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09:46:15coolanews

府城三級古蹟總趕宮



宗教台灣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位於台南市中正路的「總趕宮」原名「聖公宮」,現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傳建於明永曆年間,係為隨鄭成功來台之水師所建,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上「重興總趕宮碑記」,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但在道光年間因口誤而稱「總趕宮」,近來為重修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也意外打響該廟「知名度」。

  「總趕宮」主祀聖公爺,「聖公爺」,姓倪,名已佚,民間尊稱為「倪聖公」,由於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是台南獨有的神祇;「總趕宮」,位於台南市舊建物中樓仔街海防署前,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口誤訛稱「總趕宮」。其實對總趕宮的創建年代,說法紛歧,有稱建於明永曆年間。不過,范咸的「重修台灣府志」則另一一說,稱是聖祖康熙三十年甲申(西元一七0四年),由台廈道高拱乾所建,其後經嘉慶、道光、光緒及民國等數度重修,廟貌有顯著的改變。

  據說,台南市西門路一、二、三段在古時為「海岸線」,以西是台江內海,「總趕宮」就建立在海岸旁突出的高地上,隨著台江內海淤積成陸地,總趕宮、水仙宮、大天后宮等海神廟宇漸漸遠離海岸,再加上清廷修築城垣,總趕宮遂成了城裡的街境廟宇,倪聖公轉而成為境內百姓的信仰對象。

 傳說,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總趕宮由地方仕紳周清老、黃化鯉、吳春祿、紀德元等人集資修建;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日人興建台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建興國中)時,拆除原址上的開漳聖王廟,將神像遷祀於總趕宮;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古蹟本體大修後曾建醮,此後並無持續的修護工作,導致現今廟況不佳;總趕宮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主建築體不太搭配。

 總趕宮建築坐東朝西,為二進式磚牆木構建築,三川殿、拜殿、正殿合為一體,右廂則為北方式樣的二層樓佛祖廳;三川門屋脊上飾有福祿壽三仙,門上的門神是府城彩繪名師陳壽彝早期的作品,左邊壁上有一塊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的「重興總趕宮碑記」,右側有丙午年(一九六六年)所立的重修碑記,四邊雕飾著五蝠蔓草。「長生祿位牌」共有兩塊,一為清代巡道楊廷理,一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 內政部並於同年指定總趕宮為三級古蹟。

  總趕宮三川殿左右立有盧清爺、韓德爺二陪祀,而拜殿左右有龍虎井,牆面有龍虎之泥塑彩繪裝飾,正殿神案上祀倪聖公,神案下為倪聖公的神轎;左右陪祀註生娘娘及土地公,下方祀虎爺,清官楊廷理及仕紳黃化鯉的長生祿位亦陪祀於右側神龕內。

 急待修復的總趕宮礙於古蹟的身分,縱使總趕宮樑柱已被白蟻嚴重蛀蝕,屋瓦飛簷已斑駁殘破,風雨來臨時要將神明安置在不漏雨的位置,地震時要擔心廟宇崩塌,總趕宮的整修必須依古蹟法執行,除要耐心等候公文往返、專家鑑定、經費審核等過程,除官方補助外,廟方更要自籌約高達數百萬元的經費,令座落窄巷內、未得觀光資源挹注而日漸沒落的總趕宮十分頭疼,如何讓古蹟留存,讓廟內香火興旺,總趕宮永續經營,是廟方目前最迫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