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8 20:08:52coolanews

認識躁鬱症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憂鬱症、躁鬱症是目前常見的感情性精神疾病名稱,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聖玉指出,憂鬱症、躁鬱症的發病原因不明,但與遺傳基因、環境社會因素有關,尢其是躁鬱症患者常被誤診成憂鬱症,如不適當治療,患者約有一半可能因自殺身亡,但適當治療可獲得良好控制,維持生活工作品質。

 李聖玉醫師說,憂鬱症、躁鬱症其實並不相同,躁鬱症是週期性表現情緒高昂或低落,臨床表現有情緒失調、特定的冒險行為、衝動表現、人際關係障礙、憂鬱症狀,並可能造成個人痛苦、家庭社會與職業上的重大損害。「躁期」在情緒上呈現極端興奮、無原因便樂不可支或暴躁、發脾氣,至少連續一週之久,興趣變得廣泛、愛管閒事、膽大、過分有自信、對人慷慨大方一刻也閒不下來,喜歡說話、滔滔不絕,思考上變得思潮澎湃洶湧、自以為異於常人、有超人的能力與偉大的計畫,有食慾增加、性慾亢進、非常熱情、睡眠減少,從事高興的事不考慮後果。「鬱期」則是情緒極度低落、心情鬱悶、無精打采、悲傷愁苦、淚光閃爍,態度悲觀消極、了無興趣、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沒有自信,至少為期兩週以上,且有食慾不振、食之無味、意興闌珊、疲憊不堪、四肢無力等狀況出現。

  病患小維(化名)在十八歲高三時第一次出現情緒低落,睡眠不好,疲倦,胃口變差,下課也都不和同學、家人互動,反應變慢等現象。狀況持續半年後,經媽媽帶到精神科求診,醫師診斷是憂鬱症發作,開了抗憂鬱藥物治療,但狀況改善不大,兩個月後小維還是情緒低落、並出現吞藥企圖自殺行為,而到精神科住院治療,也因此休學一年。

 一年多來,小維陸續換過幾種抗憂鬱劑治療,但狀況起起伏伏,後來勉強考取大學;但開學後小維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但變得自信滿滿,情緒高昂,睡眠變短,且話變多,到處打電話找朋友聊天,上課發言變得踴躍,經常跑去系所、社團說要請客,把零用金都花光了。其母原本很高興以為小維好多了,但回診追蹤時,醫師看到小維的改變嚇了一跳,認為小維是罹患「躁鬱症」,這是「躁症」發作,並將診斷從憂鬱症改為躁鬱症,在治療處方上加上了情緒穩定劑,小維症狀才穩定。

 醫師發現小維在幾個使用抗憂鬱劑時間點,小維都會發生持續約四、五天左右的情緒高昂,活動量變大,可以持續整夜念書,但家長卻認為這只是體力恢復,並未向醫師提及,其實這些現象可能是抗憂鬱藥物引發的輕躁症。

 李聖玉醫師表示,躁鬱症可依「躁期」、「鬱期」發作之時間長短、循環,分成一型躁鬱症、二型躁鬱症及循環性情感疾患等三型;患者在一開始因憂鬱症就醫時,要立即診斷出是躁鬱症其實是困難的,躁鬱症常被誤診為憂鬱症,不當的治療可能使患者轉變為快速循環期或混合型躁鬱症,讓治療效果不佳,且逐漸慢性化,造成病人痛苦,反覆就醫浪費社會資源及增加自殺風險性。

  即使是專業醫師診斷下,躁鬱症誤診率仍相當高,有四成以上躁鬱症患者,曾一度被診斷為憂鬱症,而第一型躁鬱症約有三成以上時間處在憂鬱期,第二型躁鬱症處更高達七至九成,且大多數躁鬱症患者(六十七至七十五%)第一次發作皆以憂鬱症為主,更增加了診斷的困難,有時甚至要長達五至十二年的時間,才會因第一次發作躁症而修改診斷。

 患者在一開始憂鬱症發作時,有些特徵可能會轉變為躁鬱症,例如早期(二十五歲之前)發生憂鬱症甚至合併精神症狀,發作過產後憂鬱症,反覆發作的憂鬱症,有家族躁鬱症的病史,曾有過抗憂鬱劑引發的輕躁症,憂鬱症期間合併明顯反應動作遲滯,或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包括易怒情緒、敵意、思考變快等。

 以第一型躁鬱症而言,五十至六十%可以在適當治療下有效控制症狀,但若未接受適當治療,約有四十%左右病患可能會演變成慢性化疾病。目前精神醫學持續進步,不斷有療效不錯的新藥物出現,因此提高對躁鬱症的認識治療和警覺度,及早就醫確定診斷並接受適當的治療,躁鬱症才能達成良好的症狀控制及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