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01:00:00真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每個人心中未必都有一個沈佳宜,但每個人心中肯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自己。

    2011年,台灣電影靠《那些年》結結實實地火了一大把。據截至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那些年》在台灣本土的票房收入已迫近五億台幣,在香港也錄得超過六千萬港元的好成績,位列香港影史上票房收入第二名,以不足一百萬之差緊貼《功夫》。票房成績亮眼,導演九把刀是其中的大贏家,名利雙收之外,更賺得一票觀眾為他這一段「意義不明的戀愛故事」大灑熱淚,創下超高人氣。

    進電影院前刻意先看小說版,小說意境平實,動人的是對從前時光的點滴小事的細緻再現,叨叨絮絮,將一件事由頭至尾完整交代;而電影沒有跟隨小說的步伐,明顯是導演的再創造,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談不上忠不忠於原著,反而將兩者分開討論比較妥當。

    導演自己說,參加女方婚禮時,就想到一個可以「將小說划向電影的完美結局」,小說出版後,便一直尋找機會將它拍成電影。他自己重新編寫劇本,而在尋找資金和技術協助的過程中,不停修改劇本,不下五十次,幾已達到最精確、最簡煉、最實用,所以導演很臭美地炫耀,劇本的編排和拍攝的流程幾乎就等於是人們在戲院看到的成品,沒有浪費掉的鏡頭哦。

    電影成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導演異於常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個人觸覺與社會流行文化發生共鳴的結果。這就是,明明故事就很有問題,為甚麼還受到熱烈追捧呢?有沒有想過,男主角宣稱「女孩的笑顏讓男孩魂牽夢繞,牽絆了一生」,但卻一直小心翼翼,保護自己。為了不受到拒絶,寧願不要聆聽女孩的心聲;為了不受傷害,寧願不向前踏一步;以及只因為自尊受到打擊,就率先舉手放棄。沒有奉獻和犧牲,難道說這也是真愛嗎?而小說和電影的最後,九把刀都坦白了:謝謝十七歲的自己,當年的你,真的是閃閃發亮呢!

    電影本身大體上可算得上是節奏流暢,風格清新,影像唯美,更帶有導演强烈的個人特質,就是笑死人不賠命的幽默感,堪稱最大殺傷力武器,即使中後半段劇力不繼,而且某些分鏡轉接流露生硬不自然,但無損電影別樹一幟的「仿純愛」抒情小品調調。由於九把刀不是學院派出身,不受框框限制,所以能天馬行空,拍出腦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帶給觀眾一新耳目的創意點子。特別是導演在電影中用流行文化手法(KUSO)插入更多當代流行文化的梗(熱血主義、井上雄彥、周杰倫、AV、日本動漫),引起同齡觀眾的共鳴感,笑得入心入肺之餘,對電影主題更易受落。這就是電影的成功之處──混雜大量流行文化,把自身轉化成另一個流行文化,一擊即中年輕觀眾的心,是會讓他們活到老也念念不忘的年輕歲月。又再一次證明,流行文化不一定是毒蛇猛獸,對於盛載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它太重要了。

    所以,即使是有缺陷的故事,也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因為這跟那份「戀愛」那位對象從無關係,重點是這一代人熱切尋找同呼共吸的時代記憶,是通過回憶和再創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無比珍愛的更美的自己。

圖片出處:http://www.elle.com.hk/var/ellehk/storage/images/celebrity/movie/you_are_the_apple_of_my_eye_moives_news/2876213-1-chi-HK/Movies-《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_content_page_a.jpg

yuanjin 2012-02-07 07:36:33

好鐘意依部片,除左情節,更加讓我覺得"驚艷"gie系入邊對生活的現實還原,諸如各類裸與性

Natalie 2011-12-27 04:26:06

還未看這電影,太追不上潮流了!

版主回應
追唔上潮流係我哋寶貴既特質! 2011-12-29 2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