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2 14:01:05歐頭

【新DVD報到】史塔克75歲生日音樂會

1999年9月14日,於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音樂藝術中心,由印大音樂系以及Eva Janzer大提琴紀念中心,舉行一場「史塔克教授的七十五歲生日慶典」,來自全球各地170位他以前的學生一同來為他祝壽。

這個祝壽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史塔克以及小提琴家William Preucil Jr.,加上史塔克以前的學生,現在已是知名演奏家為來賓的音樂會,這些大提琴家包括Gary Hoffman、Maria Kliegel、以及印地安納大學的大提琴教授Tsuyoshi Tsutsumi,這場慶祝音樂會也啟動了史塔克獎學金。

當晚的客座指揮是羅斯托波維契(Mistislav Rostropovich),史塔克與羅斯托波維契兩位都是世上最傑出且仍活躍樂壇的大提琴家,當晚的演出也是這兩大泰斗的首度合作,歷史意義格外不同。

音樂會由羅斯托波維契擔任指揮,率領印地安納大學愛樂管絃樂團,演出的曲目包括:布拉姆斯《F大調雙重協奏曲,Op.102》、布魯赫《晚禱,Op.47》、包佩《匈牙利狂想曲,Op.68》以及《大提琴組曲,Op.16》、德弗札克《寂靜的森林,Op.94》大提琴與管絃樂輪旋曲、巴哈《雙小提協奏曲,BWM 1034》,曲曲都是經典。


●關於大提琴家史塔克(Janos Starker,1924)

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嚴格說來名氣不算響亮,他在樂壇的地位比起羅斯托波維契「小牌」許多,知名度甚至比不上托特里耶、皮亞第果斯基、傅尼葉等大提琴家,甚至連晚輩馬友友的活動力與曝光率都比他高。

但是,史塔克對音響迷來說卻格外重要,幾乎沒有一位發燒友,不想擁有這位演奏家所灌錄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Mercury),他曾靠這套錄音奪得1998年的葛萊美古典演奏獎。他的大提琴音色雄渾穩定,與他隨和低調的性格大異其趣。

雙親都是俄國人的史塔克,1924年7月5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六歲開始學習大提琴,當時他的兩個哥哥都已經學習小提琴了。七歲進入李斯特音樂院,當時該院的院長是杜南伊,教授則包括巴爾托克、高大宜、胡拜等人,正是匈牙利民族音樂抬頭的時刻。

當時崛起的許多匈牙利音樂家,像是杜拉第(Antal Dorati)、奧曼第(Eugene Ormandy)、蕭提(George Solti)等,都受到這股民族風的深刻影響,因此他們的音樂均呈現濃烈厚實的匈牙利情懷。

史塔克其實算是個音樂天才,尤其在音樂教育上,他八歲時就教了第一個學生,十二歲學生人數更提升到五人。十四歲便相當早熟地舉行第一次的公開演出,演出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史塔克十五歲時也就是1939年,他尚未畢業就離開了李斯特音樂院,開始在匈牙利國內演奏。二次大戰時他被迫放棄演奏生涯,直到1945年才重新擁抱大提琴,並擔任布達佩斯歌劇院、布達佩斯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大提琴。

1946年對他來說是轉捩的一年,他離開匈牙利前往維也納舉行演奏會,結果大受歡迎,同時他又參加該年十月的日內瓦大提琴比賽,並且獲得銅牌。不過,隨著國際視野的打開,史塔克反而覺醒到自己心態與認知的不足。

之後他離開匈牙利到法國繼續學習,並且加入一個弦樂四重奏團,同時開始深思更深層的大提琴演奏問題,例如運弓呼吸、把位技巧、音色共鳴等等。他在法國待了兩年,期間曾幫Pacific唱片公司灌錄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在78轉唱片上一共錄了八面,彷彿通了電充滿能量的詮釋風格,讓這套唱片為他奪得格林披治唱片大獎。

原本以為這套唱片可以助他踏上在西方樂壇的獨奏之路,但是當同鄉指揮杜拉第邀請他到美國,加入達拉斯交響樂團當大提琴首席,史塔克便於1948年定居在美國,投身樂團工作。

一年之後也就是1949年,同樣是匈牙利的指揮萊納,改聘他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史塔克也欣然答應。同年,一家美國唱片公司,打算把他當年的78轉唱片,買下版權轉成LP。但他反問老闆:「你打算把第八面上的噪音也翻到LP上嗎?」結果,注重錄音效果的史塔克,為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重新錄音,並於隔年發行LP,引起更大迴響。當時Gramophone的樂評人說:「如果想學大提琴,建議先聽這張唱片,聽過之後如果還有膽學,我就佩服你!」

在美國各大樂團擔任首席大提琴家之後,1953年他追隨萊納棒下,進入芝加哥交響樂團當大提琴首席,1954年史塔克更進一步入籍美國。。史塔克十分崇拜萊納,他認為:「跟萊納一起演奏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其實當時,他已經是能夠獨當一面的超技大師,但卻願意窩在芝加哥樂團裡,不求名利、不擺架子一待五年。他還十分懷念地說:「萊納所有傳奇偉大的錄音,都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包括《莎樂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或是和吉利爾斯合作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

1958年史塔克辭去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工作,在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Bloomington)音樂學校校長貝恩(Wilfred Bain)的力邀之下,轉任為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著名的同事包括胡乃元的小提琴老師Josef Gingold),同時開始真正發展他在美國的獨奏事業,以他這樣一位頂尖的大提家來說,起步算是相當晚。1960年史塔克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行他在紐約的首場獨奏會,並且獲得《紐約時報》知名的樂評人哈洛荀伯格(Harold C. Schonberg)的好評。

大提琴教授Aldo Parisot曾在《The Strad》雜誌上寫到:「如果有人要編一本大提琴演奏史,至少要花五十頁頁來講述史塔克這個人,因為在眾多大提琴教授中,我認為他是最偉大的一位。他可以診斷出一位學生的緊張點,並且提出解決之道,絕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教授。」史塔克還曾寫過一本書《An Organized Method of String Playing》,同時發明讓絃樂器聲音更強、更具共鳴的琴橋。

史塔克如同科學精密分析般,對大提琴家列舉出四十項要求,包括個性、耐力、傳遞音樂情感的能力、以及其他專業技巧的要求,因此他可以說對二十世紀的大提琴演奏貢獻了許多寶貴看法,也影響了許多他的學生,其中不少人後來均成為知名大提琴家。

低調且不逢迎拍馬的史塔克,跟知名指揮的合作也相當隨緣,除了杜拉第、萊納之外,他一直到1972年跟紐約愛樂首度合作演出,而跟知名的費城愛樂的合作也是到1985年,也就是他六十歲生日時才由鄧許泰特(Klaus Tennstedt)指揮。1969年史塔克首度演出Miklos Rozsa獻給他的《大提琴協奏曲》,而他也經常與與卡欽(Katchen)以及蘇克(Josef Suk)組成三重奏演出室內樂。史塔克擁有五個榮譽博士頭銜,以及超過一百張的錄音。


●關於指揮羅斯托波維契

現在是華盛頓特區國家交響管絃樂團音樂總監的羅斯托波維契,除了指揮工作之外,他的大提琴演奏也是國際知名,他幾乎把所有大提琴名曲錄完了,此外也啟發許多二十世紀的作曲家,提獻作品給他演奏。包括:布列頓Britten、蕭斯塔高維契(Shostakovich)、普羅高菲夫(Prokofiev)、舒尼特克(Schnittke)、貝姆史坦(Bernstein)、都提耶(Dutilleux)、魯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潘德瑞斯基(Penderecki)、以及古拜都琳娜(Gubaidu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