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隨著經濟的起飛,國人的飲食型態逐漸改變,隨著飲食改變與感染症的下降,糖尿病所佔比例日漸升高,糖尿病已躍升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衛生署台南醫院醫師邱瓊令指出,糖尿病血糖長時間控制不好時,將對視網膜、腎臟和神經造成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失明、洗腎和各種神經病變,並加速心臟、腦部和四肢動脈血管的粥狀硬化形成,所以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有心肌梗塞、腦中風和截肢的機會。
邱瓊令醫師指出,一名六十歲王女士,因視力模糊一直在眼科治療,但成效有限,後來因為手腳像戴手套、穿襪子般的麻木感而至署南醫家醫科求診,經問診後懷疑是糖尿病而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值高達三百mg/dl,糖化血色素已經十二%以上,經門診治療半年後,雖然血糖值已控制到一四0至一八0mg/dl,但手腳麻木的情形改善則已經很有限。
邱瓊令醫師說,糖尿病患者罹患眼部病變為正常人的二十五倍,而視網膜病變是最常出現的眼部併發症;視網膜病變在一開始並不會影響視力,常被糖尿病患者忽略,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應接受眼底視網膜檢查,而且之後需要每年追蹤,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等到視力開始變差才想要做治療,有時已經無法恢復原本的視力了。
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及惡化和血糖控制及糖尿病罹患期間有明顯相關性,常在診斷出糖尿病五年內被發現,部分較晚診斷出來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可罹病超過五年才被診斷,所以有些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被診斷糖尿病時已有視網膜病變,若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及嚴格的血壓控制可延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展。
邱瓊令醫師表示,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率與種族基因和年齡有關,第一型糖尿病約二成會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第二型糖尿病約三成會併發糖尿病腎病變,很多研究已證實理想的血糖、血壓控制以及減少蛋白質攝取,能遏止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和進行。
糖尿病腎病變因腎臟變化程度之不同可分為微量白蛋白尿、臨床糖尿病腎病變以及末期腎臟病,所以在定期追蹤血糖時也應追蹤尿液檢查,以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變。
此外,糖尿病是週邊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原因,而且會造成患者相當大的功能損傷,特別是足部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除了常見的麻與痛之外,也會影響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感覺遲鈍不自知、膀胱無力、腹脹、便祕、瀉肚、陽萎、對冷熱感覺差表現非常多樣化。神經病變在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險因子並不完全相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嚴格治療下可降低六成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危險性,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因為危險因子多而較不顯著,高血糖、血中胰島素不足、年紀、種族、肥胖以及糖尿病之病程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患者因為感覺遲鈍,鞋子內若有小石頭也不一定會發現,有時甚至受傷也沒察覺疼痛,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部的護理照顧,鞋子要穿適當的包鞋、穿棉襪(若襪子有破洞即丟棄,勿縫補過後繼續穿)、穿鞋前要先將鞋子倒空並確定無異物、每晚睡前一定要好好檢查腳底是否有傷口。
邱瓊令醫師強調,目前絕大多數糖尿病專家的看法是,糖尿病控制愈好,對病人愈有利,愈能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門診接受檢查,以早期知道是否有併發症發生,而加以控制治療;糖尿病常伴隨著許多的慢性併發症,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逐漸失去耐性,沒有繼續與醫師合作,反而尋求偏方草藥,另外有些病人因為當下沒有明顯症狀就不積極服藥,事實上治療除配合醫師處方,加上節制飲食、適當運動、良好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大量飲酒、睡眠充足、減少壓力)以外,目前並沒有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