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2 17:10:24coolanews

兒童青少年肥胖從小就要重視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近來小學高年級生及國中生發生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一直增加,甚至已超過原本兒童期較常見的第一型糖尿病,肥胖孩童因體重超重使骨骼負荷過重,容易造成脛骨彎曲,以及膝蓋的傷害,使得行動更為遲緩而笨拙,更有肥胖孩童因此而被排斥,影響到社交與學習,所以肥胖的問題從小時候就該受到重視。

成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周言穎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對於兒童及青少年而言,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正快速增加中,台灣兒童肥胖及過重的比率也逐年增加,平均每四至七個兒童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其中又以都市地區比率較高。

周言穎醫師說,一名九歲陳小弟因為體型肥胖,經由學校老師建議而轉診至成醫門診,陳小弟身高一四三公分,體重八十九點二公斤,身體質量指數值達四十三點六,屬肥胖;經檢查結果飯前血糖二四三mg/dl(正常值<一百mg/dL),膽固醇二五一mg/dL(正常值<二百mg/dL),可反應過去三個月血糖的糖化血色素也達十一點七七%(正常值<六%),也就是已有了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症;陳小弟平常喜歡喝大杯飲料,吃油炸食物,又吃很多點心及宵夜,經過醫師飲食及運動之指導,並加上口服降血糖藥物以及降血脂藥物治療,目前病情已改善。

肥胖會造成身體新陳代謝改變,因而導致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血管疾病等後遺症。這些過去被大家認為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已逐漸侵犯到青壯年人,甚至是青少年及兒童了。

周言穎醫師指出,臨床上,可將兒童肥胖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最常見的單純性肥胖,指找不到病理原因的一般性肥胖;第二類為內分泌新陳代謝疾病所致之肥胖;第三類為特殊的先天性疾病。

大多數胖孩子多是身高較高的,但如果身高反而較同年齡的孩子矮,或是反應遲鈍、頭腦不太靈光,或是身上皮紋呈現紫紅色,易淤青,就要小心是否有屬於第二類或第三類的肥胖,應儘快帶去給小兒內分泌新陳代謝醫師評估。

周言穎醫師表示,造成單純性肥胖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身體所攝取到的熱量超過所消耗掉的。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的飲食,逐漸地傾向於高脂、高熱量之飲食,含糖飲料及速食大量增加;另外,都市化的結果使得運動空間變得狹小,生活型態中的生理活動也越來越低,許多孩子大部分在家的時間,除了繁重的功課外就是在看電視或打電腦,活動及消耗熱量的機會變少了,所以造成兒童肥胖比率越來越嚴重。

 

影響熱量平衡的因素,包括生活型態、飲食、疾病、運動、藥物及遺傳因素等。控制肥胖的基本原理,則在於矯正上述各項因素,促使身體攝取的熱量與消耗的熱量之間重新獲得平衡;在醫療上,目前對於小兒單純性肥胖的治療,仍以飲食、運動及行為控制為主軸。至於藥物的使用時機,一般是過度肥胖,且合併有併發症,如血壓升高、血糖升高、非家族性血脂值異常升高、體能活動顯著障礙、呼吸中斷等時才考慮。

周言穎醫師指出,對於已達肥胖標準的小朋友,會進行抽血檢查,包括空腹血糖、血脂肪、尿酸、肝功能等,來排除一些新陳代謝疾病的可能性。醫師及營養師也可利用檢查的結果,為小朋友設計合適的飲食及運動;在飲食控制方面,主要是減少油脂類食物及醣類之攝取量,而蛋白質攝取量要足夠,另外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的攝取量也要足夠,在運動方面,要增加有氧運動量,但過度肥胖的小朋友,不適合會增加關節負擔的運動,如慢跑,而可以採用游泳等關節負擔較小的活動。

周言穎醫師說,肥胖絕非兒童一個人的事,成功的體重控制,不僅需要有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行為的改變,還需要兒童、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長久維持理想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