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失智症有妄想精神動作躁動現象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八十五歲的陳老太太,原是位受親友尊重的老人家,但個性熱心的她漸漸變得疑心重、對人有敵意,且越來越容易焦慮緊張,偶爾向家屬表示自己會被搶、被偷,也聽見朋友在屋外說話但實際上卻無人等反常行為,甚至常說家人偷走自己財物、與家人起口角,甚至半夜無法入眠、大吼大叫、衝出屋外,經就醫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
成大醫院精神科許碩恩醫師指出,陳老太太過去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史,平日生活可自理,且能維持人際關係;但近來持續有情緒起伏、失眠、精神動作躁動、注意力不佳、陣發性聽幻覺、被害妄想、被偷竊妄想、缺乏現實感等精神症狀。住院檢查發現有腦部顳葉額葉萎縮、短期記憶力明顯缺損,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
許碩恩醫師表示,針對患者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安排了藥物、心理、環境及職能治療,被害妄想與聽幻覺已逐漸消失,情緒與生活作息也漸趨穩定,但仍有記憶力的缺損、情緒焦慮等症狀,出院後繼續接受醫療照護。
許碩恩醫師指出,失智症患者會有失憶、失用、失認、失語等認知症狀,但病患多因行為及精神症狀就醫,才被發現有認知功能減損,進而診斷出失智症。失智症的行為及精神方面症狀,包括人格轉變、幻覺、妄想、情緒低落與激躁、混亂行為等,往往比起其認知症狀帶給照顧者更大的負擔。在治療上,除了小心謹慎使用藥物外,更需給予行為與環境上的介入,並注意長輩潛在的生理問題,方能逐漸改善。
現代高齡化的社會,失智症照護將是公共衛生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許碩恩醫師指出,二0一五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今年度平均每三秒全球即增加一名患者。在東亞國家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平均為六%,隨著年齡的增加盛行率也越高。
許碩恩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家中長輩有性格轉變、情緒失調、行為異常、記憶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情形,應求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