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10 17:52:52歐頭

【名曲漫談】海頓神劇「創世紀」(上)

 
談神劇

神劇這種類型的音樂,對於非教徒來說,的確很難體會其重要性與歌頌上帝意義。韓德爾的「彌賽亞」、海頓的「創世紀」與孟德爾頌的「以利亞」,三首作品並稱為古典音樂史上的三大神劇。

神劇,它跟歌劇有啥不同?基本上兩者都是有劇情、著重演唱融入管絃樂的作品。但是神劇的故事多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或者歌頌上帝為主,劇情並非闡述入世的男歡女愛,因此演唱者無須太多動作表情,只要專注於歌喉的虔誠,演出時也不需要華麗的道具與布景陪襯。

當1750年巴哈過世後,到1800年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問世的期間,這五十年來音樂的本質發生了許多變化,而這半個世紀也正好是,海頓從少壯的十八歲到過世前九年的時間。當時,音樂從重視對位的複音音樂演變成主旋律加上合聲的主音音樂,樂曲的類型也由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為主的器樂曲,取代了彌撒、神劇、組曲、大協奏曲。音樂發展的中心從教堂轉移到宮廷,音樂的價值從宗教轉移到個人化。在這樣激烈鮮明的板塊移動過程中,海頓的音樂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談海頓

嚴格說來海頓的創作生命是孤獨的,這位製輪匠的兒子生於1732年,一生大多在維也納附近度過,一世秉持著「善良勤奮,侍奉上帝」的生活信條。他窮其一生為不了解他音樂的貴族創作,加上家中那位極不善待他的老婆,海頓的生活並不是那樣順遂。

然而,這位大師似乎很懂得享受天命,音樂總是呈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這位晚熟的作曲家,一直到四十歲才出現傑作,像舒伯特、莫札特等天才根本沒活到這個歲數便過世了!儘管大器晚成,作曲的速度也不算快,海頓卻是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基石。他將交響曲的創作技法集大成並系統化,留有104首交響曲而被譽為「交響曲之父」。他同時也是弦樂四重奏的重要啟蒙者,連莫札特都自稱向海頓學習真正的弦樂四重奏創作。

就樂曲形式來說,他根本就是「奏鳴曲式的教父」,創作四十多首鋼琴奏鳴曲,為日後的器樂曲時代奠下規範。在協奏曲方面,E大調小喇叭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法國號協奏曲也相當聞名。室內樂創作更是豐富,共有八十三首弦樂四重奏、六十七首弦樂三重奏、以及三十一首鋼琴三重奏。聲樂曲部分則有二十部歌劇,以及許多彌撒與歌曲。

支持海頓最力的艾斯特哈齊家族,是當時最富有、最有勢力的匈牙利貴族。海頓從1761-1790年間,擔任艾斯特哈齊的宮廷樂長,時間長達二十九年。後來因為艾斯特哈齊喜歡音樂的的尼古拉親王、王妃相繼過世,繼位的兒子安東對音樂沒有興趣,因而解散樂團。而當時已經五十八歲的海頓,就像失去軍隊的將軍一樣,只得開始思索人生的下一步該如何前進。

談時空背景

當時拿不勒斯的國王相當欣賞他的音樂,因此想找他到拿不勒斯擔任樂長。另一方面,個性衝動、作風強勢的小提琴家沙羅門(Johann Peter Salomon),一聽說海頓失去艾斯特哈齊宮廷樂長職務後,便提出一紙總金額1200磅,包括一齣新歌劇、六首交響曲以及二十首新作品的委託合約,想聘請海頓創作同時到英國旅行。

當時年近耳順的海頓從來沒有出過國,甚至可以說連海都沒看過,再加上不想再被宮廷生活束縛。因此,儘管他會說義大利話卻不會說英語,但他還是選擇與沙羅門同往英國,展開全新刺激的人生。

1790年12月,海頓便懷抱興奮的赤子之心,與沙羅門同行前進英國多佛海岸。到英國之後,儘管有對手攻詰海頓「廉頗老矣」,但是隨著音樂會作品的陸續發表,無論英國觀眾或媒體都對他推崇倍至。當時英國音樂風氣逐漸成熟,觀眾都會踴躍地付費聽音樂會,海頓所受到的重視可說在故鄉維也納所未有。

1791年五月他在西敏寺參加「韓德爾音樂會」,聽到神劇「彌賽亞」的演出大受感動,因此開始考慮著手神劇「創世紀」的創作。熱心的沙羅門也建議他寫一部神劇,甚至給他「創世紀」的歌詞。

1792年,當時已經六十三歲的海頓,終於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因為莫札特剛剛過世一年,而貝多芬只有二十二歲羽翼未豐。事實上,此時海頓自己最好的作品都尚未問世,像兩齣神劇、最好的鋼琴作品、弦樂四重奏,都將近七十歲才出現。同年,不喜歡音樂的安東親王找海頓回去,由於對維也納的思念,海頓便英國回到艾斯特哈齊宮廷。

不過,畢竟宮中人事已非,加上難忘自己英國所受到的高度肯定,1794年一月海頓再度前往英國旅行。同年安東親王過世,他的兒子尼古拉二世再請海頓回宮重組樂團,不過當時艾斯特哈齊家族已經搬到埃森市。這回,海頓倒是逗留到1795八月十五才再度離開英國返回維也納。

出入宮廷、往返英國的期間,海頓心中念念不忘「創世紀」的創作。他一回到維也納,便將沙羅門給他的歌詞交給史威騰(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他是位有著深厚音樂素養的詩人,當時任職奧地利外交官兼宮廷圖書館館長,將歌詞翻譯成德文。1796年海頓六十四歲時才真正著手創作,兩年後1798年四月六日寫下最後一個音符,這是海頓第一次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寫宗教合唱。此時,距離他1809年七十七歲過世,只剩十年多一些的時間了。

第二度回到宮廷,但海頓與尼古拉二世的關係,畢竟不若與爺爺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二世親王對他的態度更十分傲慢,加上親王喜歡的是老式奧地利教會音樂,與海頓想要嘗試新的創作手法有所違背。不過,為了迎合親王,他在這個時期還是寫了六首彌撒、兩首神劇「創世紀」、「四季」、以及兩首頌主曲。

「創世紀」1798年4月29日在維也納舒瓦岑堡宮殿首演,當時的聽眾是一群貴族,而樂團編制則超過180人。演出後受到極為熱烈的迴響,更有眾多無法進入宮殿的群眾圍在宮外聆聽,這也是海頓在倫敦以外,首度在自己的家鄉感受到群眾的重視!

談創世紀

「創世紀」說的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其實與中國的「盤古開天」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歌詞根據約翰‧米爾頓(Johann 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改編而成。

而「失樂園」說的就是亞當與夏娃的故事,我們翻開聖經的第一章就會發現「創世紀」。裡面敘述這個世界如何被上帝創造,人類與其他生物如何產生,以及猶太人早期的情形。

簡單地說,上帝只用去六天的時間就創造了這個世界:

第一天, 上帝創造光,將白天與黑夜分開。

第二天, 上帝分開水與天。

第三天, 上帝把水聚集在一起,讓陸地露出來,接著陸地長出各種植物。

第四天, 上帝創造太陽與月亮,太陽照白天、月亮照黑夜,之後又把星星灑在天空,世界因此有了四季循環。可是這個世界似乎有些死寂!

第五天, 上帝讓水中滋生魚蝦,陸上充滿飛禽走獸,一時之間整個世界熱鬧起來。不過萬物似乎少了領導者?

第六天, 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人,做出了亞當與夏娃。

第七天, 因為忙碌了六天,所以是休息日(這也就是現在星期天休息的典故)。

海頓根據聖經「創世紀」的大綱寫作了這齣神劇,全劇共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從第一天到第四天,第二部份則為第五、六天,第三部份則是出現萬物之靈亞當與夏娃歌頌上帝。海頓除了合唱團與管弦樂團之外,還安插五位獨唱家分別擔任Gabriel(女高音)、Uriel(男高音)、Raphael(男低音)、Eva(女高音)、Adam(男中音)五個角色。

在欣賞這齣神劇之前,要先瞭解宣敘調(recitativo)與詠歎調(aria)的差異。宣敘調是比較接近朗誦的歌調,宣敘調大多用大鍵琴或大提琴演奏數字低音,演唱宣敘調時劇情往往是持續進行的。而詠歎調則旋律優美、伴奏華麗,可以充分展現獨唱者的演唱功力,演唱時整個劇情的時間是靜止的。一直到莫札特的歌劇,都還是沿用宣敘調與詠歎調交替進行的模式。

當然神劇「創世紀」與歌劇創作形式不同,但是同樣的除了宣敘調與詠歎調之外,還加上相當精彩的合唱樂段,尤其在每一天的結束時。海頓與高超的創作手法,巧妙地將宣敘調、詠歎調、合唱穿插安排在一起,以崇高的情操讚頌上帝的喜樂,同時將他秉持的積極正面的精神,潛移默化地移轉給聽眾。而「創世紀」演出之後所獲得的空前成功,更讓海頓無可避免地創作另一齣傑出的神劇「四季」(The Seasons)。(版本比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