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31 17:04:25影布留痕

搶救中文1

我不曉得我們這一代中文好的人是不是真的沒有很多. 我小學同學說有天看到我拿著一本國文字典在讀, 對我深為崇拜, 雖然我完全不記得有讀字典這回事. 我老婆說, 我寫信有個很大的特點, 就是沒有錯字. 我不敢說自己一定不會寫錯字, 但只要我知道是錯字就一定改掉. 所以我看現在的小孩子寫字----吐血, 是我唯一會作的事. 國中時, 還有同學不會看注音符號. 走在路上, 看路上的招牌也有很多寫錯字的. 運用文字的精練和精準無庸置疑地就如蔗糖溶液一樣有著濃度階梯. 所以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也一樣會有出類拔萃的, 但也一樣會有書讀完了仍目不識丁的傢伙存在. 問題只是在比例.

我老婆是英文老師, 同辦公室的很多是國文老師, 她們都在嘆氣. 普遍來說, 都是很悲觀的認為學生國文程度太差. 我覺得他們會讓人覺得太差, 就是因為我們以前用的教材很難, 相對下, 他們現在用的教材就太容易. 太淺顯易入手卻難以深入, 太皮毛難免只是隔靴搔癢. 當你爬上了高山山頂, 回頭看站在丘陵頂上的他們, 不管怎麼看, 他們都是太差. 而他們站在丘陵頂上卻是如當年的我們一樣睥睨自雄哩. 以英文來說, 我老婆有拿他們話劇比賽的劇本給我看, 同樣叫我吐了很多血. 胡搞瞎搞的亂掰一通. 但我老婆說換個角度想, 他們實在是很有創意. 碰到不會的英文單字, 他們就會自創. 不像我們以前翻遍了大大小小漢英英漢字典只為找個契合的來用. 而創意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強調的. 我們像是用模子修剪出來合規合矩的盆栽, 他們則是一地雜草, 雜亂無章卻充滿創意和生命力.

凡事有利有弊, 現在的小孩習於用電腦用網路, 這是誰造成的? 是自國民黨時代迄今提倡資訊化造成的. 現在的人不會用電腦就幾乎只能找出賣勞力或肉體的工作了. 習於用打字, 寫字能力就會退化, 不僅寫字難看, 也不會選用正確的字. 還記得以前讀書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 也就是看聽讀寫思樣樣要做. 其他學問或許用不上全部, 但語言卻是樣樣要有, (就算沒有文字也可用音標記錄下來). 寫字有助於記憶和思考. 沈澱心情和思緒. 還可顯示出一個人的內在和個性. 但打字卻剝奪了這項作用. 最重要的是現有的注音輸入法, 使的小朋友作文有 ”去文字化” 的傾向. 他們只要求音似, 並不在意字到底對不對, 尤其微軟的新注音法還會自己做邏輯判斷選字, 對我們來說是很方便, 但對那些根基不深的人來說, 他們更不會去深思探究文字用法. 而網路的運用, 讓他們能更輕易的找到資料, 但一方面網上的資料大多太淺易, 因為沒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做大部頭的東西放在網路上供人運用. 一方面, 他們只要運用複製貼上, 東貼一段, 西貼一段, 一篇文章就出來了, 太過輕易. 同樣沒有經過深度思考的效果, 而拾人牙慧的結果就是低下的作文能力. 而且習於聲光娛樂的電腦後, 要再靜下心去讀紙書, 更是困難. 他們喜歡玩遊戲, 閱讀能力相對變弱. 難一點就跳過, 於是跳過跳過跳過的就直接跳出去了. 電腦上又不如書上可以隨時隨地加註加眉批, 在刺激思考的效果上又差了一截. 加上現在的考試又不考作文, 學生懶的寫, 老師也懶的改. 我認為這正是值得憂心之處.

就如最純正的英語在北美十三州而不在英倫一樣, 閩南語確實和古漢語最像. 以閩南語來讀古書更是精彩絕倫. 但這種語言學上的演化是無可避免亦無從逆轉的. 正如大陸用簡體字後看不懂繁體字的古代經典一樣, 現在台灣具此實力能看著文字全部用閩南語念出來的碩彥亦少的可憐. 連當種子都嫌太少, 太緩不濟急. 就算到最後真的全部都教會了, 也不過是二千萬個會用古音念古文的台灣人, 而全世界其他中國人和外國人卻都聽不懂咱們在說什麼啦. 別忘了, 語言一樣有其生存下去的經濟規模. 真到那時候, 恐怕反而我們要像日韓諸國一樣再把國語當第二外國語來學.

中國以其磁吸的優勢, 勢必逼得台灣無法自外於其市場. 中國雖大, 但外語人才相對下卻少的可憐而且外語種類也少. 想跟他們作生意, 說中文反成有利的必要條件. 台灣在這點上具備了優勢. 而且是別的國家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的優勢, 咱們可用不著上補習班就可以學的呱呱叫了. 而且如果說台灣是文化沙漠的話, 那大陸就真是文化戈壁了. 大陸當初用簡體字和文革斬斷了文化的傳承. 和銳意號稱保存古文化的台灣比起來, 猶如剛學步的小孩一樣. 台灣或許不能說多好, 但至少在中文上, 絕對是世界第一名. 但現在台灣強調本土文化, 卻在往世界化的反方向走. 語言是用進廢退的. 當身處在閩南語的環境裡, 說閩南語會越來越方便, 國語會越來越生疏. 就像我姐夫是客家人, 卻在當兵時被老兵磨練的說閩南語說的比我還好. 而國語到時勢必如同英文一樣成為第二外國語. 甚至還比不上英文.

我並不擔心本土化會造成去中國化, 因為閩南語所用的文字其實還是國字, 只是口音不同罷了. 它的本質就是中文, 再怎麼本土化也只是在同中求異而已. 而本土化受限於沒有夠多夠好的師資亦無法太過深入. 只能做到日常生活會話之類, 影響不大. 但中文教育的越來越膚淺加上去文字化和去掉古代經典的現象才更叫我憂心.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希望到我們的下一代不會連怎麼吟都忘了.

上一篇:葉落知秋

下一篇:搶救中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