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可減少因手術造成之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六十歲婦女因持續頭暈掛急診就醫,經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腦幹延髓背側長有一顆近二公分的海綿狀血管瘤合併伴隨有出血現象,決定以開顱手術處理,但病灶所處位置掌管許多重要神經功能,恐於開顱手術中傷及重要神經而留下嚴重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在開顱手術中合併使用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及時偵測到神經功能的變化並加以修正,病患手術後恢復良好無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田智豪醫師表示,成大醫院於兩年前引進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累計已完成近五十例神經外科手術,追蹤至尚無發生因手術而產生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此項監測有健保給付的適用條件:一、腦幹、基底神經節、運動區、語言區或涵蓋顱神經等重要功能區的腦部手術;二、硬腦膜內病灶之脊髓手術;三、脊柱側彎手術。若符合健保條件者,病人僅需負擔一次性拋棄式監測針的費用。
在開顱及脊髓手術中,因病人全身麻醉,無法做即時的神經學測試,若是病灶位於運動區及語言區等掌管重要神經功能的位置,僅能憑藉外科醫師的個人經驗,儘量減少病患產生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
田智豪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為了能於手術中全身麻醉下也能即時得知病患之神經功能反應,發展出「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藉由監測術中神經傳遞電生理訊號的變化,提供在麻醉下病人即時的神經功能訊息;但若僅僅監測單一運動或感覺刺激,仍會有範圍及精準度不足的問題,因此,現在的主流為同時監測運動、感覺、視覺及聽覺等多項神經功能,即所謂「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田智豪醫師也指出,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能及時發現因手術所造成之神經功能損傷,如能迅速修正損傷的原因,可以減少術後發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機會;此外,亦能幫助外科醫師辨別不明確的組織,避免誤傷欲保留之神經組織,期望能在保有越多的神經功能下達到最大的病灶切除。
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施行,需由外科醫師、神經功能監測醫師及麻醉醫師三方的團隊合作。術前,神經功能監測醫師會與外科醫師討論手術欲進行之範圍及所欲監測之神經功能,並與麻醉科醫師討論手術進行之過程,與麻醉藥物的使用及種類,才能在手術中發揮防範神經損傷的最大功效。
上一篇:前庭乳突非菜花切莫驚慌
下一篇:認識理解妥瑞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