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局部晚期和再發性口腔癌標靶治療的新進展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頭頸部癌症為全世界排名第六的最易發生癌症,包含舌頭、口腔、唾腺、咽喉、鼻竇及其他頭頸部區域的癌症,在台灣以口腔癌為最常見的發生部位,至少有七成五的頭頸部癌症,歸因於吸菸與酗酒兩大風險因素,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指出,針對局部晚期和再發性口腔癌採用「標靶治療」藥品「爾必得舒」結合含鉑藥物的化學治療,在不影響生活品質下,有著顯著的和臨床相關的助益。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指出,大約九成的頭頸部癌症,有鱗狀細胞變異和腫瘤成長的關鍵─「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的表徵」。雖然化療和手術技術有著顯著的進步,但此癌症仍極具挑戰性,因為除了患有其他相關病症外,大部份患者都處於癌病末期,且常有繼發性腫瘤發生。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說,根據民國九十五年衛生署公布,男性口腔癌/咽喉癌占第四位,其中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年齡層的男性癌症中,口腔癌/咽喉癌甚至為發生率第一位,這顯示了口腔癌/咽喉癌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此外,由於口腔癌/咽喉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像長期喉嚨痛和聲音沙啞等,容易被忽略;因此,根據統計,僅二成五的口腔癌/咽喉癌患者屬於早期發現,另六成患者發現已是晚期,甚有一成五的人已經轉移,值得國人加以重視。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指出,在各種癌病當中,口腔癌可以說是最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獲得痊癒的。但是,很多人對口腔裡發生的變化往往不予注意,同時又不能遠離致病因子,像是檳榔、菸、酒等,所以每年仍有許多人死於口腔癌。在台灣,口腔癌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常列中年男性十大癌症之一,好發年齡多集中在四十至七十歲之間,但男女的罹患比例則差不多是三比一。如果以地區來看,發生率以台東縣最高,其次為台北縣和花蓮縣,其中又以彰化縣每年增加最明顯。這些過去大多被視為中年以上罹患的口腔癌,近年來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案例,所以該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指出,台灣的口腔癌又以頰黏膜癌和舌癌占大多數,這與喜食檳榔有相當的關係,其它還有牙齦癌,可再分為上顎牙齦、下顎牙齦;嘴唇也有,以下唇最多,上唇很少;頰癌的話就不分左右。口腔癌由於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所以不痛的潰瘍,或是不痛的硬塊才可怕,往往使人因為沒有感覺而忽略了它的存在,錯失了早期發現的良機。
引起口腔癌的禍首,檳榔,含有很多酚類化學物,尤其在與紅灰、白灰混合而成的鹼性環境下,會產生一些致癌的氧自由基,而添加物中的檳榔子及荖藤或荖花,具有基因毒性、致突變力、細胞毒性等,致癌過程可視為一連串基因變異所造成。而粗糙堅硬的檳榔在口中不斷咀嚼,會不斷刺激著口腔黏膜,長期的摩擦使口腔破皮、結繭、粗糙,甚至黏膜纖維化,使嘴巴張不開。如果是有吃檳榔又抽菸、喝酒的人,他們得到口腔癌的比例更是一般人的一二三倍。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說,關於「標靶治療」中,Cetuximab(爾必得舒)是第一個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之標靶治療單株抗體,其和非選擇性的傳統化療法截然不同,能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並阻斷受體活化及訊號傳導路徑,因而阻斷腫瘤細胞侵略正常組織以及擴散至其他部位。同時,Cetuximab(爾必得舒)也被認為可阻止癌細胞修補化療和放療對其造成的損害,並且抑制腫瘤內部血管的新生,此舉可全面性的抑制腫瘤成長擴大。而Cetuximab(爾必得舒)最常出現的副作用,是皮膚上會出現如痘痘般的疹子,這代表著病患對此療法的反應良好。過去接受化療合併放療的病人,其中斷治療的比率為八至十%,然而標靶治療Cetuximab(爾必得舒)的出現,中斷治療比率則降為三至五%,也因其不會造成病人嚴重的治療副作用,進而提升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意願,相對降低病人與家屬的身心煎熬。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第三階段試驗(EXTREME)的結果數據顯示,在再發性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中,化療合併爾必得舒能顯著增加生存率。從試驗結果也證實,在含鉑藥物的化學治療加入爾必得舒,能顯著地增加中位無疾病惡化時間和腫瘤反應率,支持了合併爾必得舒與化療作為第一線治療再發性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使用新標準。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強調,試驗研究結果指出,爾必得舒結合含鉑藥物的化學治療,僅稍微增加些毒性,可以受信賴地結合含鉑藥物的化學治療,當作標準的第一線治療,由研究結果證明,爾必得舒結合含鉑藥物的化學治療,在不影響生活品質下,有著顯著的和臨床相關的助益。
下一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