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18:30:56coolanews

台南市衛生局完成全國第一份「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體適能資料庫」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台南市衛生局在成功大學林麗娟老師的協助下,培訓五十位「老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志工,深入社區,準備完成全國第一份「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體適能資料庫」,希望能藉此讓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都能動起來。
 近年來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其衍生出來有關老人健康促進體系、預防保健、延長健康餘命的推動等,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議題。「老年症候群」泛指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族群,一般成人不常見的問題,如衰弱症、骨質疏鬆症、憂鬱症、跌倒等等。
 「衰弱」代表著各種生理系統累積性的機能退化,造成生理儲備量降低,與抗壓力減弱,進而容易感受負面的醫療後果,如失能、住院、住進養護之家、甚至死亡。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退化,「衰弱」可說是功能退化的表現,若能加以控制,亦能延緩進入惡性循環。
  老人衰弱症的判定主要是以行動力為判斷核心,其核心表現在肌肉系統就是肌肉減少症。一個人是否出現老態,可以從肌肉骨骼系統看出徵兆,然而肌少症的定義、病因學、治療、診斷和預防仍未確定。一般而言,肌肉減少症可以從三方面探討:一、肌肉量減少;二、肌力減弱;三、肌耐力減小。針對肌肉量的檢測,目前黃金標準是以核磁共振影像(MRI),然費用高、不易普及。
  九十七年國民健康局「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台南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跌倒比率高達四十六點九%(男性三十七點二%,女性五十三點五%),顯示老年人日常所需的健康體能,以肌力與肌耐力最為重要,老化過程與肌力衰退有密切關係,當身體適能日益下降,限制了身體活動能力,加速骨質疏鬆與跌倒風險,無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提高失能機率與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目的在於協助評估老年人改善身體機能衰退情形,以生活化、簡易的檢測項目,來判斷老年人的體適能情形,以助於完成平時自我照顧、購買、做家事、運動、旅行等完成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身體活動能力。  由於國外已有標準化的常規資料庫可做比較,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台南市衛生局有鑑於其重要性,在今年十一月開始招募志工,由成功大學林麗娟老師規劃培訓課程,藉由志工協助政府建立資料庫以外,同時學習到標準的運動姿勢,並廣為推廣。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