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南新農人劉育承先生
【記者林孟勳/南市報導】有鑒台灣黑豆自給率的懸殊,也發覺消費者對於非基改食品的需求殷切,台南鹽水、學甲區的新農人劉育承,配合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回鄉與父母親致力於雜糧作物(青割玉米、硬質玉米、食用玉米、黃豆、黑豆、小麥及紅藜)的復耕工作,二、三年下來耕作面積已達300多公頃。
依據台灣財政部關務署統計,台灣每年進口約5千到8千公噸(TNE)的黑豆,其中最大輸入國家為大陸,加拿大、美國次之。2013年,台灣進口5,544公噸黑豆,其中從中國大陸進口4,269噸,約佔77%。2012年黑豆進口總量7,875噸,其中的中國大陸進口量為5,601噸,約佔71%。在台灣早年全台黑豆栽培面積曾高達70
新農人劉先生原本在北部補習班教授理化課程,回到故鄉之後發現台南市農業資源的優勢及農地的發展還有許多的空間,加上消費者對食安的需求,所以開始了採用無毒農法耕作,不用化肥、不灑農藥與雜草共生,雖然一開始不被家中長輩及鄰田農友接受,但經自已努力經營,讓生產的作物找到市場需求,創造出更多農產品的附加價質,讓原本觀望的農友們也開始效法他的方式。在無毒農法的耕作過程中,體會到養地的重要,對於豆類固氮的效果、又可以機械化栽培,讓原本種植硬植玉米的他,也增加種植各種豆類作物的比例,對於養地、復耕農田,改善休耕地及臺灣農產自給率盡一份心力。
目前育承種植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黑豆新品種「台南3號」,產量高且穩定,對栽培環境適應性大;台南3號春作每公頃子實產量2,800~3,310公斤,夏作及秋作2,400~2,500公斤,均較黑豆在來種產量高;另外「台南3號」經加工製成豆粉、蔭油或豆芽試驗結果,其品質風味均較進口的黑豆原料為佳,屬於青仁黑豆,適合豆粉、豆芽、蔭油、浸酒入藥或生吞及養生保健用;「臺南3號」亦可供作綠肥使用,生長勢強,分枝多,覆蓋率高、雜草少,可兼作晚春及早夏之綠肥栽培增加土壤有機質。
對於自身栽種的黑豆品質深具信心,不希望就以單純的農產品出售,劉育承先生積極推動異業結合,目前將生產的黑豆與傳統手工製作醬油的師傅結合,生產在地風味且安全的醬油,一推出銷售量供不應求;另發覺消費者對於養生食品區塊市場需求,則研發優質無毒黑豆茶飲品,讓食安事件頻傳的台灣消費者有另一項選擇;也讓原本單純的農產品增加其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