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1 17:31:10歐頭

浪漫樂派二十世紀的最後掌門人--理查‧史特勞斯(上)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圖片提供Naxos)是德國後期浪漫樂派的最後擎大旗者,從1888年他的交響詩《唐璜》首演,到1911年的歌劇《玫瑰騎士》上檔,這段期間受到歐洲人談論最熱烈的作曲家,恐怕非他莫屬!

雙子座的他1864年6月11日生於德國慕尼黑,是血統純正的巴伐利亞人。他主要以交響詩、歌劇創作以及指揮聞名樂壇,有人們認為他的交響詩是驚世駭俗的現代主義,而他1905年完成的歌劇《莎樂美》以及1909年完成的歌劇《艾蕾克特拉》也遭到許多公開批評。理查‧史特勞斯嶄新的音樂語法,儘管受到許多關注討論,但同時也遭到保守派人士強烈的抨擊!

他親身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面對整個守舊歐洲所遇到的新衝擊,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層面的動盪,尤其是身處文化意涵裡「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發展矛盾,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理查‧史特勞斯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成為古典音樂發展中最偉大、最關鍵的作曲家之一,地位至今仍不容否定。


●中產家庭的出身教育

理查‧史特勞斯的父親法蘭茲‧史特勞斯(Franz Strauss)當時是慕尼黑宮廷管絃樂團的第一法國號手,同時也是音樂院的教授,母親喬瑟芬(Josephine Pschorr)則是啤酒釀造商的女兒,也是位鋼琴家。年幼的理查‧史特勞斯就在這個經濟條件不壞的德國中產家庭裡成長,耳濡目染地養成對音樂的興趣。

不知是環境造就天才?還是天才創造環境?與很多偉大而早慧的天才音樂家一樣,理查‧史特勞斯也是一位音樂神童。他從小就展現其不凡的音樂天分,還不會閱讀樂譜時,就已經會彈鋼琴並開始作曲了!因此他1868年4歲時便開始學習彈鋼琴,6歲時學習作曲理論且寫過《波卡舞曲》以及一些歌曲、鋼琴曲、室內樂曲,甚至試作管絃樂曲,8歲開始學小提琴。

起初法蘭茲‧史特勞斯擔任自己兒子的音樂教師,灌輸他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音樂,之後又要他深入鑽研舒曼、孟德爾頌的作品,其中十分強調「浪漫主義」觀念的建立,也種下理查‧史特勞斯日後音樂能成為二十世紀浪漫樂派「最後掌門人」的關鍵種子。

1875年他進入路德維希大學的預備中學就讀,開始上作曲和樂器學的特別課,學習交響樂中各樂器的運用,老師形容他有著「明朗的歡樂與昂揚的精神」。而父親的好友、慕尼黑宮廷樂團的總監費德烈‧梅耶(Friedrich Meyer)也延續著調教他的音樂基礎,無論和聲學、對位法都給予理查‧史特勞斯紮實嚴格的訓練,隔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號作品《狂歡節進行曲》管絃樂曲。


●學生時代便以創作嶄露頭角

進入高中之後,他作曲的範圍擴大到室內樂、歌曲與管絃樂曲。十六歲時,理查‧史特勞斯將古希臘悲劇作家沙孚克里斯(Sophocles)的悲劇《艾蕾克特拉》(Electra)中的一段合唱頌歌寫成樂譜,並於1881年歲末音樂會上公開發表,讓老師和同班同學十分驚奇他的文學與作曲造詣。

同年最令他的父親感到驕傲的是,當時的慕尼黑宮廷管絃樂團指揮赫曼‧李維(Hermann Levi)首演了他的第一首交響曲《d小調交響曲》,使得理查‧史特勞斯在音樂界更為揚名,當時他才高三而已。

1882年理查‧史特勞斯高中畢業後,進入慕尼黑大學大學就讀,主要研讀哲學、美學、藝術史,隔年他放棄學業轉往音樂院學習研究,傑出的音樂才能讓他在指揮與創作的領域成績出類拔萃,很快地1883年他便從大學畢業。

當時著名的指揮漢斯‧封‧畢羅(Hans von Bulow)在聽過他於1881年11月完成的《E大調為十三隻木管樂器所寫的小夜曲》,相當感興趣,這也是理查‧史特勞斯第一首「真正」在樂壇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因此漢斯‧封‧畢羅除了委託他創作新作品外,1885年也邀請他前往邁寧根(Meiningen)擔任自己的漢斯‧封‧畢羅管絃樂團擔任助理指揮,從此也開始了理查‧史特勞斯的指揮家生涯,而且一個月後他馬上又接任杜卡樂團的指揮。

從22歲起,理查‧史特勞斯受命率領慕尼黑宮廷劇院的管弦樂隊直到26歲,之後又被委任為威瑪宮廷管弦樂團的指揮,他的一生擔任過德奧許多重要樂團的指揮,包括:柏林愛樂、柏林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等等。因此,我們可以說理查‧史特勞斯除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之外,他也絕對是位不折不扣的偉大指揮家。


●樂風轉向李斯特、華格納

起初在父親法蘭茲‧史特勞斯的訓練下,理查‧史特勞斯只關心較老的古典音樂形式,把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當成學習的典範。直到1886年他遇上了作曲家、同時也是邁寧根管絃樂團小提琴手的亞歷山大‧里特(Alexander Ritter),才開始了解認識白遼士、李斯特、華格納等人浪漫一派的音樂,讓自己音樂路線來了個大轉彎,成為創作生涯的關鍵轉捩點。

亞歷山大‧里特告訴理查‧史特勞斯,「貝多芬的音樂表現力已經日漸衰退,布魯克納的音樂結構鬆散龐雜,布拉姆斯的音樂內容則是空洞,唯有藉著交響詩的標題樂念才得以救贖,就像李斯特的管絃作品一樣。」加上漢斯‧封‧畢羅自己也十分崇拜李斯特、華格納音樂的關係,對理查‧史特勞斯日後的樂念也有很大的啟示與影響。

理查‧史特勞斯曾說,「里特的影響對我來說,好像一場暴風雨。他舉出白遼士、李斯特、華格納的作品為例,希望我創作的音樂表現更豐富,能更充分展開詩的意境。」他從此開始深入研究這幾位作曲家的作品,運用了前輩們從來沒有也不敢使用的方法,例如透過一些音樂主題和龐大的管弦聲響,創作了充滿浪漫風情的交響詩,在音樂中傳達各種藝術思想和文學意境,也逐漸確立自己的風格。他先以「來自義大利」獲得廣大群眾的注意,之後陸續展開交響詩的創作。

因此,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在很早期便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特質,而且他的音樂創作和指揮,也同時表現出對於德意志古典音樂傳統的偏好熱愛和深刻理解,顯然父親年幼時種下的嚴謹古典派的種子仍然在他心中萌芽,遇上亞歷山大‧里特的鼓吹的新觀念,兩股力量隱隱交纏在他的創作思維中。所以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呈現了極佳的對位法能力,所有作品的織體都十分複雜,他把管絃樂法送進大鳴大放的時代,讓自己在創作生涯的極盛期成為晚期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甚至晚期的作品出現調性瓦解的現代派嘗試。


●成為管絃樂法的一代宗師

理查‧史特勞斯對於自己的作曲技術相當自豪,他認為任何事物無論人物或生活情境,都有辦法透過細膩描繪而入樂成為創作題材。再怎麼龐大複雜的管絃編制,在他手中都能處理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而且描寫性極強,他懂得如何透過管絃音符說故事,因此在他的音樂中可以聽到咪咪咩咩的綿羊叫聲,也可以聽到呼呼颼颼的風聲,甚至是鵝群聲、馬蹄聲、鍋碗碰撞聲、雷雨聲等等。他更曾經說過,「只有聲音才能表達真實的事物,語言只是用來暗示而已。」因此不論是在他的交響詩、歌劇、聲樂作品中,總帶著強烈的寫實風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