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政府吳欣修秘書長視察孔子廟櫺星門遺構現地保留供民眾參訪
〔記者林孟翰南市報導〕台南重要古蹟櫺星門遺構出土,昨天下午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及台南市文資處處長林喬彬陪同台南市政府秘書長吳欣修到孔子廟櫺星門遺址進行作會勘,並聽取遺構挖掘進度簡報。
台南市政府吳欣修秘書長表示,孔子廟櫺星門遺構是台南重要的古蹟,未來是繼續挖掘供學術單位研究,或是現地保留提供民眾參訪,皆有待台南市政府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彙整各方意見後,再做決定。
台南市政府吳欣修秘書長表示,有關在孔廟發現櫺星門遺構,因為挖掘後發現有早期(1718年)的建物混在其中,現今就全部開挖或部份開挖及建材比對的問題,台南市政府仍須廣納專家學者意見,做出最佳的決定,目前廣泛的意見是希望現地保存,若是現地保存,就必須審慎評估遺構的維護問題,找出最適當的保存方式。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在委託成大土木系李德河教授進行雷達透地後,發現地面下方確有類似圍牆與地基的建物,於11月正式開挖。比對清代時期繪圖確定現場出土長約20公尺、寬約1.1公尺的磚牆,是當年櫺星門的地基,原本在樹頭下方高約兩公尺的紅磚是櫺星門的牆面,是清代紅色的土硃壁,現場大致仍保持完整。
台南市文資處處長林喬彬表示,櫺星門是孔廟建築的中軸第一進門廳,櫺星乃指主導文運和功名的星宿,有保佑得士之意,根據歷史記載,台南孔廟櫺星門建於1718年,1777年曾北移改建,而根據日人山田孝使所著「 台南聖廟考」,1917年台南孔廟改建時,將殘破的櫺星門夷為平地,也就是目前看到的樣子。
台南市文資處表示,今櫺星門遺構能再現世人眼前,是由於2013年時台南孔子廟大成門前的榕樹因病枯死,在清理枯木時發現根部包覆磚造結構,經參考學術論著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前來會勘後,初步研判疑似為1777年所建櫺星門建築結構,為進一步釐清確認,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也在今(2017)年辦理「國定古蹟台南孔子廟大成門前疑似櫺星門遺構調查計畫」作遺構調查。
遺構在11月上旬發掘完成後,台南市文資處陸續邀請李德河、林會承、張嘉祥、黃富三、傅朝卿等知名學者現勘協助判讀。經研判,遺構與泮池相對位置、對應大成門中軸與面寬關係,符合1777年蔣元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台灣府學圖中櫺星門座落位置與平面尺度,因而判斷其確為清代櫺星門之遺址。
遺構除原榕樹包覆住的地表殘牆外,東西兩側尚有延伸之牆體基礎,檢視部份基礎石材上雕有雲朵花樣圖案,比對1720年《台灣縣志》文廟圖與1752年《重修台灣縣志》府學宮圖中的櫺星門後,推論此基礎石材,有可能為上代(1718年)櫺星門石材再建。此次國定古蹟重要的遺構出土意義重大,未來可能會保持部分出土進行展示,讓民眾了解孔廟櫺星門最早的樣子,台南市文資處也正在研擬商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