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筋骨舊疾有良方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呼吸道、腸胃道疾病及筋骨疼痛的症狀,外因不外乎風寒濕,內因則與氣血虛弱、肝腎虧損及瘀、痰有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任東輝指出,必須從病因、疼痛性質及兼證等方面詳加鑒別,辨證論治,才能獲得良好療效。
任東輝醫師表示,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引起的四肢疼痛稱為痺證。痺者,閉也,閉阻不通則痛。《濟生方.諸痺門》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痺也」。氣血虛弱、肝腎虧損者,風寒濕邪容易趁虛而入,這時必須整體辨證論治,氣血虛弱,常表現患側酸痛,活動乏力,關節不靈活,此時要益氣補血。
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耆、當歸、熟地、桂枝等。酌加活血化瘀中藥,包括:延胡索、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肢體恢復運動功能。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常見於年老體虛,大病久病之後,常用強筋壯骨中藥有骨碎補、補骨脂、續斷、杜仲等,可補養肝腎、益精氣,堅筋骨。
除了內服中藥之外,中醫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外治法。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針上灸),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的功效。
薰蒸有溫散寒邪,疏通經絡,增加關節彈性的作用。患處氣血滯澀所導致的筋肉疼痛、活動受限,施以理筋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軟化關節的作用,加速關節恢復原本功能。在針灸、薰蒸、理筋手法等治療後,也可使用中醫部自行研發的外用藥洗,增強療效。
中醫部提供完整療法,並秉持「整體施治」的特點,依據病人體質,開立內服中藥以祛風散寒、健脾益胃、滋養氣血、強筋壯骨;並施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衛教病人自我保健運動,達到筋骨同治、內外兼顧、調整體質的功效。大多數人均可接受中醫的醫療方式,內服中藥配合外用藥洗、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有癒合快、療程短、功能佳、併發症少的優點,可加速復原、預防後遺症。
任東輝醫師特提供簡易浴足方供民眾參考:生薑、當歸、桂枝、羌活、夜交藤、伸筋草、木香各三錢,用布包包起來,接一盆熱水,藥材先泡入熱水中約十分鐘,再把腳放入,泡約十五至二十分鐘,水溫以三十八~四十五度為宜,泡腳後發汗時需擦乾,預防受涼感冒。睡前浴足有舒筋活絡、舒緩壓力、幫助睡眠、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