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21:16:32coolanews

以舒適為導向的失智症在宅緩和醫療照護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兼緩和醫療中心醫師陳炳仁指出,老有所「終」,代表著老年人從身體衰弱失能、各項功能開始退化、一直走到死亡來臨這段漫漫長路,要能夠真正的「老有所終」,唯有讓長期照護、老年醫學、安寧緩和醫療,無縫接軌且整合運用,以病人自家或是長照機構為基地,輔以醫療院所為支援,才能實現真正「在地安老」與「老有所終」的願景。
  陳炳仁醫師說,失智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挑戰有:一、民眾與醫療人員普遍對失智症會導致死亡缺乏認知。因失智症病人末期通常因持續性中樞神經退化及全面性身體代謝機轉失調,加上吞嚥及活動功能逐漸喪失,導致感染、營養不良、失能臥床褥瘡等症狀而死亡。但在台灣多數民眾甚至醫療人員,對失智症疾病樣貌與病程,大多缺乏正確理解與認知,不像歐美國家,普遍能接受失智症是個身心功能全面性破壞的疾病。
  因不了解失智症末期病人的自然病程,也就無法接受在適當時間點上讓這群病人安詳善終,造成失智症末期病人時常為了延長品質不佳的生命,而過度使用維生醫療處置,反覆受苦,對病人及家屬都是折磨!
  二、要準確預估失智症病人的生命存活期比癌症病人困難甚多:癌症安寧緩和醫療,針對存活期預估半年到一年的末期病人為主要提供對象,但要準確預估失智症病人生命是否僅剩半年到一年並不容易,以致造成介入時間點太晚。
  三、各種維生醫療決策討論更為重要:對於失智症末期病人而言,討論是否進行裝置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灌食、點滴或抗生素的給予等維生醫療措施的介入,深深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與生命軌跡。以目前醫學界最高等級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資料庫研究發現,對於末期失智症患者給予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灌食,與由口餵食組相比,並不能增加存活時間、改善營養、預防褥瘡或加速褥瘡復原及減少吸入性肺炎機率。
  四、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失智症病人的自主理解與決策能力喪失的時間點,比其生命走到末期的時間點可能提早許多,因此造成醫療照護的決策時常倚賴家屬的決定,並沒有辦法讓病人自主意願得以充分表達並落實。
  五、疾病末期的症狀與癌症病人的不盡相同,且病人無法清楚表達:末期失智症病人常見不適包括喘、呼吸困難、異常呼吸音、疼痛、躁動、皮膚壓瘡等問題,與末期癌症表現症狀、類別及方式不盡相同。病人因認知功能下降,無法清楚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各項特徵,因此時常造成家屬與醫療人員的忽略。因此如何針對這群病人的症狀,進行周全性評估與多面向處置,絕對是重要的課題。
  六、家屬的照護負擔與哀傷:失智症病人因為病程較長,家屬照顧負擔的時間也拉長,失智症病程中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躁動、攻擊行為、幻覺、失眠等,都讓家屬疲於奔命。而病程末期更因病人認知功能已經差到無法與外界互動,不認得親人,彷彿就像是已經從社會中消逝,這種「社會性死亡」,比「生理性死亡」提早到來,因此家屬對即將失去親人的傷痛反應,也會提早出現,更需要醫療團隊協助及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