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最新標靶藥物治療趨勢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種,俗稱「血癌」,它會造成白血球不正常增生繁殖,通常症狀是慢慢出現,大約數月到半年以上,之後才會危及生命,發病存活率平均約有四至六年,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雅萍指出,隨著最新標靶藥物的研發治療,大幅改變患者命運,整體七年存活率高達八十六%,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機會重拾人生。
陳雅萍醫師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致病機轉是因為人體第九對和第二十二對染色體有部分的位置互換,醫學上稱為「費城染色體」,這種狀況會造成錯誤訊號,促使骨髓細胞製造白血球的功能出問題,這是一種後天性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如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下,會導致致病;在台灣每年大約有一百多位新病人,被診斷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約占成人白血病的七至十五%。
陳雅萍醫師說,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從發病到死亡,平均約四至六年,臨床上分為三個時期:「慢性期」(發病後五至六年)、「加速期」(六至九月)和「芽細胞期」(三至六月),從慢性期到芽細胞期代表疾病逐漸惡化,與與一般急性白血病在數週之內就有致命之虞不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有些病患是在接受健檢時才被發現,而多數患者都是在症狀出現時才就醫,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主要症狀為疲倦、骨頭痠痛(骨髓大量造血)、胃口差(脾臟腫大壓迫胃部)或呼吸喘(白血球過多造成濃稠影響血氧)。
陳雅萍醫師表示,過去對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僅限於傳統化療藥物,如:hydroxyurea或干擾素(interferon-alpha),但是治療狀況並不佳,而唯一可以治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方法,就是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化療的副作用甚難忍受及要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主要是不易找到與自己相合的造血幹細胞,再加上還有移植後所產生的排斥及感染的風險,對患者而言治療過程困難重重。
但隨著標靶治療藥物基利克(Glivec)的研發出現,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邁向新紀元,不再以傳統化學治療或是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治療上有如一般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一般,服用標靶治療藥物。
陳雅萍醫師說,過去患者只能消極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自從基利克出現後,將以往被視為致命疾病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變成「慢性病」,只要患者服從醫囑按時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且健保局自
陳雅萍醫師指出,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基利克治療的整體七年存活率有八十六%的成效,惟仍有少部分白血病患者會產生抗藥性或無法耐受,造成基利克治療效果變差;隨著醫學日新月異,第二代標靶藥物柏萊(dasatinib)與泰息安(nilotinib)的出現,使得病人有更多的治療機會,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在使用基利克治療出現抗藥性,或是無法忍受副作用時,提供另一個治療選擇;今年健保局已將這些第二線標靶治療藥物列入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