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7 15:42:14歐頭
【法系指揮四天王】馬第農--溫文儒雅的印象派之神
●圖說,馬第農的演奏可以說是專為印象派音樂而誕生的。
馬第農(Jean Martinon,1910-1976)所指揮的法國音樂是樂迷公認最權威的,其中又屬他的德布西管弦樂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馬第農把德布西音樂中的詩情與意象表現無遺,能同時呈現作曲家既奔放又激情,既高雅又纖細的特質。有人說馬第農的演奏甚至可以說是專為印象派音樂而誕生的,無論用東方或是西方的美學觀來論斷,都能予相當高的評價。
她191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音樂世家,1924~1929年在里昂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求學,他是在故鄉的里昂音樂院讀了一年之後,才前往巴黎音樂院就讀,主修小提琴同時跟隨丹第(D’Indy)以及羅塞爾(Roussel)學習作曲,並拜師孟許(Munch)以及德索米埃爾(D’esormiere)門下鑽研指揮,1928年馬第農更以小提琴第1名的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1932年取得Sorbonne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不久之後,他意外地接替孟許的指揮位置開始舞台生涯。
二次大戰之初服役於法國軍方,1940年被德軍俘虜,在集中營中度過了兩年,之後三次逃脫而被抓回,在這段失去自由的期間,他寫作了一首交響曲,用一首紀念戰死的法國音樂家的經文「主啊,饒恕我!」,孟許於1942年搶先在巴黎演出這首作品。
大戰之後,馬第農在1943~1945年間他被命名為波爾多交響樂團指揮,1944~1946年間他重返巴黎音樂學院樂團擔任孟許的助理指揮,此後又常在英國和南美洲擔任客席指揮。1949~1951年在倫敦交響樂團擔任鮑爾特的副手。
1951~1958年他擔任拉莫盧(Lamoureux)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1958~1960年任以色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才開始確立指揮生涯的志向。他當時被稱為西歐或者是比法派最受敬重的指揮家,經常往返巴黎與布魯塞爾之外,也經常指揮倫敦愛樂演出。
1959年任杜塞多夫市立管絃樂團首席指揮,1963~1968年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1968年以後則帶領法國國家廣播管弦樂團,1968~1975年任法國廣播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與首席指揮,1974年起則任荷蘭海牙愛樂音樂總監,可說足跡遍及各大洲。
他在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時,跟樂團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儘管那個時候他帶著芝加哥交響演出過: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華格納、馬勒等典型的德奧作品,尤其是「貝九」評價很高。不過,他那充滿法式通透精細美學的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風格,與大眾熟悉的德奧風聽起來很不同。
加上他溫和帶領樂團的方式並未獲得芝加哥交響團員的認同,該團一向對法國指揮印象不好,而且萊納也不贊成馬第農的任命,加上團員又以萊納馬首是瞻,加上著名的芝加哥論壇報的樂評對他的強力抨擊,都讓馬第農的芝加哥的日子過得極為不舒服。他雖然讚賞芝加哥交響樂團,但是卻認為該團氣質粗魯,與他十分不搭,因此被迫離開芝加哥他一點也不難過。
1961~1975年間,當肯培擔任倫敦皇家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這段日子,客席指揮是沙堅持(Sir M. Sargent)及葛羅夫(Sir C. Groves)擔綱,這一時期馬第農也是重要客席之一,在當時Decca王牌錄音師威京森(K.E.Wilkinson)的操刀錄音下,留有不少珍品。
他在Decca與倫敦愛樂也錄了不少法國作品,包括與巴黎音樂院以及維也納愛樂合作,知名的演出有普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他在RCA則與芝加哥交響錄有:尼爾森的「交響曲」、拉威爾「達孚尼與克羅埃」第二號組曲、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官吏」等。晚期,Vox再版他與ORTF樂團合作的普羅高菲夫七首「交響曲」,EMI也再度邀請他灌錄一套與ORTF樂團的德布西「管絃作品」,以及另一套與巴黎管絃樂團的拉威爾「管絃作品」、「協奏曲」,這兩套錄音的評價都極高。
馬第農(Jean Martinon,1910-1976)所指揮的法國音樂是樂迷公認最權威的,其中又屬他的德布西管弦樂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馬第農把德布西音樂中的詩情與意象表現無遺,能同時呈現作曲家既奔放又激情,既高雅又纖細的特質。有人說馬第農的演奏甚至可以說是專為印象派音樂而誕生的,無論用東方或是西方的美學觀來論斷,都能予相當高的評價。
她191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音樂世家,1924~1929年在里昂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求學,他是在故鄉的里昂音樂院讀了一年之後,才前往巴黎音樂院就讀,主修小提琴同時跟隨丹第(D’Indy)以及羅塞爾(Roussel)學習作曲,並拜師孟許(Munch)以及德索米埃爾(D’esormiere)門下鑽研指揮,1928年馬第農更以小提琴第1名的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1932年取得Sorbonne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不久之後,他意外地接替孟許的指揮位置開始舞台生涯。
二次大戰之初服役於法國軍方,1940年被德軍俘虜,在集中營中度過了兩年,之後三次逃脫而被抓回,在這段失去自由的期間,他寫作了一首交響曲,用一首紀念戰死的法國音樂家的經文「主啊,饒恕我!」,孟許於1942年搶先在巴黎演出這首作品。
大戰之後,馬第農在1943~1945年間他被命名為波爾多交響樂團指揮,1944~1946年間他重返巴黎音樂學院樂團擔任孟許的助理指揮,此後又常在英國和南美洲擔任客席指揮。1949~1951年在倫敦交響樂團擔任鮑爾特的副手。
1951~1958年他擔任拉莫盧(Lamoureux)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1958~1960年任以色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才開始確立指揮生涯的志向。他當時被稱為西歐或者是比法派最受敬重的指揮家,經常往返巴黎與布魯塞爾之外,也經常指揮倫敦愛樂演出。
1959年任杜塞多夫市立管絃樂團首席指揮,1963~1968年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1968年以後則帶領法國國家廣播管弦樂團,1968~1975年任法國廣播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與首席指揮,1974年起則任荷蘭海牙愛樂音樂總監,可說足跡遍及各大洲。
他在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時,跟樂團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儘管那個時候他帶著芝加哥交響演出過: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華格納、馬勒等典型的德奧作品,尤其是「貝九」評價很高。不過,他那充滿法式通透精細美學的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風格,與大眾熟悉的德奧風聽起來很不同。
加上他溫和帶領樂團的方式並未獲得芝加哥交響團員的認同,該團一向對法國指揮印象不好,而且萊納也不贊成馬第農的任命,加上團員又以萊納馬首是瞻,加上著名的芝加哥論壇報的樂評對他的強力抨擊,都讓馬第農的芝加哥的日子過得極為不舒服。他雖然讚賞芝加哥交響樂團,但是卻認為該團氣質粗魯,與他十分不搭,因此被迫離開芝加哥他一點也不難過。
1961~1975年間,當肯培擔任倫敦皇家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這段日子,客席指揮是沙堅持(Sir M. Sargent)及葛羅夫(Sir C. Groves)擔綱,這一時期馬第農也是重要客席之一,在當時Decca王牌錄音師威京森(K.E.Wilkinson)的操刀錄音下,留有不少珍品。
他在Decca與倫敦愛樂也錄了不少法國作品,包括與巴黎音樂院以及維也納愛樂合作,知名的演出有普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他在RCA則與芝加哥交響錄有:尼爾森的「交響曲」、拉威爾「達孚尼與克羅埃」第二號組曲、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官吏」等。晚期,Vox再版他與ORTF樂團合作的普羅高菲夫七首「交響曲」,EMI也再度邀請他灌錄一套與ORTF樂團的德布西「管絃作品」,以及另一套與巴黎管絃樂團的拉威爾「管絃作品」、「協奏曲」,這兩套錄音的評價都極高。
●聖桑「五首交響曲」,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廣播電視管絃樂團(EMI 7243 569683 2 5,科藝百代)
●拉威爾「兩首鋼琴協奏曲」、「吉普賽狂想曲」,契可利尼/鋼琴、帕爾曼/小提琴,馬第農指揮巴黎管絃樂團(EMI TOCE-3393,科藝百代)
●德布西「管絃作品全集一」,收錄「牧神午後前奏曲」等,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廣播電視管絃樂團(EMI CDM 7 69587 2,科藝百代)
●德布西「管絃作品全集二」,收錄「映象」等曲,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廣播電視管絃樂團(EMI CDM 7 69588 2,科藝百代)
●德布西「管絃作品全集三」,收錄「兒童角落」組曲、「神聖與世俗的舞蹈」,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廣播電視管絃樂團(EMI CDM 7 69589 2,科藝百代)
●德布西「管絃作品全集四」,收錄「鋼琴與管絃樂團的幻想曲」、「豎琴與管絃樂團的第一狂想曲」、「薩克斯風與管絃樂團的狂想曲」,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廣播電視管絃樂團(EMI CDM 7 69668 2,科藝百代)
那張聖桑的交響曲我也有,的確是值得收藏的演出。
除了德布西之外,拉威爾我覺得他也指得很棒,其中「波麗露」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