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0 22:20:13湘湘妹

國際經營環境--「國家的遠見」觀後感----何純瑩

全球化經濟是一種浪潮但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時代潮流,比如美國現在正在發生的次級房貸,CDS信用違約貸款危機,包裝美化接著全球化銷售到世界各地,問題爆發之後,整個世界全部陷入大浪來襲的恐慌,沒有地方逃,金融體系全球化?應該解釋成銀行的債務全球化,帶來虛幻的全球化榮景,甚至導致冰島破產,沒有人能自外於全球化所帶的負面影響。

     全球化並不是近代才發生的事情,每一次科技的革命都會對全世界產生影響,而這波的全球化的始因,則是跨國金融業帶頭衝鋒陷陣,藉由文化入侵及網路科技將整個世界夷為平地,改變整個世界的架構。

     但是全球化則是各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臺灣由於以往太過注重於代工產業,缺乏創意人才的訓練、忽視文化素養的培養及過於封閉的金融環境,導致於全球資金缺乏意願進入臺灣投資,加上新興市場的興起,眾多的勞力資源及市場可取代臺灣的地位,臺灣如果不參與成為國際高技術分工之一,很快的就會被眾多的合縱聯合的商業團體取代,資金跟人才會自動流往可以取代臺灣的印度或是大陸,更別說是國際化十足的新加波和香港。

     浪潮無法抵擋,但是可乘風破浪,端看國家是否能利用臺灣的特色發展獨特的產業,如同冰島一樣即使國家破產了還可以依靠觀光養活整國人,有無法取代的特色才能撐下去。

     但是臺灣需要盡快去做產業的分工及再造,並預先考慮解決中產階級失業問題及老年人口福利問題,否則進一步國際化之後,臺灣的中產階級將加速沉淪,年輕一代將無未來可言,老一代的退休生活無可依靠,三者相加將抵銷臺灣所有的努力。

     政府不應再使用十大建設的支出概念及減少稅收的方式來渡過這一波的國際化及經濟不景氣,人口減少又減少稅收,政府的水庫將無水可用,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又造成通澎維持不變,這對現在的臺灣簡直是惡夢一場。在地化及全球化不互相衝突,政府應該加強臺灣本體的公眾文化概念,鼓勵各地人民合作建設地方特色並加以補助,協助各地方的產業國際化,由點的合作擴張成整個臺灣整體面的合作,才能保證臺灣有國際化的基礎,臺灣政府常提IT產業國際化?在我的看法來說那是一種無能的代名詞,臺灣各地產業無法融入國際觀,單靠單一產業的努力,跟本無法面對國際文化、經濟及人口的衝擊。

臺灣官僚體系的文化更是需要突破的點,網路的發展早已可以迅速解決官方日常事務,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浪費的資源跟時間反而比以前更多,電子化早可取代紙張,但是政府機關仍然以紙張為準,電子資料反而成為配角。

臺灣浪費太多時間跟資源在不該做的事情上,臺灣國際化最大的問題不在產業,而在於政府的觀念沒有太大的革新,沒有合縱聯合的概念,沒有大刀擴斧的決心改革政府機制,不願意成為五星級的政府,不願意幫人民成為五星級的人民,這也是當前臺灣國際化最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