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老人飲食提昇生活品質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國人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去年更突破七十八歲,顯示台灣人口結構進一步老化,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蔡佩芬營養師指出,老年人營養狀況如果變差,常會對生理與心理造成影響,且隨著老化,身體及認知功能也會衰退,如何關懷老人飲食提昇生活品質,是當前重要課題。
內政部主計處統計至九十七年底止,我國老年人口計二四0萬二千人,占總人口比例為十.四%。這些老人進住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約占老年人口之二%,絕大部分老人仍居住社區中,使得社會對老年人福利措施與照顧服務需求也隨之殷切。
蔡佩芬營養師指出,根據調查七十歲以下老人有十三~二十四%,八十歲以上超過五十%老人肌肉量減少,肌肉可預測體力及活動力、影響胰島素的敏感度及作為基礎代謝率的主要決定因素;老年人肌肉減少與行為功能的損害有關,如身體功能的喪失增加,及增加跌倒的危險,改善肌肉量除了要鼓勵活動外,和熱量、蛋白質攝取有正相關。健康的老化與蛋白質攝取每天近一點五公克/公斤,熱量二十五~三十大卡/公斤有關,可預防肌肉量的減少。然而,有時考慮器官功能退化增加代謝負擔,對蛋白質建議攝取量一般老年人為每天0點八~一.0公克/公斤。但是隨著年齡增加,老人進食量有變少趨勢,如果再發生疾病或家庭變化,體重常急速下降,肌肉耗損嚴重,明顯營養不良。
蔡佩芬營養師說,監控老人營養狀況,每月持續測量體重,隨時觀察進食狀況是有必要的。如果一個月內體重減少五%或六個月內減少十%,都需要做進一步的營養評估與改善。
國外對於社區老人常針對造成營養不良的九大警訊(疾病、吃得不好、掉牙或口腔疼痛、經濟困難、減少社交接觸、服用多種藥物、不自主體重減輕或增加、無法自我照顧需要協助、年齡超過八十歲)做為篩檢營養不良高危險羣的工具。老人常因味覺、嗅覺衰退、口腔牙齒功能不佳、咀嚼吞嚥困難造成選擇食物的偏差或沒有食慾,腸胃消化吸收變慢,胃排空延遲導致不覺得餓而吃得少。也常因疾病飲食的控制,限制本來偏好的食物,而對飲食失去興趣,再加上藥物與食物可能的交互影響導致某些營養素不足,多份報告顯示心理負面影響如孤立、沮喪、煩燥不安、失眠再加上食物準備的困難常是造成老人營養不良的主因。
蔡佩芬營養師指出,改善虛弱老人營養狀況,先確認食物的購買與製備管道沒問題,並考慮設計適合該老人宗教信仰、食物偏好及多樣化、熱量密度較高的食物,如可以多補充牛奶、雞蛋(蛋白)、乳清蛋白、豆腐等;利用橄欖油或其它健康油來製備調味醬或烹煮蔬菜及麵食或穀類等。並增加點心次數,少量多餐,鼓勵進食。
蔡佩芬營養師強調,對於控制疾病的治療飲食,若導致老人家體重下降,限制飲食已沒有意義,可對老人採取較放寬的飲食建議,如果由一般食物獲得的熱量無法增加,可考慮特殊營養品的補充,建議家人可與營養師討論選擇較合適的產品與補充方法。如為了不影響正常餐次與吃不下的情況,又要增加熱量攝取,可採「仿給藥的營養補充法」(指餐後類似服藥方式,飲用濃縮液體營養品配方六十毫升,一天四次,每日最多可增加將近五百大卡),此方式在國外的研究顯示,可以提供營養不良高危險群的老年人更積極的營養支持。
iNO老人機歡迎參觀旺凌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wlwin/post/132003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