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在慢性B型肝炎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B型肝炎長期會造成肝硬化及肝癌,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毅晉指出,B型肝炎病毒量之多寡與B型肝炎治療成效有密切關係,患者需定期接受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以了解是否否產生「抗藥性」及診斷治療成效。
吳毅晉醫師指出,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經由血液傳染。感染HBV的年齡愈小,轉變成慢性B型肝炎的機會愈高。新生兒受感染後,90%會變成慢性肝炎,1到5歲的兒童受到感染,25~50%會變成慢性肝炎,健康成年人感染HBV,約5%會變成慢性B型肝炎。在台灣慢性B型肝炎患者絕大多數是在小時候受到感染,成年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為15~20%,由慢性B型肝炎所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更是國人健康的殺手。
吳毅晉醫師指出,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已經更為準確而且普遍,一些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顯示,B型肝炎病毒量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危險因子,而且病毒量越高,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也越高。
成大醫院肝炎研究團隊對B型肝炎病毒動力學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病毒動力學型態各有其獨特的臨床特性,「病毒量」下降型有較佳的預後,而起伏型有較差的預後。因此,如果下降型的病人對於接受抗B型肝炎病毒的藥物治療有所顧忌,例如計畫要懷孕的女性,可以考慮先接受追蹤觀察;而起伏型的病人則應考慮接受較積極的治療。
吳毅晉醫師說,有鑑於B型肝炎病毒量在慢性B型肝炎病程上的重要性,目前的慢性B型肝炎治療準則均建議,在開始治療前應檢測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量,藉由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量和肝功能檢驗的結果,來判斷是否應該開始接受治療。在治療中也應每三到六個月追蹤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量,以判斷是否有抗藥性的發生。
吳毅晉醫師指出,慢性B型肝炎病人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時,常常需要長期服藥,因為停藥後容易復發。除了HBeAg(B型肝炎e抗原)陽性的病人,如果在接受治療後可以達到HBeAg血清轉換,而且血清中病毒量下降到檢測不到的程度,目前的治療準則建議,可以在追加六個月的治療後停止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成大醫院肝炎研究團隊在一項臨床試驗中發現,四十五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達到HBeAg血清轉換的病人在停藥後的追蹤中,四十一位病人在停藥後雖然仍然能維持HBeAg血清轉換,但在維持HBeAg血清轉換的病人中,有二十位病人血清中可以測到病毒,這些可以測到病毒的病人中,大部分有有核前區或基礎核心促進子突變株,而且這些核前區或基礎核心促進子突變株,通常在開始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前即已存在,這表示對於那些達到HBeAg血清轉換後停藥的病人,應定期追蹤血清病毒量以了解B型肝炎是否復發,是否要開始再服藥治療。
吳毅晉醫師強調,B型肝炎病毒量不只在慢性B型肝炎病程治療、診斷上有其重要性,慢性B型肝炎病人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結束後,均應追蹤檢驗血清中的病毒量,以作療效參考依據。
上一篇:淺談惱人的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