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3 12:19:25夏川

紀錄片..醫生 , 生命議題

醫生」這部紀錄片,就像是一支開罐器,它打開一段生命歷程,
沒有加油添醋沒放味精!
帶著我們直視一段傷痛,凝視一段困頓的生命。

社大看了一片記錄片.....醫生 ,
那件社會新聞與紀錄片推出時 , 我剛好看到新聞 , 
所以很有印象 , 它是講述一位在美國當醫生的溫先生 , 
他12歲的兒子在自家更衣室裡自殺後 , 探訪他們的紀錄片 ,
搭配另一位同樣12歲來自秘魯得癌症的小男孩 , 
由溫醫生幫忙治療 ,這兩脈洛下所組合的紀錄片 .
我的憤怒
生為醫生 , 自己的兒子有自殺意念 , 他不知道 , 
其實他是自責與憤怒的 , 影片裡著墨較少 , 但我這觀眾看了 ,
卻升起一股憤怒的情緒 , 因為那孩子只是想經驗. 體驗死亡 ,
要是我是溫醫師 , 我會很想對兒子大吼: 你現在滿意了嗎?搞成真的了!
讓父母 . 和當天好不容易大老遠從台灣到美國第一次旅遊的阿公阿嬤 ,
帶著心碎破敗的心情回台灣 , 你是怎麼搞的 ? 
只想體驗死亡 , 現在滿足滿意了嗎?
 
這是我看了此片第一個念頭 , 讓我察覺出我的憤怒 ,
或許那樣的憤怒是來自於我對父親的死的投射也說不定 ,
面對死亡的議題 , 我們所知太少 , 也太恐懼 ,
而自殺 , 又是另一個沉重與令人費解的問題 ,
我覺得比較可怕的是 , 當我發現別人的憂鬱或人生困境 ,
他選擇自殺時 , 我竟然會覺得好像也對 . 真的沒辦法的認同 ,
這樣對於一個想當生命線義工 ,或者身為朋友等 ,
無意是掉入自殺者的陷阱裡去 , 一起被攪和牽扯住了 , 
是很可怕且不應該的!
可是 , 若一味只是批評或勸導不要自殺 , 不該自殺 , 要堅強 , 
未來還很美好等 , 又是很狗屁不通的冠冕堂皇話語 ,
因為對對方的人生來說 , 他的確遇到夠糟 , 夠痛苦的事了 ,
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對方活下去?

對對方, 選擇結束生命 , 我會尊重他的意願 , 
卻不鼓勵 , 大概是目前我有限的腦袋和智商裡 ,
唯一能擠出來的一點想法與鴕鳥心態吧!
我得想清楚自己對生命的最終意義和目標 活著的各種理由
才能擁有堅定的信念  不會被自殺者牽動 
而去認同了他們選擇自殺是可以的
生命的品質 ,而非長度!

有人說過 ,先進的醫療器具到底是來幫助病人活下去 , 還是折磨他?
得癌症的祕魯小男孩 , 治療時憤怒的對媽媽說都是她害他的 ,
說好想自殺 , 因為好痛苦 , 到底 , 那些科技是來延長病人生命 ,
卻是讓病人活得很痛 , 要走走不了 , 要活也活不好的器具嗎?
或許 , 人要死或要活 , 該看生命的品質 , 而不是長度 ,
這樣來看生與死 , 才能解套 , 而非長度 .

若想知道憂鬱症或自殺預防 , 其實我只有粗淺的概念 ,
但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知識 , 或有地方提供免費演講和宣導 ,
基本上 , 在憂鬱狀態下的人沒有力氣去自殺 , 無須太擔心 ,
但憂鬱症看起來變好了 , 恢復力氣了的時期 ,
才是最需要注意的 , 因為對方有力氣了 , 就有力氣開始行動 ,
還有, 無論遇到死亡或憂鬱症的人 , 陪伴 , 與找醫生是兩大重點 ,
陪伴身邊 , 理解他的痛 , 一起面對問題 , 而非教導或勸解他怎樣活 ,
更不需要指責或和他辯論 , 會更憂鬱 , 親人或朋友要做的是陪他找醫生 ,
不是去治療他 , 讓他多補充維他命B , 多運動 , 正向的增強 ,
學會給自己掌聲 , 觀察他有無自殺的訊息 , 如寫遺書. 找關於死亡的書和歌 ,
吃睡等規律權混亂掉了等等 .  

********************************************************************************************
(摘自網路文章)

「醫生」是一部關於權威外科醫師如何面對自己資賦優異的兒子13歲便自殺過世的動人影片。
Felix,中文名字叫昱和,「和煦陽光」的意思,從小就長得圓圓胖胖,聰明資優,也有點調皮,連刷牙都捨不得放下手中的圖畫書,12歲那年學會刮鬍子,翌年夏天在房間的壁櫥裡以童軍繩結束短暫13年的生命。

Felix的媽媽蔡明珠回想著10年前、1996年7月4日美國國慶煙火施放前的傍晚,獨子Felix無預警的「自殺」,她已走出悲傷的谷底,她說,毫無線索顯示Felix會自殺,當天下午他還吃了從竹東到美國的爺爺奶奶包的粽子、澆了花、開心在院子裡玩滑水,她相信Felix只是在嘗試死亡的遊戲。

客家籍導演鍾孟宏花了四年時間,把這段故事拍攝紀錄片「醫生」,深刻描寫一位醫生父親面對喪子之痛的情感厚度,導演透過黑白影片,用死亡的角度帶觀眾來看生命的美好,這部探討生死教育的紀錄片,今年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醫生」故事主角溫碧謙醫生,現任職於美國邁阿密兒童醫院,來自台灣竹東。兒子死後,2003年一位12歲的秘魯男孩越過赤道來到他的診間,這個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小生命,跟溫醫師多才多藝的兒子Felix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喜歡畫畫、種樹,並著迷於蛇類。在醫治秘魯男孩的過程中,溫醫生講出自己兒子在衣櫃,結束生命的往事,既是醫生也是父親角色的他,在醫治和療傷過程中理解生命。

溫夫人說,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揭瘡疤,但也是一個療傷的過程,雖然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但它帶出很正面的部分,讓不好的事情,含有隱藏式的祝福。她希望這部紀錄片能撫慰有相同喪子之痛父母的心靈,她說,發生不好的事,如果硬裝著若無其事、過度壓抑內心傷痛反而不健康。

溫夫人說,Felix是一個對生命充滿好奇的孩子,在他四、五歲時,看到春天碧草如茵,仰起小腦袋瓜跟媽媽說:「我真想知道一根草躺在地上是什麼滋味!」讓媽媽驚奇的讚歎:「你是哲學家嗎?」

影片中有一幕是溫醫師拍的家庭錄影帶,Felix以自己的豪華葬體為主題,指著一張自己畫的圖片,開心而大聲說:「這就是我的墳墓!」爸爸媽媽和姊姊聽完他的報告還拍拍手。

溫夫人事後跟台灣的友人說起這一段,他們的反應是,在台灣,如果小朋友以自己的葬禮為研究主題,一定會先「呸呸呸!不吉利」,更不可能為孩子拍手鼓掌。但溫夫人告訴我,孩子心裡好奇、想做的事,不讓他去做,他還是會蓄積在心裡的。

13歲時,Felix以童軍繩結束生命,房門上留下一張令人費解的公告。他最好的朋友說,Felix是為了經驗死亡,且認為自己會在最後一刻逃出來,但最後沒有成功。

溫夫人透露了紀錄片中那張公告的內容是:「這個房間屬於Felix Wen的,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准擅自闖入。」她至今不認為那是一張死亡公告,她說,在美國長大的孩子都很重視隱私,Felix只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對未知的世界有著憧憬,一個不小心就回不來了。知名廣告人孫大偉說,「醫生」這部紀錄片,「就像是一支開罐器,它打開一段生命歷程,沒有加油添醋沒放味精!帶著我們直視一段傷痛,凝視一段困頓的生命」。

電影大綱
2006年最貼近生命核心的感人故事。一首哀悼青春早逝的生命輓歌。帶您傾聽一位有勇氣的醫生父親...歷經喪子十年之後,珍藏心底最真誠想念的聲音。

任職於邁阿密兒童醫院的溫醫生來自台灣竹東,與妻子兒女長居美國。2003年一位十二歲的秘魯男孩Sebastian越過赤道來到他的診療室。這個罹患原發性神經內分泌瘤的小生命與溫醫生多才多藝的兒子Felix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喜歡畫畫、種樹,並著迷於蛇類。然而,七年前,同樣的年齡,Felix在1996年美國國慶日午後,客家祖父母首度訪美團聚之際,離奇地在衣櫥裡結束自己的生命,房門上留下一張令人費解的公告。





溫醫生在治療Sebastian期間,打開了兩百多個塵封已久的紙箱,關於兒子的回憶一一湧上。一位經歷喪子之痛的父親,慢慢在鏡頭前溫習兒子生前的一切;他讀著兒子愛讀的書、檢視兒子生前的畫作,在沉默與面對之間,溫醫生持續傾聽自己想念的聲音,同時細心地找出病人體內不尋常的腫瘤。然而,關於人生的不可測,他是如何理解的呢?

人物介紹(本片為紀錄片)
溫醫生:溫碧謙,台灣新竹竹東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1982年偕妻子及襁褓中的女兒移居美國, 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次年六月兒子昱和誕生。1986年升任該科助理副教授,從此展開看病、教學及學術研究的生涯。1996年愛子昱和猝逝,傷痛至極, 開始學佛及鑽研打坐。2000年秋,女兒佳禾就讀哈佛大學後, 偕妻與兩隻小鸚鵡(昱和遺留的寵物),遷居美國最南疆之大城邁阿密市,開始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目前任職於邁阿密大學附設醫院席維斯特(Sylvester Cancer Center)癌症中心的教授兼主治醫師。





溫昱和:溫醫生唯一的兒子,昱和兩字取其和煦陽光的意思,英文名為Felix。昱和從小就長得圓圓胖胖,聰明資優,也有點調皮,連刷牙都不願放過看書的機會。他信仰天主教卻嚮往日本武士道,崇拜的人物是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和宮本武藏。平日的興趣是養蛇與培植盆栽,擅長畫畫、拉大提琴、具有表演天份,與姊姊合演過搞笑版的灰姑娘。十二歲那年學會刮鬍子,隔年夏天於自家衣櫥結束了自己的小生命。

Sebastian Tarnawiecki:一個具有靈活眼神與開朗笑容的祕魯男孩,著迷於足球和蛇,且擁有編寫寓言故事的天賦。十二歲那年,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父母親遠從秘魯帶著他來到美國邁阿密接受溫醫生的治療。治療期間,他想念家鄉的朋友們,也掛念家後院親手栽種的香蕉樹。不必看診的時候,他喜歡畫畫、玩電動;與人分享各種有趣的事物時,臉上會露出心滿意足的表情,即使他曾因化療所帶來的痛苦,撂狠話說他受不了,他不想繼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