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漫談】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華麗燦爛的炫技傑作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最近有部藝術電影《交響人生》(The Concert),敘述30年前俄羅斯波修瓦劇院管絃樂團的明星指揮安德烈‧菲利波夫(Aleksey Guskov飾演),正當演出柴可夫斯基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被俄共書記當場折斷指揮棒中斷演出,受辱迫害淪為清潔工。
有天,失意的昔日的明星指揮無意間發現一個前往巴黎夏特雷(Chatelet)音樂廳演出的機會,他在極短時間內決定放手一博,聚集樂團舊眾,不僅重拾指揮棒,同時搭配年輕貌美的女小提琴家,重返舞台、再度詮釋最拿手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片中的高潮就以這場「復仇」音樂會的場景,搭配上此曲激昂的音樂聲,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他繼《第四號交響曲》和歌劇《尤金·奧尼金》之後的精心鉅作。此曲與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小提琴協奏曲的「3D」,若再加上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則被稱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而其中柴可夫斯基這首,堪稱技巧最為華麗艱難,演出效果最好的一首!
不過,當時走厄運的柴可夫斯基,他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以及唯一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剛問世時,都沒有獲得好評,甚至可以說都遭遇了詛咒。1874年他34歲時發表《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拿給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教時,遭到嚴苛的批評,「這有抄襲別人作品之嫌,全曲只有兩三頁的鋼琴譜可以演奏,……其餘必須全部重寫。」尼古拉魯賓斯當著他的面直言不諱。但是,受到嚴重打擊的柴可夫斯基卻打定主意,「我不會改寫任何一個音發表此曲。」儘管事後柴可夫斯基還是為了這首作品請益過多位鋼琴家,也把作品適度修正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樣貌,但此曲所呈現華麗燦爛的巨匠風格,跟蕭邦、舒曼、李斯特、葛利格的同類型作品,同樣被認為是十九世紀鋼琴炫技的頂尖之作。
再來看運氣也好不到哪裡去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狀況,1878年身體不適的柴可夫斯基,在
之後,好不容易才由萊比錫音樂院的俄籍小提琴教授布羅茲基(Adolf Brodsky)「識貨地」在維也納推廣開來。而
這樣一首具有爭議性的小提琴協奏曲為傳統的三樂章形式,可以說是俄國國民樂派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奏鳴曲式。規模宏大除了展現了無比的企圖心,更蘊含俄羅斯民間音樂的雄渾氣息和明快悠揚律動。小提琴主題所謳歌出來動人的旋律性,讓人血脈賁張,彷彿注入一股不可抑遏的青春氣息。而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流洩出沉思的抒情感,所以也有「小抒情曲」的暱稱,主旋律優美摯動人帶點淡淡感傷,在大自然清新幽遠的氣息中彷彿有些不知名的擔憂。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奏鳴曲式。主題威猛激烈地敲奏出俄羅斯熱情,素材取自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強烈、快速的節奏令人印象深刻,活像一幅人民歡慶節日、鬧熱滾滾的音樂壁畫。
其實當初,俄國音樂的發展是全面西化、歐化的,直到葛令卡為首登高一呼,才喚起之後的俄國作曲家回歸自己的民族音樂語言,而這股強調俄羅斯色彩的配器風氣,發展到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及柴可夫斯基時,可說達到某種程度的高峰。其中,柴可夫斯基更是很早就發展出自己一套獨到的管絃語法。
早在1862年9月聖彼得堡音樂院成立後,柴可夫斯基成為該校的第一批學生,他在裡頭查列姆巴學習和聲、對位、曲式學,也跟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配器,並曾經響應充實學生樂團的號召而學習長笛,因此是一位相當了解管絃樂團的作曲家,而不單是一位只懂得鋼琴演奏的作曲家。1864年間,他經常在安東魯賓斯坦的要求下,只花兩、三天時間就把一首大型聲樂或是合唱曲改編成管弦樂,這段時間也奠下了他管絃創作與配器的基礎。
之後,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樂院擔任作曲與
對於管絃樂法,柴可夫斯基可以說擁有過人的天份與效率,他到莫斯科時雖然只有26歲,但是處理事情的能力卻已經相當豐富。他早就替自己建立一套完備充滿效率的工作模式,能夠讓自己像一位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般,精準進行管絃創作的工作,一切細節均經過縝密規劃,同時能夠找出簡單又具體可行的方法,讓他能超有效率作曲,據說他一生中創作的「空白期」最長不超過五個月。
而這一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可說完全表現了,柴可夫斯基先前他在管絃樂法上的訓練與努力,更讓小提琴協奏曲的表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燦爛高峰。
推薦唱片
CD1,伊利亞‧葛林戈斯/小提琴,搭配帕爾曼指揮以色列愛樂,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詮釋重點不在飛快速度上,而在自由奔放的彈性速度表現,以及一股自信灑脫。(DG 471 616-2)
CD2,密爾斯坦/小提琴,William Steinberg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寫下了能與海飛茲抗衡卻風味迥異的詮釋風。(EMI ZDMF 0777 7 64830 2 3)
CD3,Erica Morini/小提琴,Artur Rodzinski指揮皇家愛樂管絃樂團,上世紀錄音最多的女小提琴家,展現老派維也納的抒情風格。(Westminster 471 200-2)
CD4,海飛茲/小提琴,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堪稱此曲最淋漓流暢的炫技版本。(RCA 09026-61779-2)
CD5,海飛茲/小提琴,巴畢羅里指揮倫敦愛樂管絃樂團,1937年的錄音讓兩位大師的合作產生難以言喻的化學變化。(Naxos 8.110938)
CD6,曼紐因/小提琴,Ferenc Fricay指揮柏林RIAS交響管絃樂團,曼紐因自然流暢的琴音讓人誤以為此曲的技巧如此簡單。(DG 463 175-2)
CD7,鄭京和/小提琴,杜特華指揮蒙特婁管絃樂團,飽滿琴音展現的濃郁情感,令人一聽難忘。(Decca 410 011-2)
CD8,大衛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Alexander Gauk指揮全蘇聯廣播管絃樂團,展現道地的俄羅斯強悍風情。(Russian Disc RD CD 15 002)
謝謝 剛好為了要選哪張CD而苦惱,謝謝您的分享 !
穆特的錄音不錯!她把這首曲子最細微的變化表現出來,音量調到最適當的程度。聽了以後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