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4 18:03:36歐頭

重溫Columbia時代的塞爾金琴魂(上)出身、琴緣、美國路

很多鋼琴家一出道便是以獨奏家身分闖蕩樂壇,但魯道夫‧塞爾金(Rudolf Serkin,1903/03/28-1991/05/08,photo by Jack Rosen)卻完全不是,儘管他也算是鋼琴天才,卻直到二次大戰後,才以獨奏家身分為樂迷熟知。

他是一位個性害羞、強調隱私、為人耿直的人,無論從他的音樂表現或是人生故事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宛若赤子的真誠。他自己曾表示,「雖然我是鋼琴家,但鋼琴永遠比不上音樂吸引我。」


◎出身家世 音樂路

魯道夫‧塞爾金1903年3月28日誕生於Eger,這個地方就是現今捷克共和國的Cheb,一個靠近德國的波希米亞小鎮。雙親都是東正教猶太裔的俄國人,父親Mordko更是曾在輕歌劇中演唱過小角色的聲樂家,但後來為了家計轉為經商,並歸化為奧國籍。

因此,魯道夫‧塞爾金從小就背負著父親未圓的音樂夢,四歲便開始與Camilla Taussig開始學琴,六歲公開演出。八歲全家移居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師事羅伯特(Richard Robert)學鋼琴,也跟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與馬克斯(Joseph Marx)學作曲,也在那裡認識了大他六歲的指揮喬治‧塞爾(George Szell)。他曾跟友人表示,「我父親逼我彈琴,他為了八個小孩放棄了歌唱,因此試圖教所有孩子彈鋼琴或拉小提琴。但我討厭小提琴,它離耳朵太近了。」
CD聆聽●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孟德爾頌《前奏與賦格Op35》(Sony 5177212,新力博德曼)。這是魯道夫‧塞爾金過去未曾發表的錄音,大家對他的蕭邦一定相當陌生,是個特殊的聆聽經驗,而且孟德爾頌的作品與他音樂路的起步息息相關。

他無疑是個鋼琴天才,十二歲便以維也納交響樂團的獨奏者身分登台,演出孟德爾頌《G小調鋼琴協奏曲》,隨即受到小提琴家Huberman賞識,轟動樂壇。但是為了繼續平靜求學,他暫時拒絕公開演出,直到1920年在柏林的首度登台。


◎布許情緣 三十二年

說到這場魯道夫‧塞爾金的柏林首度登台,還真像個經典傳奇故事!魯道夫‧塞爾金畢業後,受到小提琴家布許(Adolf Busch)的知遇邀約,一同搭檔二重奏演出。那次在柏林,布許指揮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要求安可曲,魯道夫‧塞爾金遂被布許推上舞台,解決聽眾需求。

初生之犢的他問布許,「我該彈什麼?」布許開玩笑的說,「就彈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吧!因為這是場巴哈音樂會。」怎知「耿直的」塞爾金,竟把布許的玩笑話當真,把這首全長超過六十分鐘的曲子當安可一口氣彈完。儘管當時他彈得十分精采,但獻彈這麼「冗長」的安可曲,簡直就是傳奇,可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他事後表示,「我彈完時全場只剩四個人,布許、許納貝爾、愛因斯坦以及我自己。」
CD聆聽●巴哈《郭德堡變奏曲》「Aria」《D小調合唱幻想曲與賦格》、《F大調義大利協奏曲》、《降B大調奇想曲》、《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卡薩爾斯指揮Marlboro管絃樂團(Sony 5128622,新力博德曼)。儘管這不是1920年那場柏林的錄音,但相當巧合的是張巴哈專輯,而且收錄《郭德堡變奏曲》、《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這些關鍵曲目,讓懂得魯道夫‧塞爾金的人,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魯道夫‧塞爾金跟布許的傳奇琴緣還不只這些,當他第一次受邀到布許家作客,與當時布許四歲的女兒Irene初見面時,Irene竟然「超齡地」對塞爾金說:「我將來長大後要嫁給你。」你千萬別以為這只是一句玩笑話,這可是小女孩「預知未來」的精準預言呢!

長大後的Irene也在布許的樂團中演出,但兩人初見面的十四年後也就是1935年,當Irene十八歲時,她真的嫁給了魯道夫‧塞爾金,嫁給了父親音樂上的最佳搭檔,讓魯道夫‧塞爾金跟布許「親上加親」。據說靦腆憂鬱的魯道夫‧塞爾金跟普羅高菲夫一樣,這輩子第一張有笑容的照片,就是結婚照!

布許家族音樂家輩出,哥哥Fritz(1890~1951)是個知名指揮、弟弟Hermann(1899~1972)則是大提琴家,如果加上魯道夫‧塞爾金兩夫婦,還有他們的兒子法國號手Shorn,以及對詮釋現代音樂有獨到觀點的另一個兒子Peter,簡直就組成了「二十世紀最強的音樂家庭」。

1936年魯道夫‧塞爾金在美國與托斯卡尼尼的紐約愛樂合作,這也是他美國首度登台。這段期間HMV為了布拉姆斯的室內樂系列,與他和布許接觸,因此在1930-1939年間他們也灌錄了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作品,另有部分錄音錄於1949年。

大戰前夕納粹政權成立,猶太籍的他只好停止在德國的一切活動,與布許兩家人,於1939年先經過瑞士一起移居美國避難,並歸化為美國籍。魯道夫‧塞爾金與布許兩人的合作演出,一直持續到1940年布許停止演奏生涯為止,布許則繼續教學到1952年過世,都一直與魯道夫‧塞爾金保持密切關係,兩人的情元長達32年。因此,魯道夫‧塞爾金可說是二次大戰後,才開始以自己的名號闖蕩樂壇、進行錄音。


◎定居美國 擁地盤

1939-76年,魯道夫‧塞爾金擔任費城寇蒂斯音樂院(Curtis Institute in Philadelphia)鋼琴系系主任,並與知名的Isabelle Vengerova(伯恩斯坦的老師)、Mieczyslaw Horszowski等人成為同事,同時定居Vermont鄉間的Guilford。

在那附近不僅成立Marlboro學院,1951年他與布許還一同創立Marlboro夏季音樂節,擔任共同發起人,只可惜「岳父」布許隔年過世,便由魯道夫‧塞爾金獨挑大樑撐起音樂節,並請到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Pablo Casals)站台指揮。如今,Marlboro夏季音樂節已經成為美國最知名的音樂節慶之一。

儘管四十年代魯道夫‧塞爾金便開始幫Columbia灌錄獨奏,但他直到布許去世的1952年,才成為知名的獨奏家。尤其1953年是個關鍵,他跟卡薩爾斯那年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錄音之後,他幾乎完全專注投身獨奏曲目的錄音。
CD聆聽●貝多芬《Diabelli三十三段變奏Op120》、《十一首Bagatelles Op.119》、《G小調鋼琴幻想曲Op77》(Sony 5128662,新力博德曼)。本片是1957年9月3-5日在Marlboro的錄音,也是魯道夫‧塞爾金開始展現自己獨奏風格的時期。


◎最經典的室內樂

據悉,魯道夫‧塞爾金1953年後的室內樂錄音室錄音少得可憐,除了Marlboro現場之外,只留下四首作品:分別是1963年與布達佩斯四重奏團(Budapest String Quartet)的舒曼、布拉姆斯《鋼琴五重奏》,以及1982年與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為契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大提琴奏鳴曲》(DG 410 510-2)。

其中,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五重奏》有1938年HMV的布許四重奏版,可與1963年的Sony布達佩斯四重奏版相比,儘管後者錄音質感好上許多,但從鋼琴的聲音表現上還是可以感受到魯道夫‧塞爾金明顯的演奏變化,當然也仍有不少樂評認為1938年HMV的布許版是魯道夫‧塞爾金室內樂錄音的首選。
CD聆聽●舒伯特《鋼琴五重奏》「鳟魚」,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Op44》(Sony 5128722,新力博德曼)。本片是1952年後魯道夫‧塞爾金少見的室內樂錄音之一,1963年在Guilford與布達佩斯錄有舒曼、布拉姆斯的五重奏,跟過去布許四重奏在HMV(EMI)的錄音相比,光是音質就勝出許多,不過與布許版收藏價值仍高。

當魯道夫‧塞爾金鋼琴獨奏家角色越鮮明時,他也逐漸踏上國際舞台,巡迴歐洲、亞洲、美洲、日韓,也成為德奧派古典、浪漫時期作品的鋼琴大師。他最拿手的曲目除了莫札特、貝多芬等德奧作品外,對於巴爾托克、普羅高菲夫的現代作品也很出色,但樂迷普遍不領情。至於現代音樂,除了Reger的作品外,他興趣不高。(未完,下篇待續)
m6919 2007-09-10 16:17:21

個人購有其人於DGG所錄CD錄音,但覺只琴鍵顆粒晶瑩剔透,空氣感十足,音樂性迷人;惟未知SONY此一系列CD是否亦或足以媲美首開所陳其人於DGG所錄之CD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