英國旅行時的導遊是個英國人,娶台灣太太,小時後在四川住過兩年,大學又在政大讀書4年,又回英國再攻讀東亞文化研究所。他的中文好到可以穿插成語來交談,又能用簡體字簡單書寫卡片給我,能讀報紙,又能聽說流暢,但是就是無法用繁體字書寫。他說他能看懂報紙就很厲害了,無法用我們的繁體中文字書寫文章。這樣的中國通可以聽到不少,但是能把繁體中文學成的人,卻寥寥無幾。除卻廣大的13億中國人口,卻也只剩台灣和香港不到4千萬的人使用中。所以論稀有及珍貴程度,絕對是一流的!我常告訴我的小朋友這樣的稀有性,要他們更加努力當個文化小尖兵,把流傳五千年的文字藝術文化繼續下去。
我的書法是我術科裡的最痛,如果能再重來,我一定要花時間再被磨練一次。
自12歳到大二,我一直要專攻水墨畫,得了不少獎看起來是挺有前途的,但是碰到落款,就是我最頭大的問題。小六我的書法才起步,耐心不足坐不住一筆一畫的描,隨性又大而化之的我,根本不能忍受在框框裡挺著毛筆寫字的無趣。所以往後所有一直到大學的書法課,我能閃則閃,即使寫也只願意應付攻課和考試。過關是過關了,但是不大配自己畫得好好的作品,那樣的書法程度讓我非常不滿意,即使不必寫太多就能蒙混過關,但是最後我還是忍心棄水墨更換跑道轉油畫。現在年紀大了,看同事書法寫得不錯,心裡總是有那麼點遺憾,如果當初爸爸早一點把我塞進書法班,讓老師好好的逼,我的四項術科就可以更平均。
現在台灣政治導向分裂,也將我們承繼自古老中國的文化一竿子打成黑五纇。這是非常白痴又沒有文化的表現。政治上的中國,和文化上的中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因為戰爭導致國民政府遷台,雖然在台灣人的身上留下許多痛苦的記憶,但是動亂的年代,也將一些文化菁英帶入台灣,開啟了更深的交流。姑且不談過去他們是怎麼貶低台灣文化,部份人的野蠻行徑,現在都有据可考,不必再回頭像個老太婆叨叨唸算帳。但是談到這層所謂的外來文化對台灣文化的充實,也有不可抹滅的功勞。
多少文化人,作家、藝術家,用不同的表達形式,揉合的中華文化,完整繼承儒家倫理思想,並和殖民時代的日本文化同步激盪塑,造出台灣文化風貌,這是古蹟充足,但文化因大革命而中斷殘缺的中國政府所,跟不上的。台灣人在陷入政治鬥爭之前,應以共產中國的遺憾為借鏡,放開胸懷別再無聊談「去中國化」,別在藍綠之間的爭戰犧牲了我們保留並學習文化的權利。
我不愛共產中國,也不愛小鼻子小眼睛的台灣本土化。
我驕傲我文化的來源,和成長茁壯的地方。豈能讓沒水準的政客,來左右我的國際觀,我的文化觀!我的祖先怎麼來怎麼進行融合,這都不是我所能左右;經濟怎麼起落,產業怎麼外移,我內心無奈,但不代表就可以否定我學習歷程的一切。我不八股,也不反動,我努力跟上時代,也努力開放心胸去認識世界。在台灣人韌性的耕耘下,我享受了自由和經濟起飛的成果,我感激但是不代表我該否定我文化根基的來由。政治再怎麼走,都是一時的,人的文化是代代傳承。文字語言和藝術都是一個國家豐富內涵不可或缺的基礎,擁有更開放的心胸,去接納歷史留下的痕跡和未來世界文化的衝擊,才是我們教育下一代所該有的積極態度。
【中時電子報 】
陳希林╱專題報導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前陣子剛赴大陸參加數學大師陳省身的追悼會。聽見學者之間的相互寒喧:「你搞什麼研究啊?」兩岸不同的文字與語言用法,在典雅與庸俗、字形字義的牽連性等事項上,在在令他重新思考「正體與簡體漢字」兩者間的互動關係。「正體字可以凸顯台灣的本土性,」他說:「一看就知道是台灣來的。」曾志朗說,只要台灣存在一天,繼續使用這一套流傳千年,體系完整的文字,台灣就能持續保障這個看似漸漸稀有的文字文化,「這是個很好的堅持」。曾志朗解釋,與簡體字相比,正體字個別字體之間呈現高度的關連性,易於辨認,閱讀的速度也比簡體字高。「漢字在千年以前就已經發展穩定下來,」他指出:「所以我們現在看挖出來的碑文,每個字都認識,只有語法不同。」多年來這套穩定的系統只經歷民間的「俗化」,例如將較難寫的「臺」變為「台」。每個漢字與漢字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字的偏旁,做為發音的參考與指標,也就是俗稱的「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但在簡體字的系統當中,簡化的字體既不「音」也不「義」,增加了辨認上的困難。好比在簡體字中,兒子的「兒」,幾何的「幾」並不容易加以區別,字與字之間的辨別度較低,因為彼此的關連性被破壞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志朗說,學會正體字的要去讀簡體字較為容易,等於會一套就會兩套;但反過來則否,學會簡體字的人要看筆畫較多的正體字,「多出來的筆畫不曉得往哪裡放,比較困難」。在大陸,許多人喜歡以正體字印名片,曾志朗認為如果大陸慢慢瞭解正體字的典雅及益處,重新檢討當年實施簡體字的過程當中確實有不周延之處,則經過時間或許還有機會將文字回復過來。他說,早年基於許多誤解,認為漢字很難,所以要簡化,要改進,「但這些都不是科學的論證,沒有數字或證據或比較來支持『漢字比較難』這個前提」。他舉例,微積分的發明者來布尼茲曾經認為漢字及漢語的結構簡單精確,是最科學的語言。魯迅曾言漢字是進步的絆腳石,中國的文盲太多,若漢字不改則中華文化要完蛋。但當代的科學早就已經證明「沒有一種文字比另一種文字更優越或更不優越」。曾志朗強調,每種文字使用、演化至今,都是語言、文字、環境配合之下的「最佳狀態」。
======================================================================
讀完這篇報導,香蕉拚命點頭稱是。
香蕉教7-8歲的小孩在習寫國字的過程中,自然不免聽到孩子一番哀嚎,又在父母和安班強力督促下,寫不好往往要通通擦掉。我做不來這種事,自己當過小朋友,知道寫國字的箇中心酸,不敢把小朋友的歪歪扭扭心血,一筆劃掉!(除非是能力佳,卻耍賴不學習,我才會做這等事。)
每每上到國語課的生字部分,為了鼓舞小朋友對大中華文化的自豪,我得常常搬出家中荷蘭人及許多外籍人士學中文的辛酸史,讓他們自己強烈感受身為炎黃子孫應有的榮耀。看著他們小小的手指,還握不好就得咬緊牙根書寫繁體中文,心裡也會捨不得。但是現在不打好基礎,往後就更會辛苦。英文都還有可能在成人再花時間苦練之後學會,但是中文錯過最佳時機,則事倍功半,無法徹底將聽說讀寫,做到完美的結合。尤其是「寫」。
光是先弄懂部首和音義字型的關聯,就佔了小學六年寶貴的光陰。一個字再習寫個一行半行,還不一定寫對,再把不同的字,湊成詞,架構出一個句子,完成一篇文章。學語言的過程不都是這些痛苦?但是偏偏繁體中文書寫的複雜程度,卻遠遠超過其他外國語文。
教小孩的過程,可以發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身上根基?小孩的學習能力之快,耐操耐磨,正是苦練繁體中文的最佳時機。誰有反覆寫,又不能抵抗的資格?又能把教過的國字加以吸收消化,2天後就能用最快速度憑空聽寫出生字和新詞?還幾乎都可以全部答對!任何一個成年後年齡層的人,都達不到這樣的學習速率,所以學習繁體中文的最佳時機絕對是越小越好。
我去英國旅行時的導遊是個英國人,娶台灣太太,小時後在四川住過兩年,大學又在政大讀書4年,又回英國再攻讀東亞文化研究所。他的中文好到可以穿插成語來交談,又能用簡體字簡單書寫卡片給我,能讀報紙,又能聽說流暢,但是就是無法用繁體字書寫。他說他能看懂報紙就很厲害了,無法用我們的繁體中文字書寫文章。這樣的中國通可以聽到不少,但是能把繁體中文學成的人,卻寥寥無幾。除卻廣大的13億中國人口,卻也只剩台灣和香港不到4千萬的人使用中。所以論稀有及珍貴程度,絕對是一流的!我常告訴我的小朋友這樣的稀有性,要他們更加努力當個文化小尖兵,把流傳五千年的文字藝術文化繼續下去。
我的書法是我術科裡的最痛,如果能再重來,我一定要花時間再被磨練一次。
自12歳到大二,我一直要專攻水墨畫,得了不少獎看起來是挺有前途的,但是碰到落款,就是我最頭大的問題。小六我的書法才起步,耐心不足坐不住一筆一畫的描,隨性又大而化之的我,根本不能忍受在框框裡挺著毛筆寫字的無趣。所以往後所有一直到大學的書法課,我能閃則閃,即使寫也只願意應付攻課和考試。過關是過關了,但是不大配自己畫得好好的作品,那樣的書法程度讓我非常不滿意,即使不必寫太多就能蒙混過關,但是最後我還是忍心棄水墨更換跑道轉油畫。現在年紀大了,看同事書法寫得不錯,心裡總是有那麼點遺憾,如果當初爸爸早一點把我塞進書法班,讓老師好好的逼,我的四項術科就可以更平均。
現在台灣政治導向分裂,也將我們承繼自古老中國的文化一竿子打成黑五纇。這是非常白痴又沒有文化的表現。政治上的中國,和文化上的中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因為戰爭導致國民政府遷台,雖然在台灣人的身上留下許多痛苦的記憶,但是動亂的年代,也將一些文化菁英帶入台灣,開啟了更深的交流。姑且不談過去他們是怎麼貶低台灣文化,部份人的野蠻行徑,現在都有据可考,不必再回頭像個老太婆叨叨唸算帳。但是談到這層所謂的外來文化對台灣文化的充實,也有不可抹滅的功勞。
多少文化人,作家、藝術家,用不同的表達形式,揉合的中華文化,完整繼承儒家倫理思想,並和殖民時代的日本文化同步激盪塑,造出台灣文化風貌,這是古蹟充足,但文化因大革命而中斷殘缺的中國政府所,跟不上的。台灣人在陷入政治鬥爭之前,應以共產中國的遺憾為借鏡,放開胸懷別再無聊談「去中國化」,別在藍綠之間的爭戰犧牲了我們保留並學習文化的權利。
我不愛共產中國,也不愛小鼻子小眼睛的台灣本土化。
我驕傲我文化的來源,和成長茁壯的地方。豈能讓沒水準的政客,來左右我的國際觀,我的文化觀!我的祖先怎麼來怎麼進行融合,這都不是我所能左右;經濟怎麼起落,產業怎麼外移,我內心無奈,但不代表就可以否定我學習歷程的一切。我不八股,也不反動,我努力跟上時代,也努力開放心胸去認識世界。在台灣人韌性的耕耘下,我享受了自由和經濟起飛的成果,我感激但是不代表我該否定我文化根基的來由。政治再怎麼走,都是一時的,人的文化是代代傳承。文字語言和藝術都是一個國家豐富內涵不可或缺的基礎,擁有更開放的心胸,去接納歷史留下的痕跡和未來世界文化的衝擊,才是我們教育下一代所該有的積極態度。
laura
2006-09-09 05:59:32
寫的好謝謝你也寫出了壓再我心中許久沒處講的話
可以請你解釋一下文化觀的意思嗎?
不太懂這個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