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2 13:59:12歐頭

【新DVD報到】2001年上帝之椅音樂會

「上帝之椅」修道院位於法國阿維農(Auvergne)中部的上羅亞河區,地處海拔1100公尺的山頂,是一座具有悠久顯赫歷史的歐洲宗教古蹟。

西元1342年,修道院大主教成為教宗克萊蒙六世,自此,此修道院遂成為歐洲天主教的中心,重要的宗教活動都在此處舉行,許多當時的名人也經常寄居此處,讓這裡成為歐洲人心目中的聖地。法國人也在修道院東南方90公里,以教宗克萊蒙之名建立一座城市,名為克萊蒙費龍(Clement-Ferrand),現已成阿維農省省府,亦為法國中部第一大城。

阿維農的「上帝之椅」音樂節,於1966年首次主辦,迄今已35年。如今已成為歐洲最具盛名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以往的音樂會曲目大部份均以宗教音樂及巴洛克時代音樂為主。

2001年,此音樂節一改以往濃厚的宗教氣息,以全新的型態出現。趁著柴可夫斯基逝世162週年之機會,演出以柴可夫斯基作品為主的曲目,這些曲目均是樂迷耳熟能詳的作品。音樂會演出的場地為修道院的中庭,背景為修道院主體,音響效果甚佳。在主辦單位的精心佈置下,氣氛隆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樂性!通常灌錄DVD發行的音樂會都比較注重畫面影像的表現,偏重於鏡頭運用的快速變化,或者是音響環繞性,而往往忽略過去唱片最在乎的音樂深度。然而本片音樂演奏深刻感人,完全深入音樂內在的精髓。

樂團一開始經過鮑羅定《伊果王子》芭蕾組曲的熱身之後,便呈現高度和諧的合奏狀態,兼顧了樂曲的戲劇張力與刻畫深度。導演的運鏡也自然流暢,並沒有太多跳接或是過度的轉換鏡頭,而是忠實地捕捉了主奏者專注表情。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指揮面前由下而上拍的仰角特寫鏡頭,一來展現指揮的恢弘氣勢,二來呼應了教堂的豐盈共鳴。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由阿卡多擔任小提琴主奏,這位展技派的祖師爺如今已是「祖父級」的大師,雖然技術依然未見退化,但是音樂卻不再以火辣當作招牌,而轉為持續雋永的風格。因此一開始他便以較慢的速度開場,但是用弓與音準依然十分精準,烏克蘭國家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米可拉‧德亞都拉的帶領下,亦步亦趨地跟著前輩的軌跡,扮演著十分適切的協奏角色,讓阿卡多如沐春風的琴音有絕對的呼吸空間,可以主導音樂的節奏以及情緒揮灑。阿卡多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慢板的表現,尤其感人肺腑,幾乎讓人看了忘記呼吸。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一曲則完全展現烏克蘭國家愛樂管弦樂團的「火力」,呈現一派道地的俄羅斯風情,快板樂章時雄渾粗曠、無堅不摧,慢板樂章時輕聲燕語、細膩如詩,同時也展現指揮米可拉‧德亞都拉與樂團的高度默契。

本次音樂會由法國國家電影中心協助錄製,法國里昂交響樂團、白遼士音樂節專屬製作公司,與法國第三(France 3)國家電視臺以數位錄影合作製作。不僅畫面極為清晰,音質效果亦出眾。


●關於演出曲目

鮑羅定《伊果王子》芭蕾組曲
《伊果王子》原本是俄國作曲家鮑羅定所寫的歌劇作品,經過他不斷地修改,持續了六年一直到他過世都未能真正完成。之後,是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及葛拉祖諾夫兩人通力合作,補寫了序曲以及第三、四幕才有完整的風貌。
《伊果王子》旋律流暢清新,充滿了中東的神秘與炫爛,因此儘管全劇並不常被演出,但是其中精采的管絃樂斷還是經常被單獨演出,或是改編成芭蕾組曲。《伊果王子》故事敘述伊果的王子率兵遠稱中亞的韃靼族,但卻因戰敗而被俘,之後脫逃回國的故事。故事根據十二世紀的傳說寫成,有著冒險性格以及異國風情,因此鮑羅定的管絃樂法也寫得極盡燦爛之能事。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阿卡多
這首作品與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的同型作品,被稱為小提琴協奏曲的「四大經典」!而它又是四大經典中,最容易被初聽者記住且感動的一首,精采感人的旋律,無與倫比的展技要求,是其最重要的特質。
1878年四月,柴可夫斯基一位遠從俄國來的小提琴家友人柯泰克,到瑞士克拉倫斯拜訪他並與他同住,柴可夫斯基便於這段期間寫了這首作品。樂曲完成後還經歷了一段坎坷歲月,起初柴可夫斯基把樂譜寄給聖彼得堡音樂院知名的小提琴教授奧爾(Leeopold Auer),但卻被他認為這首作品無法演奏,最後是由布洛斯基(Adolf Brodsky)擔綱首演,但首演之後依然不受到歡迎,許多人認為這首作品的主題太過零碎,觀眾整體反應冷淡。
但是布洛斯基並不氣餒,持續在世界各地推廣此曲,逐漸讓世人了解這首經典的價值所在,同時讓自己知名的弟子如海飛茲、艾爾曼掌握這首作品詮釋上的真諦。而柴可夫斯基最後也把這首作品,獻給了推廣此曲不遺餘力的布洛斯基。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可以說是他六首交響曲中,西歐風味最濃厚的一首,因為當時他有很長的時間待在西方,受到歐洲各國影響甚鉅。回到俄國之後,結束他遊走各國的客卿生活,他定下心來寫作這首作品,同時把他西方見聞多年的心情寫進這首交響曲中。其中,柴可夫斯基寫了獨特的「命運」主題,同時首度嚐式運用循環曲式。
此曲首演於1888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聖彼得堡,雖然博得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但卻沒有獲得評論家的青睞,連柴可夫斯基本人都不太喜歡此曲。然而,經過莫斯科、漢堡等地十分受好評的巡迴之後,柴可夫斯基才對這首作品慢慢恢復信心。時值今日這首《第五號交響曲》是僅次於他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成最他受歡迎的交響曲作品之一,無論演奏或錄音都相當熱門。


節目長度:119分鐘


●關於演出人員及樂團

小提琴家—薩瓦托瑞‧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
義大利小提琴巨匠,1941年9月26日出生於拿坡里,六歲開始學小提琴,之後進入故鄉的聖彼耶特羅音樂院學習,十三歲時在拿坡里開始職業演出,尤其擅長帕格尼尼的作品。十五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並在日內瓦音樂大賽中得獎。1958年(17歲)在帕格尼尼國際大賽中奪魁,因而全球聞名。

阿卡多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高超,能完美地克服高難度樂曲的要求,讓音樂充滿歌唱性,同時發揮小提琴最佳的音響共鳴。他尤其擅長演奏帕格尼尼《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首作品的詮釋可謂獨步樂壇,前者技巧飛快、力道驚人,後者洋溢著義大利的南歐明快感。1975年他成為第一個灌錄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協奏曲》的人,1973年皮斯頓(Piston)寫了《小提琴與管絃樂的幻想曲》獻給他。

他的錄音唱片屢獲好評,是古典樂迷熱愛的珍品。如在DG灌錄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集》,以及專為阿卡多量身訂製的《魔鬼小提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聖宴》等專輯,均成為發燒友的最愛。

阿卡多以其兩把聞名世界史特拉底瓦里名琴((1727年法蘭西斯卡迪之心,以及1718年聖修貝里之火鳥)縱橫樂壇。阿卡多的現場演出錄影甚少,能一睹大師技巧出神入化的風采,聆賞他迷人的琴音,實為人生一大美事。

指揮—米可拉‧德亞都拉(Mykola Dyadura)
烏克蘭國家愛樂管弦樂團現任音樂總監,是年輕一代的指揮家代表,1987年曾獲日本東京「Min-on」國際指揮大賽首獎,1988年獲得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曾任蘇聯多個交響樂團指揮,亦擔任過韓國漢城交響樂團常任指揮,被喻為舊蘇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指揮家。

樂團—烏克蘭國家愛樂管弦樂團(Ukraine National Philharmoic Orchestra)
成立1995年,成員部分來自原蘇聯文化部交響樂團與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雖成立時間不長,但樂團演出水平甚高,有傳統的俄羅斯豪放、典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