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首邑縣城隍廟掌管地方陰陽兩界
宗教台灣
宗教台灣
宗教台灣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台南市「首邑縣城隍廟」,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年,有近三百年歷史,縣城隍廟在府城鎮北坊,縣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是由台灣第一任知縣雕塑金身迎祀廟內的,因其「源由」不同於其他縣市的城隍廟源自大陸,故號稱「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在台灣是頗具特色的廟宇,也是地方極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據了解,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祠宇志廟云:「明洪武二年,禮臣議引張說祭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謂前代崇祀之意有在,宜祔祭於嶽瀆山川之壇。乃命加以封爵,‧‧‧‧‧」。城隍爺依管轄區域分為四種:京都─天下都城隍(明靈王);府-府城隍(威靈公);州─州城隍(靈應侯);縣-縣城隍(顯佑伯)。
台南市「首邑縣城隍廟」座落於台南市成功路二十三巷五十二號,原建於私立台南救濟院地址,規模宏大,昔時日人犯台,被日軍佔用;只好另購現址,一直至今。地方耆老指出,台灣進入清朝版圖之後,清廷決議台灣設置台灣府,下轄台灣、諸羅(嘉義)、鳳山三縣。其中台灣縣為台灣府下之首邑,因為台灣已經進入清朝時期,鄭經當時規劃的承天府成為東寧王國的首都的意義已經消失。「台灣首邑」的意思,即指在台灣府下的行政中心,在清朝的行政規劃裡,「台灣府」的行政中心就是「台灣縣」。
當時在台灣縣署的初期剛上任的縣官,都要到為在府城東安坊的台灣府城隍廟那裡祭拜上香行禮。清朝康熙五十年(西元一七一一年),當時台灣縣知縣張宏捐倡議興建縣城隍廟,當時所在位置在東安坊之北邊,縣城隍廟草創初期無留下詳細的記載和記錄,因此其規模不詳,不過到了乾隆十五年,台灣知府方邦基,台灣知縣魯鼎梅,又將縣城隍廟由東安坊移到鎮北坊「赤崁樓」的右側,隔年台灣知縣魯鼎梅,又將其縣城隍廟改建於至縣屬北方,之後歷任知縣均有修建,尤其嘉慶十二年(西元一八0七年)知縣薛志亮修建兩廊擴充其規模,使得當時台灣縣邑城隍廟的規模更見宏偉壯麗。
日據時代;台灣府城隍廟遭到日軍侵佔,台灣縣邑城隍廟也遭到其害,首邑城隍廟先是被日軍強佔後來又改成陸軍衛戌病院宿舍,直到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九月由附近的居民熱烈捐款之下,才於靠近台南市西門路的現在的位置,購買民房重新改建。戰後首邑縣城隍廟因為廟宇神像破損,於民國五十五年四月重修落成,並舉行祈福清醮法會,民國五十七年增建地藏王殿,後來因為廟裡樑柱腐朽崩折,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廟方發起募款重建廟身,並於民國六十九年元月完工至今。
現今的首邑城隍廟置身於台南市北區區公所附近,雖然沒有一般廟宇的豪華,但是仍然保有城隍廟該有的規格;在該廟正門門楣上寫有「爾來了嗎」四個字語,與台灣府城隍廟之「爾來了」互相照應,皆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廟內隨處可見發人深省的對聯與警世句子;正殿大門上方的「大算盤」正代表「城隍爺」計算人間善惡、評斷功過之用,更顯陰森警世氣息。
廟宇正殿對聯「陽報陰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莫云不知」,言詞令人省思;進入正殿之後看到不同於府城隍廟的黑色面貌的「城隍爺」;「縣城隍」高坐於神龕上,面呈金色,容貌合許溫和,低眼凝視看著祭拜的信徒們;「縣城隍」正式封號為「顯佑伯城隍尊神」,左右兩旁從祀文武判官以及七爺八爺等神。
台灣的眾神明中,除了主掌功名與祿位的文昌帝君外,「縣城隍」除了掌管地方陰陽兩界雜務,受人膜拜外,正殿兩邊從祀和府城隍一樣的二十四祭司,並且在「主考官」的匾額下,二十四祭司神像分別列在左右神龕上,和台灣府城隍廟一樣;其中以「考功司」、「學政司」最受學子們的歡迎;民間傳說左邊神龕的「學政司」掌管大學大專考試;右邊神龕「考功司」負責高中聯考,與其他如公務人員考試一般。每年到考試季節,信眾香客總是絡繹不絕,家長們帶著子女來向「主考官」虔誠祈拜,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神案前繫滿了學生的准考證,盛況罕見。
首邑縣城隍廟裡,還保留一些寶貴的文物,如昔日清朝創廟初期祭典所尚未雕製神尊,當時所用的木質神位,其中包括城隍爺神靈的神主靈神位、山川之神、風雲雷雨之神等等,過去城隍等祭祀之後,將神牌供於城隍廟流傳至今。
清朝時期,台南地區人民常常會利用廟宇作為一個區域防止其他如外賊侵入,作為自我保護防衛的個地區;如祀典武廟為首的六合境或像是其他如四聯境、三郊境等等..。過去府城透過神明的信仰來結合,組織地方人群,以城內的街道區域之基層聚落就稱為「境」為單位;像是現在的「角頭」一樣,當某個境與另一個角頭建立友好關係,就會產生像是上面說的四聯境、六合境的一種「交陪境」,因此每當首邑城隍廟「城隍爺」聖誕時,就會有友好的其他交陪境的宮廟神明來舉行祝壽儀式,形成現今熱鬧威嚴特殊的城隍祭祀儀式。
上一篇:台灣最早城隍廟─府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