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1 15:36:47歐頭
雙面嬌娃的革命之旅
這是一張有雙重靈魂、兩個面向的錄音。一重是考究的、學術的面向,收錄1905年(俄國革命)至1922年(蘇聯成立)兩個俄國歷史關鍵期間,罕聽聞的俄國作曲家前奏曲作品。另一重則是溫情的、動聽的面向,來自台灣的鋼琴家林佳靜(Jenny Lin)把這些連資深樂迷都陌生的作品,詮釋得十分具有親和力,對不想費心考究的人,可以輕鬆地一片到底欣賞完。
國內樂迷對林佳靜的認識,是透過上揚發行的那張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與舒曼「幻想曲」(Sunrise CD-8543),該片曾於1998年獲得國內金曲獎。
而世界樂迷認識她,則是透過BIS那張「中國風」(Chinoiserie,CD-1110),該片收錄蔡辛斯(Abram Chasins)、齊爾品(Alexander Nikolayevich Tcherepnin)、馬替努(Bohuslav Martinu)、亞倫斯基(Anton Arensky)、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葛人傑(Percy Grainger)等西方作曲家,受到中國文化啟發的奇想創作。出片後,林佳靜儼然成為樂壇這些曲目的最佳代言人!
由於廣後好評,她在BIS又推出「The World of Ruth Crawford Seeger」(CD-1310),呈現她對當代、冷僻曲目的投入用心。
在這些基礎下,林佳靜在競爭激勵的國際樂壇上,保有一席之地,也建立了帶點學究味道的好評。德國Hanssler Classic看好她的學術成就以及挑戰新曲目的潛力,遂幫她推出最新專輯《Preludes to a Revolution》,收錄共產蘇聯成立前俄國作曲家的前奏曲,包括世界首錄的Nikolai Obouhov的「七首禱者前奏曲」,呈現了俄國1905-1922年間的文化氛圍。無論專輯構想或名稱都極具巧思,頗有一語雙關意味。
那個期間的俄國正處於帝制時代結束以及布爾什維克派(Bolsheviks)掌權的期間,整個國家介於一種轉型,可悲的是文明落後整個世界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人民有苦說不得,藝術家有想法卻也只能低調的陳述著,因此那個時期藝術變成格外有收穫的實驗場所。
當時,保守與前衛兩種對立美學正重疊發生著,但彼此間卻又同時相互影響、感染,歷史的巧合讓「前奏曲」(Preludes)這種看似平淡沒有性格的曲類,成為作曲家拿來反映出那個年代,陳述內心告白的最佳工具,同時也暗示了蘇聯(USSR)誕生前的蛻變。
這張專輯獲得《紐約時報》及Classicstoday.com的極度好評,對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美學感興趣或親俄人士必備。不過,我個人還是對林佳靜的演奏有些看法,從選曲與詮釋可以窺見她的雙面靈魂,面對如此偏冷偏硬的作品,她一選12首共41軌,加上CD內頁富巧思的1900-1930年表,對照俄國政治社會以及音樂文化,在學術圈揚刀立威的企圖十足。
不過她的音樂聽來卻以柔順攻勢為主,音色偏向溫情、情緒大致平穩,忠實呈現前奏曲暖身卻不是點火引擎的特質,少了點時代糾結在作曲家心中產生的陰影感,以及張力火花。而Hanssler Classic錄音質感大體說來不錯,但鋼琴的中低音不夠穩陣,無論形體感或量感厚度都可再提昇,同時也讓演奏者落手觸健的Punch顯得不足。
CD圖說:林佳靜《Preludes to a Revolution》(Hanssler Classic CD 98.480,韻順)
國內樂迷對林佳靜的認識,是透過上揚發行的那張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與舒曼「幻想曲」(Sunrise CD-8543),該片曾於1998年獲得國內金曲獎。
而世界樂迷認識她,則是透過BIS那張「中國風」(Chinoiserie,CD-1110),該片收錄蔡辛斯(Abram Chasins)、齊爾品(Alexander Nikolayevich Tcherepnin)、馬替努(Bohuslav Martinu)、亞倫斯基(Anton Arensky)、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葛人傑(Percy Grainger)等西方作曲家,受到中國文化啟發的奇想創作。出片後,林佳靜儼然成為樂壇這些曲目的最佳代言人!
由於廣後好評,她在BIS又推出「The World of Ruth Crawford Seeger」(CD-1310),呈現她對當代、冷僻曲目的投入用心。
在這些基礎下,林佳靜在競爭激勵的國際樂壇上,保有一席之地,也建立了帶點學究味道的好評。德國Hanssler Classic看好她的學術成就以及挑戰新曲目的潛力,遂幫她推出最新專輯《Preludes to a Revolution》,收錄共產蘇聯成立前俄國作曲家的前奏曲,包括世界首錄的Nikolai Obouhov的「七首禱者前奏曲」,呈現了俄國1905-1922年間的文化氛圍。無論專輯構想或名稱都極具巧思,頗有一語雙關意味。
那個期間的俄國正處於帝制時代結束以及布爾什維克派(Bolsheviks)掌權的期間,整個國家介於一種轉型,可悲的是文明落後整個世界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人民有苦說不得,藝術家有想法卻也只能低調的陳述著,因此那個時期藝術變成格外有收穫的實驗場所。
當時,保守與前衛兩種對立美學正重疊發生著,但彼此間卻又同時相互影響、感染,歷史的巧合讓「前奏曲」(Preludes)這種看似平淡沒有性格的曲類,成為作曲家拿來反映出那個年代,陳述內心告白的最佳工具,同時也暗示了蘇聯(USSR)誕生前的蛻變。
這張專輯獲得《紐約時報》及Classicstoday.com的極度好評,對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美學感興趣或親俄人士必備。不過,我個人還是對林佳靜的演奏有些看法,從選曲與詮釋可以窺見她的雙面靈魂,面對如此偏冷偏硬的作品,她一選12首共41軌,加上CD內頁富巧思的1900-1930年表,對照俄國政治社會以及音樂文化,在學術圈揚刀立威的企圖十足。
不過她的音樂聽來卻以柔順攻勢為主,音色偏向溫情、情緒大致平穩,忠實呈現前奏曲暖身卻不是點火引擎的特質,少了點時代糾結在作曲家心中產生的陰影感,以及張力火花。而Hanssler Classic錄音質感大體說來不錯,但鋼琴的中低音不夠穩陣,無論形體感或量感厚度都可再提昇,同時也讓演奏者落手觸健的Punch顯得不足。
CD圖說:林佳靜《Preludes to a Revolution》(Hanssler Classic CD 98.480,韻順)
下一篇:黑白鍵的四季 四張鋼琴名家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