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9 16:00:29coolanews

林百貨即將重現風華

   〔記者林東良專題報導〕早年府城最富盛名的標地、也是全國僅存的日治時期五層樓仔「林百貨」,是日治時台南最高的建築物,今年一月底整修完成,台南市政府規劃以委外經營的方式,要讓「林百貨」躍升為全台灣第一家販售「文創產業」的古蹟百貨公司,重現往日摩登風華。
  台南市定古蹟「林百貨」,於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在台南市末廣町二丁目(今中西區忠義、中正路口)開幕,該地區外稱「銀座」,是當時台南最繁華的地區。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林百貨曾加以修復,並隨後陸續作為製鹽總廠、空軍單位及警察派出所等用途。在民國四十年代(一九五0年)一到三樓是台灣製鹽總廠使用,四樓是省糧食局,五、六樓則是空軍廣播電臺。之後又屢有變動,先後成為鹽警總隊、保警第三總隊隊部、糧食局檔案倉庫、軍眷宿舍等等。在保三總隊遷往台北之後,林百貨便陷入了長期閒置狀態。
  「林百貨」,雖俗稱「五層樓仔」,但事實上林百貨內卻有面積較小的「六樓」,為鋼筋混擬土建築。是日治當時最為風尚時髦的場所,「到林百貨坐電梯」,仍是老一輩府城人難忘的庶民樂趣。以古蹟保存史的角度來看,林百貨也相當特殊,因為現存古蹟多為公有建築,私有建築不多,以商場型態存在的古蹟更是稀罕。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為讓八十年風華「林百貨」重生,作為「文化遊憩中繼站」,為周邊孔廟、台灣文學館、測候所所串成的古蹟帶狀路線,再添一景,自九十九年一月開始進行修復工程,投入七千多萬元經費,直到今年一月底整修完成,整修後電梯也預定供觀光使用。
  文化局對整修日據古蹟「林百貨」可說十分煞費苦心,為了保存林百貨的風貌與歷史記憶,並展現出其文化教育意義,施工單位對於細節特別琢磨,包括不用市售原料,而是以碎石機自行攪打,比對地板原物碎片的顏色,來重現當時的洗石子地板。在仿造原牆面上的「溝面磚」時,除了力求肖似、和諧,也保留顏色上的些微差異,使觀者能辨新舊,以符合國際修復規範要求的「可辨識性」。又因為「電梯」是林百貨最鮮明的歷史記憶,因此修復過程中,特別講究相關細節,包括顯示樓層的指針設計、木製軌道等等,都務求真實。
  台南市文資理處指出,修復林百貨的挑戰,在於未來要以商業場所運作。文化修復追求恢復原貌,但林百貨的原貌,比如扶手尺寸、電梯大小,可能已經不符今日公安標準,如何兼顧重現原貌和公共安全,是修復工程的重點;正因修復過程也深具示範價值,文資處除了照片、文字,還拍攝了紀錄片留下見證。紀錄片不只記錄硬體改善歷程,還邀請當時林百貨的員工石允忠老先生入鏡,補足口述歷史。
  據曾為林百貨員工的八十多歲石允忠先生說,他在林百貨開幕後二年進入公司,當年在林百貨內工作是相當摩登的事情,當年要錄取十名員工,有二十個人去報考,他是當年其中一名錄取的台灣人,那是因他有念完小學,能讀書識字,在當時象徵家境不錯,他負責批發部。
  石允忠先生說,當時林百貨的一樓是賣化妝品與罐頭菸酒、餅乾,樓層角落還有旅行社,專門販賣船票(當時沒有飛機)。二樓是內衣、雨傘、領帶還有皮箱、帽子。三樓是布類,販賣布匹,現場還有裁縫部可以現場製衣,而四樓是五金用品與家庭用品,還有手錶販賣。五樓是飲食部、西餐、日本料理、咖啡館,同樓層其中一個區域還可以讓人玩撈魚,就像是現在夜市給人玩的那種,那一個區域也就是類似早期台灣百貨公司頂樓的遊樂場,而六樓是機械室與瞭望台,還有神社。
  當時的林百貨生意非常好,台南府城的消費力在當日是相當高的,每日貨物批發進來當天就賣光,而公司員工也會購買,當時還有員工購買九折折扣的福利,當時每年還會去台南縣的糖廠進行產品販售,又稱外賣,例如麻豆糖廠等,可用記帳購物。
  當日林百貨的員工編制相當多,全層樓加起來有一百五十人,三樓的員工人數最多,當時唯一不受到樓層限制的員工,就是電梯小姐,當年林百貨的「流籠」相當出名,一次能搭載十二人,每日除了購買物品的人潮外,就是一群人排隊搶搭「流籠」,今日那只電梯用的樓層指針已經遺失,只存操作台,成為見證林百貨摩登輝煌的遺跡。
  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以古蹟保存史的角度來看,林百貨相當特殊,因為現存古蹟多為公有建築,私有建築不多,以商場型態存在的古蹟更是稀罕;林百貨「修復之前是百貨、修復之後仍以百貨方式經營」,這是國內僅有。
  葉澤山局長說,「林百貨」將結合文創產業,除要展現其典雅的建物樣貌外,更要請市府經濟發展局共同參與規劃「原林百貨」OT案,讓「林百貨」躍升為全台灣第一家販售「文創產業」的古蹟百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