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變形記
身處當代,你能看到、聽到《卡門》的「哈巴奈拉舞曲」,早已不侷限於歌劇院或DVD中,比才渾然天成的優美旋律,早已幻化飄進更多的藝術腦袋中,上演一齣《卡門變形記》……。
先來說說《卡門組曲》,所謂組曲指的就是若干短曲構成的管絃樂曲或鋼琴曲,因此《卡門組曲》就是從歌劇《卡門》中獨立出來的幾首悅耳管絃短曲。有人說
《卡門組曲》是比才自己所挑所編,如果此說成立,等於間接證明歌劇《卡門》的確在他生前就受到歡迎,他才有機會推出「組曲版」。
但也有一說,《卡門》演出三個月後比才就過世了,因此《卡門組曲》根本不是他挑寫的,而是有興趣的人自行從歌劇中找段子組合,換句話說因為指揮與樂團的不同,往往也會有不同的組合,有點像是「管絃自助餐」的感覺,《卡門組曲》的版本與因而琳瑯滿目。
音樂會上的卡門
儘管眾說紛紜、組合不少,大體說來大家熟悉的《卡門組曲》分成兩套,《第一號卡門組曲》共六首,分別是第一首充滿西班牙風的《前奏曲》、第二首開場的《阿拉岡舞曲》、第三首西班牙田園風的《間奏曲》、第四首幽默歡樂且輕柔的《塞西利亞舞曲》、第五首威風堂堂的《阿卡拉龍騎兵》、第六首最受歡迎、氣勢華麗的《鬥牛士進行曲》。
《第二號卡門組曲》也有六首,第一首是氣氛偷偷摸摸的《走私販進行曲》、第二首則是《街頭少年合唱:哈巴奈拉舞曲》、第三首為呈現西班牙之夜的《夜曲》、第四首是鬥牛士主題再現的《鬥牛士之歌》、第五首則由號角和舞蹈帶出的《在山中》、第六首是緊湊節奏的落幕終曲《波西米亞舞曲》。
純音樂會上,除了能聽到《卡門組曲》外,另外西班牙作曲家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的小提琴與管弦樂作品《卡門幻想曲》,則是另外一首《卡門》遺毒。這首作品的全名其實很冗長《根據歌劇卡門主題所寫的演奏會用幻想曲》,主要旋律素材來自《卡門》第一幕知名的「哈巴奈拉舞曲」還有第二幕的「吉普賽之歌」、「響板之舞」,以及第四幕的「阿拉岡舞曲」,當初獻給維也納音樂院院長暨小提琴家的黑爾麥斯柏格(Joseph Hellmesberger)。
薩拉沙泰一生寫有五十多首作品,尤其喜歡改編,像是根據韋伯《魔彈射手》、古諾歌劇《浮士德》裡頭旋律所寫的小提琴幻想曲,但動聽度與知名度都遠遠比不上這首《卡門幻想曲》。坊間能找到的錄音版本,當屬德國小提琴天后慕特在DG的4D錄音名盤最值得收藏。
有舞有樂的卡門
比才《卡門》靈魂也飄到舞蹈界,在1972年創立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1992年創立馬賽舞蹈高等學校的法國芭蕾編舞名家羅蘭‧佩蒂(Roland Petit),於1949年透過獨特的舞蹈肢體動作以及顛覆傳統舞台表現,推出他的經典的《卡門》(Carmen)芭蕾,2005年還指導中國芭蕾舞團成員詮釋這齣成名作。
另外,莫斯科出生的俄國作曲家辛德林(Rodion Shchedrin)則在1967年為俄國版的《卡門》芭蕾寫組曲配樂,編制是弦樂群與敲擊樂器,因此簡稱為《卡門擊樂版》也有人稱為《卡門芭蕾組曲》。有趣的是這首作品的錄音都相當發燒,坊間就有Chandos、RCA、BIS等三版名盤。
西班牙舞蹈大師拉法葉‧亞吉拉(Rafael Aguilar)也根據比才的歌劇音樂,在1960年於巴黎推出《佛朗明哥舞劇─卡門》,加入傳統的佛朗明哥節奏與舞蹈吟唱元素,給予《卡門》更多西班牙的情愫,因而甚受歡迎。
另一位西班牙佛朗明哥教父級人物安東尼歐‧葛迪斯(Antonio Gades),也透過自己一手創立的佛朗明哥舞蹈團,不斷地推廣西班牙舞蹈藝術,而《佛朗明哥》、《血色婚禮》、《卡門》、《火》、以及《羊泉村》等五齣舞碼是他們的招牌,其中《卡門》於1983年編舞推出。
大銀幕看電影《卡門》
默片巨匠卓別林在1916年的無聲電影《卡門》(Burleaque on Carmen),可說擴大比才歌劇《卡門》的版圖到大銀幕,片中卓別林自己扮演荷西的角色。
早在五○年代,國片中就可以聽到《卡門》中「哈巴奈拉」的旋律,由葛蘭擔任女主角兼主題曲演唱的電影《野玫瑰之戀》,裡頭她就唱著李雋青所填的詞:「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一點也不稀奇。男人,不過是一件消遣的東西,有什麼了不起。」
日本第一部彩色劇情片,也是根據《卡門》來改編,木下惠介(Keisuke Kinoshita)編劇導演的《卡門還鄉》,把主角卡門變成性格直率且在大城市裡闖出名號的脫衣舞孃,回鄉後受到不少歧視並發生許多趣事,藉機挖苦日本戰後的社會風氣。
八○年代藝壇又掀起另一波《卡門》熱,先是先是帶動五○、六○年代新派舞台劇風潮,且對二十世紀戲劇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1981年推出舞台改編版的《卡門悲劇》(La tragedie de Carmen),在這期間他已經有三十年未執導過歌劇。
彼得‧布魯克原本歌劇《卡門》的編制濃縮到最精煉,主要演員兼歌唱家僅四人,樂團也改為室內樂般的十二人,且台前演員歌者要隨時與台後的演奏家互動,劇本也從三小時濃縮到八十分鐘,大大打破傳統歌劇窠臼,結果大獲成功。彼得‧布魯克藉此傳達了他對歌劇的終極理想:「歌劇應是最能讓人理解且接受的演出形式,因為直接打動人心。」
接著西班牙國寶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在1983年推出《蕩婦卡門》(Carmen),以佛朗明哥舞蹈為主結合繪畫、舞蹈、音樂,舞台設計,以及電影攝影機的移動,創造出獨特的視聽經驗,因而獲得坎城最佳藝術貢獻獎和高等技術大獎並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的《蕩婦卡門》、《血婚》、《魔愛》並稱「佛朗明哥三部曲」成為他的代表作。
隔年1984年在導演法蘭西斯可‧羅西(Francesco Rosi)手上,找來多明哥(Placido Domingo)跟Julia Migenes一同演出更加寫實、大眾口味的《電影版卡門》。
這股《卡門》也延燒到二十一世紀未停歇,大導演文森阿藍達(Vicente Aranda)
,找到帕姿薇格(Paz Vega)、李奧納多‧斯巴拉葛利亞 (Leonardo Sbaraglia)分飾卡門與荷西,砸下億萬製作費,加上精準龜毛的考據,前前後後花了七年時間拍攝製作,才終於在2005年上映,該片獲得2004 西班牙哥雅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攝影、最佳編劇、最佳服裝髮型、最佳原創歌曲、最佳設計、最佳監製等七項大獎堤名,以及2004歐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可以說是最不可錯過的一部《卡門》電影。
音樂歌舞新卡門
除了電影之外,美國也流行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思想開放的音樂劇大師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erstein II)就曾經在1943年把《卡門》改編成《卡門‧瓊》(Carmen Jone),仿效蓋希文的歌劇《乞丐與蕩婦》(Progy and Bess),把故事搬到美國的黑人社區裡,並讓全劇都由黑人主演,結果竟然大受歡迎一連上演502場,並在1954年被拍成電影。
《卡門‧瓊》
事實上2006年華人娛樂圈也上演《愛上卡門》音樂歌舞劇,由陳琪擔任製作人與藝術總監,聶光炎負責舞台設計,「阿妹」張惠妹飾演卡門,結合紐約、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台灣等跨國團隊的製作。
《卡門》!《卡門》!不同時空、不同國度、不同人種、不同藝術領域,似乎都融合在他熱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步之下,進行著一場場爭奇鬥艷的華麗變形。
上一篇:歌劇《卡門》的製作
下一篇:百年不孤寂—音樂大師賞味無期限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