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7 06:18:02coldbean
原諒我,已記不起的那些
這是一篇我想快點寫下的文章。或許是以免我又要忘記了。這理應也是一篇永遠寫不出來的文章,因為我已經忘記了。
記憶這件事情跟夢一樣,給了許多情境問號;然而卻又不負責任的把答案丟向苦苦追趕的自己。回頭一看,好像什麼也沒追到。或者,追到了,卻發現問題已經不復存。這種時刻,不管是問題出現,或是答案追尋到,都讓人難以原諒自己;有太多事情並非不可考,卻已經撒手人寰似的把你留在永遠的原點。雖然很賣力的向前踏了步,認定世界還會持續這麼運轉著,但有些事情已經失去召喚力似的,不一樣了。
那不一樣未必是壞事。不過真的很難把自己當作沒有經歷過。
常聽音樂的人,最常發生的頭疼現象是:在一個場合裡,無意間聽見了自己熟悉的旋律,或吉他,或歌聲,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那究竟是哪一首歌。越是這麼想,當場越是想不起來,甚至連裝做沒這麼回事也沒辦法了。於是開始坐立難安,直到歌曲結束(事後才會懵懂的想,大概世界末日也不會想起了)只有呆若木雞。這種後座力對我來說像是一場沒有交待結局的偵探小說,就演到每每快要結束的那一刻,終於知道了結局,不過在那之前總是劃下休止符。偏偏因為太熟悉,搞得似乎是自己什麼地方錯了似的。
我可以舉出一百首當場想也想不起來,事後卻在某一天突然迸現腦海的歌曲。但這些名字和旋律已經不需要提起,他們已經沒有被說出的必要。若能夠於那一刻說出口就好了。或許場景與一切都會不一樣。或許會變得更好。
也可能,肯定是,對於自己錯過機會的事情,總認為當下的分量重大無比。沒有事情比這更叫人沮喪,在音樂與自己,與情境的串連中。究竟那是哪一首歌?這個問題似乎冷不防又要冒出,而苦的是知道總有一天的某一,與該情境毫不相關的狀況下,又會牢牢的想起就是那首歌,那時牢靠得恐怕連歌詞也都給能唱出,副歌出線還能數秒。不過都已經無關痛癢了。留下的一種懊悔,對音樂影響力不存有信仰的人是無法想像的。
音樂本身可以串連的事情太多,以致於到最後該串哪裡都兜不攏了。當一環錯亂,連鎖效應就出現。甚至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全都可以派上用場。精神分析學應當要排一堂課程,教導我們這些人如何度過記憶的殘破碎瑣。人生就是瑣碎組織而成的,但瑣碎的事情太多,而音樂這樣本質性的事物若也出現瑣碎,的確叫人無法抬起頭來面對世界。或者說面對自己。這不是面子的問題,也絕非知識的概念;如果是這樣,那就當作沒聽過那首歌不就好了?是啊,問題就出在,明明就有聽過。
沒聽過的歌曲多得是。這些歌曲原本也不會造成困擾。但一旦知道卻又猜不出的歌曲浮現腦海,連那些以為自己沒聽過的旋律也變得不確定。到底是這樣的嗎?還是自己又錯了?哪個場景的哪個音樂,突然想起其實是有聽過的,那麼自己以為熟悉的曲子,究竟是弄錯了嗎還是?太多問題,環環相扣,想下去沒完沒了。
不想也不成。因為越是不想,那場景(還不僅是音樂)就顯得烙印刻度深。我一直相信音樂是可以改變情境的,一場糟糕的晚宴可以因為音樂而出私密撫慰,美好的派對可以因為爛音樂而魂飛魄散。也恐怕是這樣,我記得許多不想記得的場景,因為音樂太好。爛音樂則因為太多了,有些麻痺。
不管想不想記得,遺忘音樂名字這件事情,還是帶給情境許多不必要的自我虐待。那些情境之所以會這般鮮明,都是因為自己吧。記得起名字的歌曲,往往留下的就是一種認證似的,「的確是這樣啊,我的確到過那裏,的確怎麼樣。」好或不好,都有個句點。名字丟失了的情境就不同了,我會細嚼那每一吋可能的對話、環境、氛圍、空調、色彩,直到自己真的還是想不起來那首歌的名字。更有甚者,根本已經都會唱了,哼著哼著都可以跟上,偏偏少了個名字。
也就這樣,有許多情景因為音樂,留下沒有名字的名字。他們注定懸而未決,注定要被擺進記憶裡舞動最迅速的角落,拍打著每一次記憶裡的音符。然後有一天,覺悟似的,不知為什麼那名字就進來了,不速之客的召喚。難道名字這麼重要?不,我一首歌名也沒有寫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被說出的必要。但在內心,它們不停質問著情境的認證。於是我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就……」的造句因為想起或想不起,不停的跑馬。缺乏認證的過往,卻是等待降靈似的難耐,就如同,記不起來細節的夢往往是最甜美的。
所以我該向自己道歉,還是歸咎於記憶?記憶是歸咎不得的,因為無法歸咎。就說了,剩下的如果只有自己,那麼抱歉的事情真的太多。遺憾當然有,愧疚的感受卻也隨之束敷。如果記得那首歌,或許就不會一直想著那杯很普通的咖啡,那幕很平凡的電影場景,不想要再記得的人,或是唱片行的A-Z字母排列。
只因想不起。一直很想把這樣的感受寫下,卻覺得不是救贖的好方式。漸漸的我越來越無法記起重要時刻的關鍵名字,於是旋律在我腦海裡堆砌成永遠翻不完的書頁。我被他們隔在一個繭內,看著丟失名字的自我音樂亡靈不停吐出絲線,把我越捆越緊。
然後我發現,不僅僅是記憶場景而已。那些起床時,入眠前,寫文章時最常浮現的旋律又是什麼?想吃東西時固定想起的音樂名字是哪首歌?淋浴時心中掛念的是什麼調子?
這是一篇我想快點寫下的文章。或許是以免我又要忘記了。這理應也是一篇永遠寫不出來的文章,因為我已經忘記了。在此同時,我的腦海裡音就有音樂。所以,這是尼采的永恆循環了。那麼當我卑微的寫下這樣的感受,不知道是否再也不希望名字出現,或者再現呢?糟糕的是,我不得不希望他們再現,也巴不得可以在能夠有機會,讓我自己的記憶受到挑戰;我想牢靠的藉由再一次,又一次的悲哀可能,把情境們從未來裡解脫。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的確,世界依舊運轉,環繞全身的繭也越來越龐大了。給我一個名字,讓我忘記,然後確定再也想不起,此時此刻,我寫著這些忘不了的遺忘之事,心中築構著一絲對於完全遺忘的可能。而名字的碎片在結尾的這一刻,已經把所有有形無形的遺忘全都漸漸召喚。我知道它們終就不會抵達我這兒,但事情就是如此。原諒我,已記不起的那些,如果我能夠這麼說的話。
記憶這件事情跟夢一樣,給了許多情境問號;然而卻又不負責任的把答案丟向苦苦追趕的自己。回頭一看,好像什麼也沒追到。或者,追到了,卻發現問題已經不復存。這種時刻,不管是問題出現,或是答案追尋到,都讓人難以原諒自己;有太多事情並非不可考,卻已經撒手人寰似的把你留在永遠的原點。雖然很賣力的向前踏了步,認定世界還會持續這麼運轉著,但有些事情已經失去召喚力似的,不一樣了。
那不一樣未必是壞事。不過真的很難把自己當作沒有經歷過。
常聽音樂的人,最常發生的頭疼現象是:在一個場合裡,無意間聽見了自己熟悉的旋律,或吉他,或歌聲,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那究竟是哪一首歌。越是這麼想,當場越是想不起來,甚至連裝做沒這麼回事也沒辦法了。於是開始坐立難安,直到歌曲結束(事後才會懵懂的想,大概世界末日也不會想起了)只有呆若木雞。這種後座力對我來說像是一場沒有交待結局的偵探小說,就演到每每快要結束的那一刻,終於知道了結局,不過在那之前總是劃下休止符。偏偏因為太熟悉,搞得似乎是自己什麼地方錯了似的。
我可以舉出一百首當場想也想不起來,事後卻在某一天突然迸現腦海的歌曲。但這些名字和旋律已經不需要提起,他們已經沒有被說出的必要。若能夠於那一刻說出口就好了。或許場景與一切都會不一樣。或許會變得更好。
也可能,肯定是,對於自己錯過機會的事情,總認為當下的分量重大無比。沒有事情比這更叫人沮喪,在音樂與自己,與情境的串連中。究竟那是哪一首歌?這個問題似乎冷不防又要冒出,而苦的是知道總有一天的某一,與該情境毫不相關的狀況下,又會牢牢的想起就是那首歌,那時牢靠得恐怕連歌詞也都給能唱出,副歌出線還能數秒。不過都已經無關痛癢了。留下的一種懊悔,對音樂影響力不存有信仰的人是無法想像的。
音樂本身可以串連的事情太多,以致於到最後該串哪裡都兜不攏了。當一環錯亂,連鎖效應就出現。甚至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全都可以派上用場。精神分析學應當要排一堂課程,教導我們這些人如何度過記憶的殘破碎瑣。人生就是瑣碎組織而成的,但瑣碎的事情太多,而音樂這樣本質性的事物若也出現瑣碎,的確叫人無法抬起頭來面對世界。或者說面對自己。這不是面子的問題,也絕非知識的概念;如果是這樣,那就當作沒聽過那首歌不就好了?是啊,問題就出在,明明就有聽過。
沒聽過的歌曲多得是。這些歌曲原本也不會造成困擾。但一旦知道卻又猜不出的歌曲浮現腦海,連那些以為自己沒聽過的旋律也變得不確定。到底是這樣的嗎?還是自己又錯了?哪個場景的哪個音樂,突然想起其實是有聽過的,那麼自己以為熟悉的曲子,究竟是弄錯了嗎還是?太多問題,環環相扣,想下去沒完沒了。
不想也不成。因為越是不想,那場景(還不僅是音樂)就顯得烙印刻度深。我一直相信音樂是可以改變情境的,一場糟糕的晚宴可以因為音樂而出私密撫慰,美好的派對可以因為爛音樂而魂飛魄散。也恐怕是這樣,我記得許多不想記得的場景,因為音樂太好。爛音樂則因為太多了,有些麻痺。
不管想不想記得,遺忘音樂名字這件事情,還是帶給情境許多不必要的自我虐待。那些情境之所以會這般鮮明,都是因為自己吧。記得起名字的歌曲,往往留下的就是一種認證似的,「的確是這樣啊,我的確到過那裏,的確怎麼樣。」好或不好,都有個句點。名字丟失了的情境就不同了,我會細嚼那每一吋可能的對話、環境、氛圍、空調、色彩,直到自己真的還是想不起來那首歌的名字。更有甚者,根本已經都會唱了,哼著哼著都可以跟上,偏偏少了個名字。
也就這樣,有許多情景因為音樂,留下沒有名字的名字。他們注定懸而未決,注定要被擺進記憶裡舞動最迅速的角落,拍打著每一次記憶裡的音符。然後有一天,覺悟似的,不知為什麼那名字就進來了,不速之客的召喚。難道名字這麼重要?不,我一首歌名也沒有寫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被說出的必要。但在內心,它們不停質問著情境的認證。於是我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就……」的造句因為想起或想不起,不停的跑馬。缺乏認證的過往,卻是等待降靈似的難耐,就如同,記不起來細節的夢往往是最甜美的。
所以我該向自己道歉,還是歸咎於記憶?記憶是歸咎不得的,因為無法歸咎。就說了,剩下的如果只有自己,那麼抱歉的事情真的太多。遺憾當然有,愧疚的感受卻也隨之束敷。如果記得那首歌,或許就不會一直想著那杯很普通的咖啡,那幕很平凡的電影場景,不想要再記得的人,或是唱片行的A-Z字母排列。
只因想不起。一直很想把這樣的感受寫下,卻覺得不是救贖的好方式。漸漸的我越來越無法記起重要時刻的關鍵名字,於是旋律在我腦海裡堆砌成永遠翻不完的書頁。我被他們隔在一個繭內,看著丟失名字的自我音樂亡靈不停吐出絲線,把我越捆越緊。
然後我發現,不僅僅是記憶場景而已。那些起床時,入眠前,寫文章時最常浮現的旋律又是什麼?想吃東西時固定想起的音樂名字是哪首歌?淋浴時心中掛念的是什麼調子?
這是一篇我想快點寫下的文章。或許是以免我又要忘記了。這理應也是一篇永遠寫不出來的文章,因為我已經忘記了。在此同時,我的腦海裡音就有音樂。所以,這是尼采的永恆循環了。那麼當我卑微的寫下這樣的感受,不知道是否再也不希望名字出現,或者再現呢?糟糕的是,我不得不希望他們再現,也巴不得可以在能夠有機會,讓我自己的記憶受到挑戰;我想牢靠的藉由再一次,又一次的悲哀可能,把情境們從未來裡解脫。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的確,世界依舊運轉,環繞全身的繭也越來越龐大了。給我一個名字,讓我忘記,然後確定再也想不起,此時此刻,我寫著這些忘不了的遺忘之事,心中築構著一絲對於完全遺忘的可能。而名字的碎片在結尾的這一刻,已經把所有有形無形的遺忘全都漸漸召喚。我知道它們終就不會抵達我這兒,但事情就是如此。原諒我,已記不起的那些,如果我能夠這麼說的話。
上一篇:音樂/焦慮
下一篇:Sing another Sky
Arvin
2007-02-08 02:13:56
我想轉這篇耶.可以嗎老大?:)
居樂斯
2006-11-17 13:11:08
有點抖。把事情說出來,很抖。
最近聽Polar,昨夜聽It`s So Cold Outside整晚。越聽越像Galxie 500。雖然他們擺明了就是向Galxie 500致敬。
那種充滿回憶的氛圍,真叫人滿足卻又坐立不安。
已經記不起的那些哦只要記起了一點點,感覺就會忽然全部蹦出來。
這些暫時性失憶不斷延續,忘記再想起忘記再想起,層層疊疊上去。很輕很輕很無力。
既然已經慢半拍,跳個華爾姿吧。
我笑著對自己說,又很腦癢的想要想起播放中的那首華爾姿到底叫什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