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四、五年級生:養兒防老已經過時,多交一些朋友比較實在-《心的年齡,你決定就算數》
給四、五年級生:養兒防老已經過時,多交一些朋友比較實在-《心的年齡,你決定就算數》
▍ 在過去,人們退休後的生活大多和家庭有關
其一是過去的家庭關係在人們的生命中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其二是因為過去的人們老了以後通常比較衰弱,所以都是在家裡養病。
(圖片來源:pixta)
但現在社會家庭關係有很多的轉變,和子孫輩同住的年長者也逐年遞減(雖然台灣長輩和晚輩同住的比例還是遠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另外,現在的人們多數在退休後仍然非常健康,雖然會有一些慢性疾病,但還是可以有一個很活躍的生活型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人們不僅可以仰賴家庭的社交支持系統,也可以維持其他的社交支持系統。有研究甚至發現,和自己的親情共處,好的、壞的都有,但是和朋友共處,好的會遠多於壞的,表示多花點時間精力和朋友在一起,對長者的心理其實是更好的。
而且時代在轉變,人們對於要照顧、孝順長輩這件事情也有了不同的詮釋,很多人甚至說,現在五、六十歲的這一代可能是對父母孝順的最後一代。
未來,家庭關係的式微和孝道的消逝是必然會發生的狀況,如果你還寄望自己的老後是由晚輩來負責,那真的就是太為難自己了。
子女不照顧父母這件事情,在美國是相當盛行的,父母也知道自己該為自己的老後生活負責,都會有所準備。
當然這並不表示子女就會對父母不聞不問,只是不會像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那樣呵護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早點調整自己的心態也會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和睦,有時候太長時間的相處反而容易使關係惡化,對雙方都不是件好事。
我在兩年前曾經有機會訪問一位九十幾歲的法國老太太,她自己一個人住在一棟兩層樓的住宅,我好奇問她為什麼不會想去跟兒子同住?
她說她的兒子確實有希望她搬去跟他們住,但是她覺得在她自己的家她可以作主,但是到了兒子家,她勢必就要屈就他們的決定,與其讓彼此都感到為難,不如保持一點距離,偶爾見面反而是比較好的。
我又問到,那如果臨時有什麼狀況該怎麼辦呢?她就說:「就靠麗莎啊!」麗莎是老太太的鄰居,三不五時會打電話給她問安,也會去她家詢問她的需求。對老太太來說,她和麗莎是朋友間的互助,相較於跟兒子之間的請求,比較沒有壓力、也比較自在。
(圖片來源:pixta)
因為朋友不若親人,如果朋友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期待,也不會感到那麼地難過。
麗莎也非常有情有義,出門度假前還會告訴老太太自己大概多久就會回來,若有什麼需要可以打電話找哪些人幫忙,讓老太太不要太擔心。從她們的互動中,著實驗證人到了老的時候,擁有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日前,家母有位朋友開刀,結果最常去病房陪伴她的不是她的孩子,而是我母親。
因為她的孩子正值青壯年、事業最忙碌的時期,又有孩子要照料,若要放下一切去照顧母親也是有些為難。
暫且不評論這到底對或錯,但若身旁有人比較有閒暇可以陪伴,何必非得要一個忙碌的人放下他自己的事情來陪伴呢?特別是當自己的狀況沒有那麼危急的時候。
我想這些看起來忤逆孝道的行為,都是我們需要先做好心理建設的,只要看得開就不會那麼生氣。現在仍有不少的長者因為思想還活在傳統的那個年代,對於孩子的漠視或是無法全天候的照料感到憤怒。
未來的親子關係只會更淡薄,如果你選擇要走傳統的路,那受苦的恐怕是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所以,與其期待能被孩子照料,不如幫自己多找一些新的家人,讓這些新的家人陪伴自己。在世界各地都已經有這樣的做法了!在日本,有一些無血緣關係的人們,雖然年齡不同,但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些人互相彌補彼此無法完成的事情,例如老的可以幫忙年輕的接送小孩、陪伴小孩;年輕的則可以提供老的一些照護、陪伴,彼此各取所需。
日本也有業者建置平台,讓高齡者可以把家中的空房間出租給年輕人,年輕人可以以工代勞,也可以直接付租金。
除了日本,世界上還有不少地方也有越來越多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做法,歐美也有團體發起讓跨年齡層的女性共同居住在一起,彼此扶持,目前已經橫跨多個國家。在美國,新創企業Silvernest提供一個平台讓中高齡者可以找到室友,除了可以做伴之外,也可以彼此照料。
愛爾蘭起家的銀髮新創組織Freebird Club則是改良了Airbnb,讓中高齡者可以把房間租給中高齡的旅客,這樣的做法一方面鼓勵中高齡者出去旅遊,也促進了社交的可能性。
所以,交朋友真的是非常重要,年紀越大,越是要努力交朋友!
(圖片來源:pixta)
▍ 多結交跨年齡層的朋友
多數的時候,我們的朋友通常是年齡相仿的,除非你的工作屬性特殊,否則多數的人除了親屬之外,很少會有機會結交跨年齡層的朋友。
雖然說年齡相仿比較能夠感同身受,頻率比較對得上,但只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多認識不同年齡層的人,絕對是好處多多的。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不少促進跨世代交流的活動,例如現在很流行的以陪伴換住宿,讓年輕人透過陪伴長者來換取免費住宿。
也有安養中心提供免費住宿給年輕藝術創作者,但他們需要用藝術來回饋安養中心的住民,例如入住的音樂家就要定期為安養中心的長者舉辦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