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城隍廟─府城隍廟
宗教台灣
宗教台灣
宗教台灣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位於台南市青年路「台灣府城隍廟」是國家二級古蹟,創設約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至今有三三九年歷史,應為台灣最早的城隍廟,廟內高懸「爾來了」三個字匾額,象徵著城隍爺無上的權威,這也是台灣府城三大名匾之一。
「台灣府城隍廟」創建於一六六九年 (明永曆二十三年 ),府城隍廟為陰間的「府衙」,其建築本身頗為氣派,在台灣傳統廟宇中,算是具有規模的廟宇。府城隍廟因係屬「斷陰」之廟,廟內彌漫著陰森的氣息,廟內的空間,左右封閉,景深極長,不像一般廟宇強調寬敞明亮的空間,正殿幽暗深邃的氣氛很難發散,即使在大白天裡,也可明顯感受到幽暗陰森氛圍。
據了解,入清後,西元一六九三年 (康熙三十二年 )的整修是該廟最早的文獻紀錄;西元一六七七年 (乾隆四十二年) ,當時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立碑記事。由現存於赤嵌樓小碑林的圖碑看來,目前的建築格局應該是在這時候確立的。
相傳城隍由來為:周朝時規定,天子要祭祀八種神,其中第七種叫水庸,水就是隍,而庸就是城,這便是城隍之祭祀的起源。隨舊都市的發展,大部分的城,都建在水邊,城與水漸漸結為一體,而水神與庸神也合而為一,成為守護城池的城隍神。所以遠在西元二三九年,三國中的吳國,便有建城隍廟的記錄。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對於城隍信奉虔誠,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和、平滁等地為王,在府稱公,在縣稱侯;洪武三年庚戌 (西元一三七0年 )雖然去除封號,但已有府、川、縣城隍的稱呼。清朝以後,不僅各都、府、川、縣的官著附近都設百城隍廟,而且地方自新上任,要先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典禮,然後才能赴任。
城隍爺為地方守護神,專管百姓陰間諸事;與地方長官之掌理人間,分而治之。所以,古代當地若有新官上任,必先至城隍廟上香祭拜。府城隍爺做為民間公理正義的最後守護神,是古今不變的信仰。
目前的「台灣府城隍廟」,坐北朝南,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紀果,廟前原有寬廣的廟埕,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劃為道路用地;民國七十一年,青年路拓寬為十五公尺的道路,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平面配置成二開間的三殿兩廂房形式。前殿與正殿間有拜亭連接,除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外,兩殿幾乎已成為一體。
踏進府城隍廟大殿就可看到府城三大名匾之一,以黑底金字、粗獷有力的「爾來了」匾迎門高懸,強烈傳達城隍廟陰森懾人的氣氛,城隍爺似以「爾來了」三個大字嚴厲地向世人告誡「善惡果報」的道理。
「爾來了」匾的正對面,掛有一個「大算盤」,號稱全台灣最大,相傳城隍爺是用這個大算盤上一顆顆算珠,詳細清算細數著人生在世間的種種是非善惡。也有人傳說,城隍爺這具大算盤的珠子,會在半夜自動跳動,這是表示城隍爺正
在審陰斷案;還有人傳說,以前住在城隍廟附近的人,半夜也會聽到撥動大算盤的響聲,並伴隨著淒涼的哀號聲,聽了令人毛骨悚然,害怕極了,雖然這都是傳說,但也極具警示作用,彰顯城隍爺「賞善罰惡」的神威,從每逢城隍出巡繞境時,大算盤也會同行,更顯示其重要性。
據了解,這個木製大算盤是一九三七年由信士陳江山奉獻的,上邊橫框刻有「台南府城隍廟」六個字,左右兩豎框刻有楹聯「善惡權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大算盤旁還有另一幅著名楹聯:「幾何代數留古今,乘法歸除定是非」,這些都是言簡意賅的警世錚言 城隍爺是護國祐民之神,也是賞罰分明的司法神,能「司陰陽,察善惡,辨是非,定功過」。像台灣府城隍廟內「七爺」(又稱大爺:謝必安,身穿白袍)、「甘爺」及「八爺」(又稱二爺:范無救,身穿黑袍)、「柳爺」神像前對聯:「作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詮釋善惡果報之理,令人印象深刻。
上一篇:北線尾良皇宮保生大帝佑眾生
下一篇:府城首邑縣城隍廟掌管地方陰陽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