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在工廠擔任作業員二十年的四十八歲徐女士,常需搬拿一至二十公斤的重物,去年開始感覺手掌前三指有點刺刺的感覺,好似螞蟻在爬,雖然有吃藥,但還是經常麻到要甩手,有時晚上更麻得睡不著,或麻到醒過來,騎機車也很快就麻得受不了,經前往成大醫院就診,查出係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成大醫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經檢查發現,患者大拇指下的魚際肌已經開始萎縮,且肌肉的力量也在減弱,上肢的電神經生理檢查結果顯示,正中神經在手腕處被壓迫,符合腕隧道症候群的表現。
藍聖閔醫師表示,腕隧道是在手腕掌側由腕骨和腕橫韌帶構成的空間,裡面有通往手指的肌腱與正中神經。手部與腕部使用過度的人,腕橫韌帶與肌腱會變得肥厚,因而提高腕隧道內的壓力會壓迫正中神經,而正中神經支配前三指半的感覺與魚際肌,因此被壓迫時會感覺麻木,嚴重時則會造成肌肉萎縮。
藍聖閔醫師指出,其實不是只有過度使用才會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有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等,也可能會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產生次發性的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先,包括熱敷、休息、使用護具、復健、吃藥及局部注射藥物等。如須手術治療,傳統開刀方式需打開約三公分的傷口,再切開腕橫韌帶以釋放腕隧道內正中神經的壓力。近來靠著特殊設計的器械工具,在局部麻醉無需住院的情況下,傷口長度可減少一半以上,且傷口的走向由縱向改為橫向,減少疤痕組織的生成,促進手術傷口的美觀。
藍聖閔醫師表示,如果患者已經產生肌肉萎縮的情況,代表神經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損傷,術後的恢復會比較差,可能持續程度較輕的麻木感,萎縮的肌肉則需要長時間的復健才能恢復。因此,平時預防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