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3 10:35:30歐頭
行家級樂迷請出手,蕭斯塔高維契:小提琴奏鳴曲、中提琴奏鳴曲
我們常說「聽一百次唱片錄音的感動,遠比不上聽一次現場。」但是,這句話往往只適用於經常被演出的大眾曲目上,如果遇上了像這張唱片所收錄的曲目:蕭斯塔高維契(Shostakovich,1906-1975)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4」、「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47」,恐怕還是乖乖待在家裡聽唱片,得到的樂趣多一些,情況也比較單純恰當一些。
這是一張很典型的「行家級」唱片,你如果想找幾千人「願意」跟你一起坐在國家音樂廳裡聽這種曲目,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想法。若想要本片錄音的卡司,小提琴大師基頓‧克雷曼(Gidon Kremer)、中提琴天王尤瑞‧貝許米特(Yuri Bashmet)這些幾年難得來一次台灣的演奏家,現場排出這類曲目,更是肯定要藝術經紀公司「賠到脫褲」!
沒見著這張錄音,我都幾乎忘記今年是蕭斯塔高維契年(誕生100週年)。他在「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兩方面的成就,堪稱二十世紀最高,但是他卻只留下少數的奏鳴曲,包括兩首鋼琴,以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一首,讓許多器樂演奏家苦無樂曲可奏,感到相當不滿與遺憾,因此不少改編動作紛紛出爐。
「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4」(第1-3軌),是蕭氏於1968年為了俄國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的六十大壽而寫,隔年由小提琴家本人搭配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伴奏進行首演。蕭氏把自己名字縮寫當作第一樂章的主題加以進行發展,構築出全曲三樂章的緊密關係。
2005年小提琴家米榭‧辛曼(Michail Zinman)為了自己演奏的需求,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4」改編成小提琴與弦樂團的版本,稍後,再由基頓‧克雷曼與敲擊樂手安德列‧普旭卡列夫(Andrei Pushkarev)又加上敲擊樂主奏部分,而這個小提琴、敲擊樂以及弦樂團版本的版本,這回更是世界首次錄音(World Premiere)。
再看「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47」(第4-6軌)創作年份更晚,於1975年6月完成大部分,而蕭氏是於8月9日因肺癌過世,因此是他的「天鵝之歌」(最後一首作品)。當時作品獻給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Beethoven Quartet)的中提琴手費奧多‧德魯齊尼(Fyodor Druzhinin),在同年的10月1日首演,其中最著名的主題是第三樂章慢板中,由中提琴奏出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主題音型。
1991年7月12日,羅馬尼亞出生的小提琴暨作曲家孟德爾頌(Vladimir Mendelssohn)將這首「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47」,改編成中提琴與弦樂團帶著協奏味道的規模。事實上,小編制的室內樂改編成更複雜的室內樂編制或是管絃樂版本並不罕見,最知名的當屬馬勒改編舒伯特的「死與少女」的弦樂四重奏,而蕭氏這兩首弦樂奏鳴曲改編成為弦樂群規模的「類協奏曲」的錄音,都是由基頓‧克雷曼指揮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Kremerata Baltica),2005年10月在莫斯科聖彼得堡所灌錄。
這兩首原本就相當具有音樂戲劇性的蕭氏經典奏鳴曲,如今在這張唱片中呈現出它們成為協奏曲的潛力與企圖,無論聲部交織、音效場面或情緒張力都「加大升級」,呈現蕭斯塔高維契音樂一貫的生澀隱晦,完美運用和諧與不和諧音程的特質。這樣的製作企劃顯然是針對,能夠充分理解蕭斯塔高維契的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但慾望卻又不能被滿足的「行家級樂迷」而發行存在的。
●CD圖說:小提琴家基頓克雷曼率領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搭配中提琴家貝許米特、敲擊樂手普旭卡列夫,演出蕭斯塔高維契「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4」、「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47」改編版本。(DG 00289 477 619-6,環球)
上一篇:忘年之交的「絕妙」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