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與厭食成因複雜可能與精神層面有關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飲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身體健康和發展都需要靠食物來維持,但暴飲暴食與厭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致命的危險,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醫師黃惠群指出,飲食疾病成因複雜,可能與精神層面問題有關,如有類似問題可就診求醫,以釐清病因。
「我是個國三女生,在國
黃惠群醫師指出,從醫學診斷來說,飲食疾患主要包括「厭食症」與「暴食症」。「厭食症」是指患者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拒絕維持最低的正常體重,且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有扭曲的看法,即使別人都認為他太瘦了,自己還是覺得很胖,於是採取各種方式減輕體重;「厭食症」患者剛開始時,只是剔除高熱量食物,但久而久之,能吃的食物愈來愈少,而且常加入其他的減重方式,如催吐、使用瀉藥與過度運動等;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身體常會出現許多合併症狀,如全身倦怠、暈倒、腸胃失能、性慾喪失與月經停止等,嚴重時還會因代謝失調而死亡。
黃惠群醫師說,「暴食症」則是指患者出現暴食症狀,在一段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且因為怕體重增加,可能使用如上述激烈的方式減輕體重,患者會覺得缺乏自我控制力,且以體重及身材來決定自我的評價,因此非常害怕肥胖,但卻又會有忍不住暴食的衝動。與厭食症不同的是,暴食症並非堅決拒絕進食,而是狂吃後又催吐、瀉,所以體重不見得會有大幅變動,但是因為催吐、使用瀉藥的狀況,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併發症。
「飲食疾患」的成因相當複雜,常常合併很多因素,包括生物基因、低自尊、發展議題、家庭、人際關係、學業問題、工作壓力及社會評價等。飲食疾患好發於女性,發病年齡常常是在青少年時期,不但帶給患者本身相當大的痛苦,也讓患者的父母有無助的感覺。
黃惠群醫師說,目前臨床上對「飲食疾患」的治療,藥物的角色主要在於治療飲食疾患合併的其他疾患,如憂鬱症、強迫症等,在治療期間仍需借助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介入,如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或家族治療等。患者一般是在門診持續追蹤治療,若有嚴重營養失調危及生命狀況,則需要住院治療。
黃惠群醫師說,「飲食疾患」治療,立即性的目標為營養重建和建立正常飲食型態;而長期持續的目標,則是提升自我肯定,重新學習正確地飲食態度與行為,並針對內心困擾的癥結,進行深入地瞭解與介入,民眾如有類似問題,可就診求醫。
上一篇:及早預防腎病變糖尿病友好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