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是隱形殺手老人一旦骨折死亡率高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已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成為全球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在台灣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十五%,男性則高達二十二%,死因常是因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
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王泰盛表示,骨質疏鬆症造成骨折臥床,除了急性期平均醫療費用,每例約為十萬台幣以上之外,其後亦將耗用極大之家族人力及社會資源,因此如何在骨鬆性骨折發生並造成重大傷害前,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著實是重要課題。
王泰盛醫師表示,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最新的定義強調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其診斷可以臨床病史證實為低衝擊性撞擊引起骨折或依據骨質密度T值判定。其中骨質密度(BMD)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準,且應測量腰椎或髖骨之一,兩者皆測量更準確。
骨密度T正常值是大於或等於負1.0,T值小於或等於負二點五,即屬骨質疏鬆症,由於人體峰值骨量的差異及更年期的影響使得女性比男性更早面對骨質疏鬆症的威脅,一般建議高於六十五歲之男女性,停經後婦女或男性高於五十歲並有風險因子需做骨質密度之測定,並進一步評估是否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王泰盛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藥物依病人程度及性別有多種選擇,從荷爾蒙治療、選擇性動情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到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製劑、鍶化合物,可依病況選擇使用。但因骨鬆治療藥物之藥效成果非以月計,而是以年計,所以民眾服藥後,常因自覺「沒效」而停藥,據統計因骨鬆治療服用藥物,一百人中,只有三成有遵從醫囑服藥超過一年,所以為了提高治療成效,甚至因應老年人服藥順從性問題,已出現三個月及一年期等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使用,但民眾應由專科醫師診療,以慎選使用者及注意其副作用產生。
王泰盛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可說是是一個無聲無息的疾病,是老年健康的「隱形殺手」,一旦發生骨折,需付出不小代價,所以平時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相當重要。王泰盛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應從幼年期即開始,在飲食上終身應注意充分之鈣質攝取,每日鈣攝食量應以一千毫克為目標;停經後婦女及老年人更需提高每日鈣攝食量至一千二百毫克。
王泰盛醫師說,近來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不足是全球普遍現象,因此建議使用骨鬆藥物的病患每日皆需要補充至少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國際骨鬆學會甚至強調應提升至每日八百至一千IU,但除了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外,更重要地是每日要做載重式運動,如步行、跑步等,避免菸酒及過量咖啡攝取,及正常飲食及睡眠習慣等,這都是防治骨質疏鬆症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