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5 14:16:27歐頭
真空管發燒錄音Tacet 2004唯一精選(上)
1巴哈: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6第一樂章前奏曲
J. S. Bach:Partita Ⅲ BMV 1006 Preludio 3’47(選自Tacet 10 Track 14)
樂曲解說:在六首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E大調的此曲是全套作品的最後一首,同時也是其中最著名的,尤其第一樂章更是全曲最常被演奏的段落。
第一樂章前奏曲是不太快的快板,一開始主要以十六分音符進行,旋律充滿流動感,雖然長達138小節,但是音樂聽起來一點也不沉悶呆板。巴哈自己也將此段旋律,經常改編適合各種樂器演奏,包括它的清唱劇「我們感謝神」。
小提琴的獨白,純粹而精緻,考驗演奏者的運弓凝聚力以及音準表現,也散發著巴哈的創作智慧,儘管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聽起來,依然充滿了時代感,絲毫不過氣。
測空間感:空間殘響的優劣,對於錄音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相同地,優異的錄音,必定能將錄音環境的空間堂音,絲毫沒有減損地收錄下來,而Tacet這軌優異錄音就極度適合拿來測試音響系統的「空間感」表現。
弦樂器的錄音最重視的就是音色(Tone Color),以及那股氛圍氣(Ambiance)。以小提琴為例,弓毛與弓弦的摩擦要真實且有松香味,琴音要有琴體音箱木板的共鳴感,尤其是小提琴單獨一個樂器獨奏時,能捕捉越多細節就是越好的錄音,而這些細節我們統稱為「氣」。就像本片,不僅把小提琴音色錄得飽滿明亮,而且許多細膩的轉折也都巨細靡遺地捕捉下來,彷彿小提琴就在你面前演奏,空間感、共鳴度十足,堂音殘響一點都沒有少錄,一把小提琴獨奏卻能夠展現恢弘堂皇的氣度,十分精采。
2沃爾夫:叫我不要說
Wolf:Heiß’ mich nicht reden(選自Tacet 17 Track 12) 3’37
樂曲解說:這是德國藝術歌曲大師沃爾夫1888年的作品,是「聯篇歌曲—迷孃(Mignon)」的第一首,歌詞取材自德國大文豪歌德(Gorthe)的詩作。大意如下:
「叫我不要說,叫我安靜,我的秘密是我的誓言,我將把整個內心深處呈現給你,但命運卻不允許。
由於時間,太陽的步履將驅散陰沉的夜晚,將它照亮。硬石將打開它的胸襟,給春天一個不吝嗇的擁抱。
每個人找尋能躺在臂裡歇息的朋友,那裡是內心可以宣洩悲傷的地方,順著我的唇、緘守一個誓言,只有神能解放他們。」
測人聲結像力:對多數人來說,聲音是虛無空洞的,聲音是看不到的。但是對發燒友來說,音響重播卻是具像的,是立體有輪廓的!我們稱之為「結像力」,而表現結像力的最佳測試就是人聲,透過唱片我們聽到演唱者站的位置,是在舞台中間,還是偏左、偏右,他的身材是高、是矮,這些都必須有好的結像力才能明辨。
Tacet這段錄音由女高音與鋼琴搭配,從唱片可以明顯聽到女高音充滿能量的胸腔、頭腔共鳴,除了身材輪廓隱然浮現之外,連演唱藝術歌曲的臉部表情彷彿都看得,至於鋼琴的結像力也相當好。
3爵士樂:沙拉醬藍調
Salad Dressing Blues(選自Tacet 49 Track 4) 5’53
樂曲解說:這是由Georg Rox爵士四重奏演奏的曲目,該團編制為:鋼琴、貝斯、薩克斯風、鼓組,是相當典型的現代爵士四重奏。
這首「沙拉醬藍調」以藍調為基礎素材,發展成充滿能量的Hard Bop曲風,透過鼓手充滿勁道、或動或靜的節奏表現,四位樂手輪番上陣,無論合奏或是即興的solo,都十分精采。
測活生感:我們如果說音響所放出來的音樂有「活生感」,很像聽現場的感覺。其實往往是指音響系統的速度感、暫態反應、動態對比的表現傑出,讓重播的音樂聽起來像是聽現場一樣,臨場感十足,或者可以用「神氣活現」來形容。
聽爵士樂,首重樂手個人風格以及即興表現,因此音樂的活生感格外重要,唯有能夠錄出活生感的,才是傑出的爵士樂錄音。在此Tacet將鼓組的彈性、薩克斯風簧片的震動、貝斯彈撥的勁道、鋼琴觸鍵的感覺都呈現得如臨現場,活生感十足,讓你有彷彿置身爵士Pub的感覺。
4德弗札克:母親教我唱的歌
Dvorak:Song My Mother Taught Me(選自Tacet 52 Track 5) 3’15
樂曲解說:德弗札克無疑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念故鄉」旋律,風靡了全世界。此外,他也寫了不少很受歡迎的歌曲,尤其是為女高音與女低音所寫的莫拉維亞(Moravian)二重唱,其中最著名歌曲就是作品55一套七首吉普賽歌曲集,裡頭的第四首「母親教我唱的歌」,曲調溫柔動聽有媽媽的味道,流傳最為久遠。
之後,名小提琴家暨作曲家克萊斯勒,便把這首作品改編成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也相當受到後世小提琴演奏家的喜愛。
測細節再生:「細節再生」很容易與解析力混淆,其實細節再生是比解析力更細膩的要求,如果說兩者都是強調鏡頭拉近的局部表現,那麼解析力比較「數位化」,細節再生就屬於「類比式」的要求。換句話說,解析力夠好的錄音雖然「畫素」提昇、夠sharp,但是必須再進一步要求細節再生,音樂性與感動性才會足夠。
Tacet本軌錄音,有著豐富的小提琴拉奏細節再生,讓音樂流動彷彿人聲歌唱般,自然動聽且充滿音樂性。Tacet採用珍寶級的真空管麥克風,所呈現的醇厚音色與細節掌握,是其他專業錄音室的普通收音麥克風,所遠遠不及的,音樂所帶給你的感動也是絕對升級!
5鮑凱利尼:馬德里街上的夜曲
Boccherini:La Musica Notturna delle strade di Madrid(選自Tacet 74 Track 1) 10’08
樂曲解說:這是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鮑凱利尼的作品,原本是弦樂五重奏,這裡改編成室內樂演奏,象徵著巴洛克的歡愉時代。此曲寫於1780年左右,鮑凱利尼自己解釋,我透過音符描繪,夜裡在西班牙馬德里街上可以聽到的音樂。
因此這是一首寫實意味十足的作品,音樂一開始是聖母頌的鐘聲,最後則用軍隊的行進做結,不僅充滿西班牙異國風味,同時也是馬德里當地的真實情況。
測透明感:講究「透明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不可思議,事實上就算是發燒友,追求透明感表現也屬極高段數的要求。很多人往往會誤解,以為透明感與厚實感是互斥的條件,認為只要追求其中一個,就必須失去另外一個。
其實在Hi-End音響上,透明感與厚實感是可以並行不悖、同時追求!兼具透明感與厚實感的音樂,才是真正具備音樂性,且能長時間聆聽不疲憊。這段「馬德里街上的夜曲」音質清脆透明,但又不失厚實醇美,是少數錄音中能夠做到透明感表現的,你不妨反覆欣此段,體會何謂音響的透明感。
6孟德爾頌:弦樂八重奏,作品20、第三樂章
Mendelssohn:Octet op.20 mov. Ⅲ:Scherzo. (選自Tacet 94 Track 3) 4’23
樂曲解說:音樂史上著名的弦樂八重奏很少,其中最傑出的當屬孟德爾頌這首,編制等於兩個弦樂四重奏團,作曲家企圖探索室內樂的表現極致,甚至要求演奏須呈現交響風味。全曲結構完整,曲風成熟、華麗,有許多動聽流暢且充滿幻想風格的迷人旋律。
第三樂章是活潑輕快的詼諧曲,同時也是全曲四個樂章中最為人熟知的,經常被拿來單獨演奏,創作靈感來自歌德「浮士德」的名詩「巴魯普吉斯之夜」。
測解析力:弦樂八重奏的音樂複雜度,不用說當然是弦樂四重奏的兩倍,因此需要講究「解析力」,才能夠錄出精采的弦樂八重奏,Tacet這段就屬解析力的頂級錄音,就像是最頂級的Leica鏡頭,能把樹木上不同綠葉的細節色澤,表現得栩栩如生,有條不紊毫不模糊。
八把弦樂器黏而不濁地唱和著,有著一家人的親密感與一致性,但是卻又不失每一個個體的性格,八重奏聽起來像一個大家庭,但是卻像八部和音。
7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
Schubert:The Trout Quintet mov. Ⅳ:Andantino(選自Tacet 106 Track 4) 7’58
樂曲解說:舒伯特這首作品之所以被稱為「鳟魚」,就是因為第四樂章的變奏曲主題,取材自他1817年所寫的藝術歌曲「鳟魚」的旋律。
1819年,當時22歲的舒伯特前往北奧地利的山城巡迴演奏,受到當地的礦業家委託創作,因而完成這首由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各一的五重奏。其中第四樂章為小行板,由「鳟魚」主題以及五段變奏所組成。
測動態對比:測試「動態對比」當然用交響曲、管絃樂效果最好,因為從極弱音到極強音的對比反差最大。不過,用室內樂來測動態對比,則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除了比較極大聲與極小聲的極端差異之外,更要聽中間色調的細節處理,也就是說在要求動態對比之餘,絕對不可偏廢音樂性。
「鳟魚」的第四樂章是個極佳的測試段子,一開始主旋律以pp極弱出現,雖然氣如游絲卻十分愜意,隨著不同變奏出現,音樂情緒與音量也都有不同差異,這種對比不是非黑即白式的,而是緩慢漸層的,而當漁人捕捉鳟魚時,音樂張力達到最高,ff的強奏令人血脈賁張。測「動態對比」一定不要只在乎對比的強弱或大小,一定要把動態與音樂性考慮進去。
CD圖說:Tacet The Best 2004(響韻代理)
J. S. Bach:Partita Ⅲ BMV 1006 Preludio 3’47(選自Tacet 10 Track 14)
樂曲解說:在六首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E大調的此曲是全套作品的最後一首,同時也是其中最著名的,尤其第一樂章更是全曲最常被演奏的段落。
第一樂章前奏曲是不太快的快板,一開始主要以十六分音符進行,旋律充滿流動感,雖然長達138小節,但是音樂聽起來一點也不沉悶呆板。巴哈自己也將此段旋律,經常改編適合各種樂器演奏,包括它的清唱劇「我們感謝神」。
小提琴的獨白,純粹而精緻,考驗演奏者的運弓凝聚力以及音準表現,也散發著巴哈的創作智慧,儘管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聽起來,依然充滿了時代感,絲毫不過氣。
測空間感:空間殘響的優劣,對於錄音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相同地,優異的錄音,必定能將錄音環境的空間堂音,絲毫沒有減損地收錄下來,而Tacet這軌優異錄音就極度適合拿來測試音響系統的「空間感」表現。
弦樂器的錄音最重視的就是音色(Tone Color),以及那股氛圍氣(Ambiance)。以小提琴為例,弓毛與弓弦的摩擦要真實且有松香味,琴音要有琴體音箱木板的共鳴感,尤其是小提琴單獨一個樂器獨奏時,能捕捉越多細節就是越好的錄音,而這些細節我們統稱為「氣」。就像本片,不僅把小提琴音色錄得飽滿明亮,而且許多細膩的轉折也都巨細靡遺地捕捉下來,彷彿小提琴就在你面前演奏,空間感、共鳴度十足,堂音殘響一點都沒有少錄,一把小提琴獨奏卻能夠展現恢弘堂皇的氣度,十分精采。
2沃爾夫:叫我不要說
Wolf:Heiß’ mich nicht reden(選自Tacet 17 Track 12) 3’37
樂曲解說:這是德國藝術歌曲大師沃爾夫1888年的作品,是「聯篇歌曲—迷孃(Mignon)」的第一首,歌詞取材自德國大文豪歌德(Gorthe)的詩作。大意如下:
「叫我不要說,叫我安靜,我的秘密是我的誓言,我將把整個內心深處呈現給你,但命運卻不允許。
由於時間,太陽的步履將驅散陰沉的夜晚,將它照亮。硬石將打開它的胸襟,給春天一個不吝嗇的擁抱。
每個人找尋能躺在臂裡歇息的朋友,那裡是內心可以宣洩悲傷的地方,順著我的唇、緘守一個誓言,只有神能解放他們。」
測人聲結像力:對多數人來說,聲音是虛無空洞的,聲音是看不到的。但是對發燒友來說,音響重播卻是具像的,是立體有輪廓的!我們稱之為「結像力」,而表現結像力的最佳測試就是人聲,透過唱片我們聽到演唱者站的位置,是在舞台中間,還是偏左、偏右,他的身材是高、是矮,這些都必須有好的結像力才能明辨。
Tacet這段錄音由女高音與鋼琴搭配,從唱片可以明顯聽到女高音充滿能量的胸腔、頭腔共鳴,除了身材輪廓隱然浮現之外,連演唱藝術歌曲的臉部表情彷彿都看得,至於鋼琴的結像力也相當好。
3爵士樂:沙拉醬藍調
Salad Dressing Blues(選自Tacet 49 Track 4) 5’53
樂曲解說:這是由Georg Rox爵士四重奏演奏的曲目,該團編制為:鋼琴、貝斯、薩克斯風、鼓組,是相當典型的現代爵士四重奏。
這首「沙拉醬藍調」以藍調為基礎素材,發展成充滿能量的Hard Bop曲風,透過鼓手充滿勁道、或動或靜的節奏表現,四位樂手輪番上陣,無論合奏或是即興的solo,都十分精采。
測活生感:我們如果說音響所放出來的音樂有「活生感」,很像聽現場的感覺。其實往往是指音響系統的速度感、暫態反應、動態對比的表現傑出,讓重播的音樂聽起來像是聽現場一樣,臨場感十足,或者可以用「神氣活現」來形容。
聽爵士樂,首重樂手個人風格以及即興表現,因此音樂的活生感格外重要,唯有能夠錄出活生感的,才是傑出的爵士樂錄音。在此Tacet將鼓組的彈性、薩克斯風簧片的震動、貝斯彈撥的勁道、鋼琴觸鍵的感覺都呈現得如臨現場,活生感十足,讓你有彷彿置身爵士Pub的感覺。
4德弗札克:母親教我唱的歌
Dvorak:Song My Mother Taught Me(選自Tacet 52 Track 5) 3’15
樂曲解說:德弗札克無疑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念故鄉」旋律,風靡了全世界。此外,他也寫了不少很受歡迎的歌曲,尤其是為女高音與女低音所寫的莫拉維亞(Moravian)二重唱,其中最著名歌曲就是作品55一套七首吉普賽歌曲集,裡頭的第四首「母親教我唱的歌」,曲調溫柔動聽有媽媽的味道,流傳最為久遠。
之後,名小提琴家暨作曲家克萊斯勒,便把這首作品改編成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也相當受到後世小提琴演奏家的喜愛。
測細節再生:「細節再生」很容易與解析力混淆,其實細節再生是比解析力更細膩的要求,如果說兩者都是強調鏡頭拉近的局部表現,那麼解析力比較「數位化」,細節再生就屬於「類比式」的要求。換句話說,解析力夠好的錄音雖然「畫素」提昇、夠sharp,但是必須再進一步要求細節再生,音樂性與感動性才會足夠。
Tacet本軌錄音,有著豐富的小提琴拉奏細節再生,讓音樂流動彷彿人聲歌唱般,自然動聽且充滿音樂性。Tacet採用珍寶級的真空管麥克風,所呈現的醇厚音色與細節掌握,是其他專業錄音室的普通收音麥克風,所遠遠不及的,音樂所帶給你的感動也是絕對升級!
5鮑凱利尼:馬德里街上的夜曲
Boccherini:La Musica Notturna delle strade di Madrid(選自Tacet 74 Track 1) 10’08
樂曲解說:這是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鮑凱利尼的作品,原本是弦樂五重奏,這裡改編成室內樂演奏,象徵著巴洛克的歡愉時代。此曲寫於1780年左右,鮑凱利尼自己解釋,我透過音符描繪,夜裡在西班牙馬德里街上可以聽到的音樂。
因此這是一首寫實意味十足的作品,音樂一開始是聖母頌的鐘聲,最後則用軍隊的行進做結,不僅充滿西班牙異國風味,同時也是馬德里當地的真實情況。
測透明感:講究「透明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不可思議,事實上就算是發燒友,追求透明感表現也屬極高段數的要求。很多人往往會誤解,以為透明感與厚實感是互斥的條件,認為只要追求其中一個,就必須失去另外一個。
其實在Hi-End音響上,透明感與厚實感是可以並行不悖、同時追求!兼具透明感與厚實感的音樂,才是真正具備音樂性,且能長時間聆聽不疲憊。這段「馬德里街上的夜曲」音質清脆透明,但又不失厚實醇美,是少數錄音中能夠做到透明感表現的,你不妨反覆欣此段,體會何謂音響的透明感。
6孟德爾頌:弦樂八重奏,作品20、第三樂章
Mendelssohn:Octet op.20 mov. Ⅲ:Scherzo. (選自Tacet 94 Track 3) 4’23
樂曲解說:音樂史上著名的弦樂八重奏很少,其中最傑出的當屬孟德爾頌這首,編制等於兩個弦樂四重奏團,作曲家企圖探索室內樂的表現極致,甚至要求演奏須呈現交響風味。全曲結構完整,曲風成熟、華麗,有許多動聽流暢且充滿幻想風格的迷人旋律。
第三樂章是活潑輕快的詼諧曲,同時也是全曲四個樂章中最為人熟知的,經常被拿來單獨演奏,創作靈感來自歌德「浮士德」的名詩「巴魯普吉斯之夜」。
測解析力:弦樂八重奏的音樂複雜度,不用說當然是弦樂四重奏的兩倍,因此需要講究「解析力」,才能夠錄出精采的弦樂八重奏,Tacet這段就屬解析力的頂級錄音,就像是最頂級的Leica鏡頭,能把樹木上不同綠葉的細節色澤,表現得栩栩如生,有條不紊毫不模糊。
八把弦樂器黏而不濁地唱和著,有著一家人的親密感與一致性,但是卻又不失每一個個體的性格,八重奏聽起來像一個大家庭,但是卻像八部和音。
7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
Schubert:The Trout Quintet mov. Ⅳ:Andantino(選自Tacet 106 Track 4) 7’58
樂曲解說:舒伯特這首作品之所以被稱為「鳟魚」,就是因為第四樂章的變奏曲主題,取材自他1817年所寫的藝術歌曲「鳟魚」的旋律。
1819年,當時22歲的舒伯特前往北奧地利的山城巡迴演奏,受到當地的礦業家委託創作,因而完成這首由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各一的五重奏。其中第四樂章為小行板,由「鳟魚」主題以及五段變奏所組成。
測動態對比:測試「動態對比」當然用交響曲、管絃樂效果最好,因為從極弱音到極強音的對比反差最大。不過,用室內樂來測動態對比,則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除了比較極大聲與極小聲的極端差異之外,更要聽中間色調的細節處理,也就是說在要求動態對比之餘,絕對不可偏廢音樂性。
「鳟魚」的第四樂章是個極佳的測試段子,一開始主旋律以pp極弱出現,雖然氣如游絲卻十分愜意,隨著不同變奏出現,音樂情緒與音量也都有不同差異,這種對比不是非黑即白式的,而是緩慢漸層的,而當漁人捕捉鳟魚時,音樂張力達到最高,ff的強奏令人血脈賁張。測「動態對比」一定不要只在乎對比的強弱或大小,一定要把動態與音樂性考慮進去。
CD圖說:Tacet The Best 2004(響韻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