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漫談】史特拉汶斯基「火鳥」(上)
談時空背景
這就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所受到的兩極評價,同樣是作曲家對它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然而,不可諱言1910-1913年間,史特拉汶斯基為戴亞吉列夫的芭蕾舞團所創作的三首芭蕾音樂「火鳥」(1910)、「彼得洛希卡」(1911)、「春之祭」(1913),奠定他樂壇大師的地位,尤其是「火鳥」更讓二十八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一夕成名。
史特拉汶斯基的父親曾經是聖彼得堡的男低音,因此家中經常有音樂界人士出入,自小就浸淫在音樂環境的他,年輕時就愛聽音樂,也私下拜師學藝,不過一直到二十三歲史特拉汶斯基都還是法律系學生,沒有受過一天正統的音樂教育。直到1903年,拜入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門下,跟著他學作曲到1908年。
要談「火鳥」就要先認識戴亞吉列夫這個人,他原本是聖彼得堡的法律系學生,良好的藝術教育背景與審美觀,讓他成為新藝術運動的傳奇領袖人物。1904年起他往返聖彼德堡與巴黎,陸續將俄國的音樂、美術、歌劇、芭蕾推廣到巴黎,1911年更在巴黎成立戴亞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該團日後成為前衛芭蕾重鎮!
有人說二十世紀前四分之一,如果沒有戴亞吉列夫,音樂界可能會少產出許多傑作!戴亞吉列夫努力將文化藝術產業化,在音樂、舞者、服裝舞台設計上,都集合二十世紀初的各界名家。譬如,音樂方面有:德布西、法雅、史特拉汶斯基、浦羅高菲夫、拉威爾、薩提、葛拉祖諾夫。舞者方面則有:尼金斯基、卡薩維娜、米歇爾弗金、巴蘭欽等等。參與佈景、服裝、舞台設計的有:畢卡索、巴克斯特、布諾瓦、戈洛文、勞里奇、德蘭等。直到戴亞吉列夫1929年去世,這段時間成為二十世紀現代芭蕾發展的重要基礎。
當時,戴亞吉列夫原本想排一齣以火鳥為背景的俄國芭蕾,由米榭弗金編舞、李亞道夫作曲,但是他原屬意的作曲者李亞道夫(Anatol Liadov)卻一直拖延。為了擔心影響到已經排定首演的行程,戴亞吉列夫因此想到創作「煙火」的年輕且不知名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因此陣前換將更改了作曲者。受到重視的史特拉汶斯基,1909年11月開始銜命接受委託,並且迅速地在1910年5月18日完成芭蕾「火鳥」的樂譜,並且到巴黎參與彩排,1910年6月25日由皮爾奈(Gabriel Pierne)指揮,在巴黎歌劇院首度演出。在史特拉汶斯基的自傳中回顧,「雖然我擔心時間急迫無法寫得完美,但還是欣然接受,因為能被戴亞吉列夫從一群現代作曲家中挑中,是何等榮幸。」「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中最早完成的作品,也開啟了他與戴亞吉列夫合作的序幕。而當時排定的首席舞者Pavlova,卻因為音樂的節奏難以掌握,而拒絕首演臨陣退縮。
談歷史地位
「火鳥」其實指的就是鳳凰,在世紀交替時被俄國藝術家認為,是民族主義運動一種「復活」的象徵。因此就意識型態來說,「火鳥」是發揚俄羅斯精神的作品,史特拉汶斯基衍生自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金雞」的樂風,不過語法上更為大膽!簡單來說,這首作品有源自俄羅斯國民樂派的血液,又加入法國印象派的清新音色,滿是複雜節奏交錯,卻又不乏優美旋律。
另一方面,「火鳥」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藝術成就,就是節奏方面的表現,由於芭蕾音樂在節奏上的要求多樣複雜,而「火鳥」正好符合這樣的特質。而且過去的芭蕾音樂多附庸於舞蹈之上,缺乏自己的精神,「火鳥」則打破這樣的局面,成為擁有音樂獨立的靈魂,一個可以自外於舞蹈的藝術本體。
此曲發表時,雖然史特拉汶斯基也是初來乍到巴黎,卻馬上受到巴黎人極大歡迎。公演的前一天,戴亞吉列夫跟當時擔任火鳥的舞者卡薩維娜,在後台介紹史特拉汶斯基時說:「好好注意他,這個處於成功前一夜的男人。」當時「火鳥」的編舞者弗金,是一位主張打破過去芭蕾形式的革命家,他之後舞蹈界稱為現代芭蕾之父,弗金自己也擔任「火鳥」中王子的角色。就在戴亞吉列夫縝密的運籌帷幄下,首演的「火鳥」就成為了現代芭蕾的第一個里程碑。
談變色龍風格
儘管「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第一首成功作品,但各位看倌千萬不要以為,他往後的作品一直延續如此風格。史氏終其一生,主張拒絕重複自己!也因此,他往往在一種曲風原熟後,挑戰新的領域,一生創作可明顯分成四個時期,也因此被樂壇稱為「變色龍」。
史氏第一時期屬傳說時期,這個階段重要的作品不多,充滿神秘色彩。主要是指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學習時的創作,例如「第一號交響曲」、「煙火」等等。而第二時期重點作品便是三齣俄羅斯風的芭蕾,以及「夜鶯」、「婚禮」等。史特拉汶斯基純熟地駕馭龐大的管絃樂團,佐以繁複特殊的節奏,已經攀上樂壇高峰,贏得聽眾滿堂喝采,而當時他只有三十歲而已。
一次大戰以前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住在俄羅斯、法國、瑞士,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回不了俄國,因此大戰期間住在瑞士,1920-1939年又遷居巴黎,這段時間開始了他的第三時期新古典主義,代表作品為「士兵的故事」、「浦欽奈拉」、「阿波羅」。此時,史特拉汶斯基放棄過去的俄羅斯風,而轉向西方十八世紀的複協奏形式取經。因此作品摒棄俗艷、厚重的和聲,而以細膩對位與特殊編制為訴求。小編制的新古典主義美學理念與漢斯力克相契,強調音樂絕對的價值。不過從這個時期開始,史氏的作品也因而開始背離聽眾市場,只有學院的作曲家懂得將他拿來當作精神導師。
二次大戰爆發後,史特拉汶斯基一直居住在美國好萊塢,起初他依然以新古典主義創作了「三樂章交響曲」、歌劇「浪子的歷程」等傑作。晚年則受到羅伯克里夫特的影響,開始投注心力在音列主義上,進入他創作的第四時期十二音列主義,作品包括「聖歌榮譽歸於聖馬可」、「播道、朗誦和祈禱」。不過,這個時期的作品,對極大多數的樂迷來說,已經艱澀冷僻到幾乎沒有興趣接觸了。
由於史特拉汶斯基享年接近九十歲,而且一生創作不輟,而完成「火鳥」的他才二十八歲而已,因此千萬不要將此曲當作是他畢生唯一的傑作。此曲語法也不是他之後慣有的典型。我們只能說,「火鳥」是將史特拉汶斯基的推向世界舞台的第一炮。
談故事
既然是芭蕾肯定就有劇情,「火鳥」大意如下:在濃密森林中凱齊許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他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齊許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傳說中的「火鳥出現」,王子趁其大跳「火鳥之舞」時將牠捉住,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魔力羽毛。
伊凡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告訴伊凡此城堡乃魔術師凱齊許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齊許的鬼怪手下衝出,並將伊凡王子捉住,「凱齊許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齊許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齊許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齊許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齊許斃命」。凱齊許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火鳥便飛向不知名的天際。(版本比較待續)
4/21(六)2:30PM, 7:30PM、4/22(日)2:30PM 國家戲劇院 National Theater, Taipei
NSO永遠的童話 《神箭》
NSO Forever Tales Returning to Olympus
當繆思女神戴上面具、彈起豎琴,少年進入了魔幻森林。當阿波羅的神箭射出,照亮大地,終結蒼生之戰。神話的浪漫與人間的戰爭,打造生命啟蒙的冒險傳說。
小男孩與阿波羅的友誼,歷經自然與文明的爭戰、神話般的奇想,一段生命啟蒙的冒險之旅。《婚禮》在史特拉汶斯基的創作光譜上,是延續《春之祭》的「蠻荒」主題,以四台鋼琴搭配打擊樂器與合唱團,創造出質樸而強悍的生命活力。加上帶有浪漫氛圍的《阿波羅》芭蕾音樂,一段以神話色彩包裝生命啟蒙的冒險故事於是展開……。繼2006年《火鳥》合作之後,無獨有偶劇團再次與NSO聯手製作大型「永遠的童話」。這次除無獨有偶擅長的大型懸吊偶戲、人偶同台的方式外,並將以光影戲共同塑造出一個充滿奇想的世界。
演出者:指揮/張尹芳(CHANG Yin-fang, conductor)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RE )
女高音/林孟君(LIN Meng-chun, soprano)
女中音/范婷玉(FAN Ting-yu, alto)
男高音/王 典(WANG Fernando, tenor)
男低音/蔡文浩(TSAI Wen-hao, bass)
鋼琴/陳丹怡、許惠品、謝欣容、楊千瑩(CHEN Dan-yi, HSU Hui-pin, HSIEH Hsin-jung, YANG Chein-ying, piano)
國立實驗合唱團(TAIWAN NATIONAL CHOIR)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曲 目:史特拉汶斯基:《阿波羅》
史特拉汶斯基:《婚禮》
STRAVINSKY: Apollon
STRAVINSKY: Les Noces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02-3393-9888
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企業贊助)
*兩廳院之友及NSO之友9折,學生憑學生證8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02-3393-9888兩廳院售票系統
【空中導聆】時間:4/4(三)7:00PM 愛樂電台「音樂線上」 主講人/王世強
2/25(六)19:30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NSO 探索系列 《絃舞 彼得洛希卡》
法國作曲家梅湘是樂壇知名的愛鳥人,致力採集鳥類的聲音,經常在清晨待在山林中等待鳥兒起床,用筆記本速記各式鳥類的「歌聲」,回家後再刻畫於五線譜上,據說他能夠辨識的鳥類高達600種,作品《異邦之鳥》便是他以鳥入樂的代表作之一。鋼琴家羅玫雅留學巴黎音樂學院時,師事梅湘的夫人Yvonne Loriod Messiaen,因此對演奏鳥聲特別有心得。音樂會上安排莫劄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呼應「異邦」,該曲別名《土耳其》,在樂曲第三樂章的旋律中帶有土耳其的節奏和風味。擔綱獨奏的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才貌兼具,曾獲柴科夫斯基大賽首獎,她所使用的小提琴「海豚」(Dolphine),是史特拉底瓦裡留世的重要名琴之一,前任主人包括小提琴大師海飛茲。
演出者:指揮/簡文彬
小提琴/諏訪內晶子
鋼琴/羅玫雅
國家交響樂團
曲 目: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梅湘:《異邦之鳥》
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 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nso.ntch.edu.tw/program/detail/id/233
NSO探索系列 《火鳥情絃》
New Frontier The Firebird
2012/5/27(日)2:30PM 國家音樂廳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兩廳院售票)
演出者:指揮/丹尼爾‧雷斯金
豎琴/薩菲耶‧德梅斯特
國家交響樂團
曲 目:穆索斯基:《荒山之夜》(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改編)
希納斯特拉:豎琴協奏曲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芭蕾全曲)
20世紀初期由狄亞基列夫不但引領的芭蕾舞劇的變革,更帶動視覺藝術與文學詩歌等跨領域的激盪,除培養出尼金斯基、佛金等偉大芭蕾舞者和編舞家,更提供畢卡索、薩悌、史特拉汶斯基等巨匠揮灑的天地。1910年問世的舞劇《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一鳴驚人的成名作品,把民族相關的浪漫主義和原始主義巧妙地糅合,譜寫出具多樣音色和豐富和聲的音樂。寫於1956年希納斯特拉的豎琴協奏曲則將阿根廷的拉丁舞曲與豎琴做了完美的結合;以接近「新表現主義」風格,在豎琴獨奏中加入大量敲擊樂器,充滿了巴爾托克式的音響。1998年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國際豎琴大賽首獎的德梅斯特,是維也納愛樂第一位法籍團員。2002年起,他以獨奏家身分在維也納愛樂的樂季音樂會中演出,自此展開獨奏家演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