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的快速鑑定新利器「核酸增幅試驗」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肺結核是古老傳染病,但這項法定傳染病在台灣除未絕跡外,更不停有新病例出現,結核病係飛沫傳染,傳染力高、病程緩慢,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加上檢查診斷需長達四至八週,造成防制相當困難,台南市郭綜合醫院陳主光醫師指出,透過「核酸增幅試驗」,可將確診時間縮小到只有數小時,對該病治療防制可謂一大利器。
胸腔內科陳主光醫師指出,肺結核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台灣自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六年間,肺結核新個案的通報人數每年大約都在一萬五千人上下,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有63.2~74.6個肺結核的新個案被發現,約略是美國的13.6倍。
肺結核難以預防的地方就在於它是屬於飛沫傳染,長時間與感染個案接觸的人,被傳染的機率就會升高,也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廣泛的呼籲有疑似肺結核症狀的民眾,與肺結核感染個案的接觸者及早就醫檢查。但如何排除或確定有沒有被傳染肺結核?並且對確定感染的個案好好地加以治療,衛生署有提供民眾用「七分篩檢法」的方式,自我評量有沒有罹患結核病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咳嗽超過二週得2分、有痰2分、胸痛1分、食慾不佳1分、體重減輕1分,總計分數超過5分以上,就必須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主光醫師認為,其實肺結核引起「胸痛」的機率並不是太高,除非結核菌引起肋膜的發炎才有可能出現,因此把「胸痛」這項換成「精神不振」或許更為適合,篩檢的敏感度可以更好。
此外,因引起肺結核的結核分枝桿菌生長十分緩慢,發病的過程也很漫長,從輕微到嚴重往往需歷經數週到數月不等,疾病初期症狀與胸部X光片表現常常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因此正確的診斷有其先天上的難度,患者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對於疾病症狀、胸部影像學表現、與痰液細菌學檢驗等資料作綜合性的評估,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加以治療,而這其中又以積極地取得適當的細菌學證據最為重要!
陳主光醫師指出,結核病的細菌學檢驗傳統上包括痰液塗片耐酸性染色顯微鏡檢、分枝桿菌培養及生化菌種鑑定、以及藥物感受性試驗,塗片耐酸性染色鏡檢速度快,通常作業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得到結果,但其檢驗陽性需要的痰液菌量濃度很高(每mL痰液需大於五千~一萬隻菌),且其陽性結果對於肺結核分枝桿菌卻不是絕對專一,對於跟結核菌同菌屬但不同菌種的「非結核性分枝桿菌」也可以呈陽性反應。而非結核性分枝桿菌不一定需要治療,不會人對人傳染,也不需要隔離,且需要治療的個案有效的藥物配方也跟肺結核不一樣,因此傳統上要鑑別結核菌還是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實需要靠分枝桿菌培養與生化菌種鑑定的最終結果,否則如果誤判對病人權益(因需強制隔離)影響很大。
但是分枝桿菌培養與生化菌種鑑定往往需時四至八週以上,等待的過程對於醫師與患者都是一種煎熬,對於肺結核傳染病的防治又不宜虛耗等待,因此近年來拜分子生物科技的進步,發展出了一種以聚合酶(左酉右每)鏈鎖反應與核酸探針為應用的技術,可以快速地從痰液檢體中偵測出結核分枝桿菌的核酸,大幅提高了偵測肺結核的敏感度與特異度,稱為「核酸增幅試驗」,整個檢驗過程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用在痰液塗片耐酸性染色陽性的肺結核個案上,敏感度可達80~95%,特異度更可達90~98%,對於疑似開放性肺結核的患者可以達到快速鑑定的效果,在最短的時間內給病人和醫師一個確定的答案,確實是一項肺結核輔助診斷上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