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30 16:57:16歐頭

【極限音樂特集】麥可奈門3—您恐怕沒聽過的嚴肅作品

我們要繼續來聊英國當代電影配樂大師麥可奈門,這次要談的是他的「嚴肅作品」。

麥可奈門從英國皇家音樂院畢業後,又進入國王學院,跟隨鑽研浦賽爾的早期音樂專家Thurston Dart學習,因此可以說深入了解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的風光歷史。之後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前往布加勒斯特研究羅馬尼亞民謠。

而且他在1961-1964的寫作初期,寫了一些模仿興德密特、蕭斯塔高維契風格的作品,之後他與英國曼徹斯特學派的當代作曲家,例如Maxwell Davies、Birtwistle、Goehr等人交往,而且基本上他是反對音列主義的,這個故事我們稍後再說。



●推薦唱片1:麥可奈門「薩克斯風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為大鍵琴與弦樂團所寫的協奏曲」、「伸縮喇叭協奏曲」,John Harle/薩克斯風、朱里安洛伊韋伯/大提琴,麥可奈門指揮愛樂管絃(EMI 5 56487 2,科藝百代)


1964-1976年間,整整十二年,麥可奈門這位作曲家一個音符也沒寫,反而跑去寫樂評,他幫The Listener、The New Statesman、The Spectator等雜誌寫稿,他認為「作曲家和樂評家的聽音樂的角度截然不同,差異相當有趣。」

為何一位作曲家荒廢本業長達十二年,主要因為當時當紅的樂派是十二音的音列主義,但麥可奈門卻根本無法用這套當紅的作曲法寫出任何一個音符,因此才封筆。

直到1968年他接觸到極微音樂樂派,與美國作曲家菲力浦葛拉斯、史提夫萊希等人開始交流,開始踏上「極微主義」之路。



●推薦唱片2:麥可奈門「第四號弦樂四重奏」、「3 Quartets」,Camilli弦樂四重奏(EMI 5 56574 2,科藝百代)


麥可奈門是十分有個性而且率真的作曲家,但是他的作品裡頭,卻是充滿學院派嚴謹的和聲與對位手法。他表示自己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追求的儘是音樂和諧。
儘管如此,樂壇普遍還是認為麥可奈門是前衛派,相信對很多聽眾來說,聽麥可奈門的嚴肅音樂,還是有點份量與難度的。

他1974年寫了一本「前衛音樂—凱吉及其之後」(Experimental Music—Cage and Beyond),不僅成為音樂史的重要著作,同時讓樂壇把他定位在新音樂的創作行列。

有趣的是,麥可奈門儘管寫了本前衛音樂的重要著作,樂壇也普遍認定他是前衛派,他卻自掌嘴巴表示「前衛音樂基本上是一個誤稱。」當時寫書只不過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認為自己的音樂是不受時空、形式所限制。



●推薦唱片3:麥可奈門「鋼琴師與他的情人協奏曲The Piano Concerto」、「蜂舞之所在薩克斯風協奏曲」,John Lenehan/鋼琴,Takuo Yuasa指揮Ulster管弦樂團(Naxos 8.554168,滾石風雲)


1993年他幫「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配樂而受到廣大的迴響,而且幫他贏得澳洲影藝學會、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的最佳配樂獎。而且他在1994年把這個配樂素材,重新編寫成一首完整的鋼琴協奏曲。我認為,如果對於「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電影配樂念念不忘的朋友,應該花點時間去找出這張「鋼琴師與他的情人協奏曲」來欣賞,或許這就是您從電影配樂跨入古典結構之門的鑰匙。

「玻璃情人」的導演克里斯多夫漢普頓,曾經描述形容他是個特殊的作曲家,任何聽過他音樂的人,都會對他的作品產生強烈的感情。不知道,各位深愛麥可尼曼的樂迷朋友,不知道聽多了他的音樂之後,是否產生了跟克里斯多夫漢普頓相同的感受呢?



●推薦唱片4:麥可奈門「顛倒小提琴,現場」,麥可奈門指揮麥可奈門樂團(Virgin CDVE 924 7243 8 39917 2 3,科藝百代)


如果您聽過莫札特的歌劇「唐喬望尼」的話,就會知道麥可尼曼這首「In Re Don Giovanni」是沿用莫札特和絃的作品,他表示自己十四歲時第一次看到「唐喬望尼」這齣歌劇,就受到它優美和絃的深深吸引,尤其是結構與風格。因此他萃取「唐喬望尼」的音樂基因,創造出以下這首作品。明顯地展現他引用、拼貼、創新的手法。

經過這幾篇文章的討論,各位對麥可奈門的音樂,是否認識得更全面、更深入,未來也更有勇氣與方向去接觸他的音樂?希望這幾篇文章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歐頭我就心滿意足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