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9 11:42:07布郎

故宮博物院珍玩

清    
象牙鏤雕提食盒
高45.4公分,橫長30.4公分,縱長 21.6公分
 
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設計分成四層屜格,可分層置放不同的食物,但從它吹彈欲破的表面看來,作為觀賞陳設用的藝術品,可能性要大於真正實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細,主體的部分用鏤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於框格中,背景就像是絲毯一般的直線地子,線與線之間微細到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其上還雕飾有人物、鳥、獸、庭園景物和船,像是十八世紀歐洲人幻想的東方樂園。蓋鈕,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藍或紅色來點綴。提把上刻有中國傳統的八仙人物,亦隨畫面所需加以染色,蓋鈕則像是一件西洋帶蓋高足瓶,還有紅色緞帶裝飾
。全器作ㄇ形提梁式盒,俯視呈橢圓形,分四層屜格,最底層器壁較矮小,與提梁固著,高有三‧五公分,其餘三層器壁高八‧八公分,每一層皆以子母口相疊蓋,除底層外,上三層可活動分取。蓋鈕作寶瓶式,提梁環繞三層,附折腰式木座,座側壁鑲嵌茜綠色象牙鏤空花飾,但已脫落不全。
不論器蓋、器身側壁、每層屜格底面皆用鏤空象牙片鑲嵌於框格間,蓋與側壁以雕花茜紅、藍框條間隔成八格,每層底面則以素框分七格。每個框格間均嵌入鏤空象牙片,底部象牙片透雕纏枝花草,壁面象牙片細雕山水、人物、鳥獸、草木、樓閣等紋飾,每一片題材不同,頗供細翫;每層底面與圈足壁面象牙片則透雕纏枝花卉,底面每片鏤空象牙片之中央又雕飾鏤空團花紋,個個不同,頗見匠心。盒蓋與屜層壁面的象牙片尚在繁縟的紋飾間透雕細密的直紋經線為襯底,宛若透花薄紗。這些象牙片皆十分薄,細微精緻的紋飾與經線,令人不敢著力碰觸。
寶瓶式頂也透雕圖案化紋飾與彩帶,並茜染顏色;提梁滿雕福壽、人物、花果紋,皆隨類賦彩。提梁兩側壁紋飾以八仙等仙釋為主紋,每邊四仙,各以不同姿態翔騰於雲間仙境。橫條提梁鏤雕八蝠,左右各四蝠面對著中央的一個團壽字遨翔,蝙蝠與團壽字間鏤飾朵雲,雲蝠紋四周繞飾一圈淺浮雕紐絲紋。
這件提食盒紋飾精細繁複,茜色淡雅多彩。就紋飾言,底層與圈足壁面纏枝花卉不同;人物則有仙釋、漁子、雜技伶人等;鳥獸則有馬、牛、鹿、麒麟、狻猊等。就色彩言,除象牙本色外,尚茜染紅、藍、黃、綠、紫、褐等色。
民國十三年至十九年(1924-1930)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紫禁城內各殿所留存物品時,以《千字文》的一個字作為宮殿的代碼,為其內貯文物編列點查號。雖然當時查點地相當仔細,共點查出一百一十七萬件之多的文物,但仍有遺漏的情形。當時即曾補號,有時用原代碼,有時另行新增代碼。此外,在離開北平而進行文物包裝期間也出現號簽脫落的情形,民國廿三年(1934)十一月六日開始在上海點查南遷文物時,凡缺乏原始點查號者皆補編號碼,此時不能再選用《千字文》為代碼。目前已知改用的文字代碼有卯、己、午、材、提、全等等,此外又以「滬上寓公」四字重新為文物箱編號,原由北平故宮博物院秘書處負責檢選裝箱的文物箱被編為「公」字。這件提食盒被編為「全一三六四」號,當時貯於「公字第五二三0箱」,離開紫禁城時則編此箱號為「壽一二四」。其實目前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另一件雕象牙透花提食盒,其寓居滬上時被編為「全一三八0」,單獨貯於「公字第二八九箱」,原箱號為「壽一二五」。當時在上海編製的「滬上寓公」清冊中,圖中這件提食盒名為「玲瓏象牙雕刻提食盒」,另一件則名為「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
由於缺乏原始《千字文》為代碼的點查號,無法確切道出這些「全」字號文物於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時之收貯處所,然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全」字號文物除了這兩件雕象牙透花提食盒外,尚包含宣統帝后照片、紅絨結頂皮冠、鍍金扁方、珠玉帶頭、翠玉配飾等等,以及由清中期相國狀元戴衢亨(1755-1811)所書五冊「御製養心殿銘」等文物看來,其與養心殿或永壽宮有關係。自從雍正皇帝移居養心殿後,此殿遂成為清帝寢宮;永壽宮位於養心殿正後方,雍正九年(1731)春,皇帝傳旨將永壽宮照其所住宮殿款式收拾、整理以供他居住,為方便計,還下旨開一小門以相通。由是之故,存貯於這兩座宮殿內的文物與清帝有直接關連。若然,這件精雕細琢的雕象牙四層透花提食盒或曾深受清帝鍾愛!



象牙鏤雕提食盒.jpg




 
清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
高1.6公分,長3.4公分
來自廣東,於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別的是,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作者選用一個橄欖核雕出一件核舟,舟上門窗具備,開闔自如,艙篷上雕刻席紋,舟上椲杆直立,旁備繩索與帆,艙內桌案上杯盤狼藉,東坡與二客坐於艙內,艙前童子三人,舟子一人,船尾舵手一人,舟上共計八人。舟底毫芒細刻「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行書刻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恭製」。乾隆丁巳即乾隆二年。民國十三年(1924)溥儀出宮時收貯在養心殿華滋堂或燕喜堂的「紫檀多寶格提樑長方盒」中,或許因為這件多寶格內所收貯的小文物有兩百餘件,民國十四年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小組人員清點時未曾發現這件小核舟,後再度點查遂發現之,故其原點查號之分號加一「補」字。
陳祖章是來自於廣東的牙匠,雍正七年(1729)署理粵海關監督祖秉圭將他選送進京,但是雍正朝他在內廷的表現似乎不甚突出,每月的錢糧銀只有三兩,但在此件核舟完成當年年底,卻蒙加薪為每月錢糧銀有十二兩,成為《活計檔》中有錢糧銀紀錄的匠役中每月所支錢糧銀最高者,不知與這件核舟之成做是否有關?此後他也由雍正朝的普通牙匠躍升成為乾隆初年最重要的牙匠。
陳祖章於乾隆七年(1742)十一月即因「年邁眼遲,不能行走,懇祈回籍」,並懇請由其子陳觀泉陪同回廣東,檔案中未曾說明陳觀泉進京時間,或許雍正七年即開始以副手或助手身分陪同父親在宮廷內服務。
自明代以來,蘇州一帶即一再出現擅長雕製核舟之匠役,清初江南承繼明朝遺緒,當地仍有擅長雕製核舟之匠役,嘉定封氏雖以刻竹著名,亦擅長果核雕刻,封錫祿供奉內廷時曾有人見他用桃核雕製核舟,舟底鐫刻兩行細字,乃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兩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陳祖章是來自廣東的牙匠,卻能雕製出如此精巧雅致的核舟,可見得自雍正七年進入內廷後,他在當時宮廷內盛行蘇州地區雕刻藝術的氛圍下,也不免受其影響,使得這件核舟成為乾隆初期宮廷內「蘇州樣,廣州匠」的實例。

 

雕橄欖核舟.jpg




    明    朱三松
雕竹窺簡圖筆筒
口徑8.2-8.5公分,底徑8.5-8.7公分,高14.0公分,220公克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佇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脣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几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具陰刻楷款︰『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態相彷彿,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並增加几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鶯鶯,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淺浮雕,隱起磨礱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係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

 

雕竹窺簡圖筆筒.jpg




    商    (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2])
蟠龍紋盤
高16.3公分,口徑43公分,腹深7.5公分,足高8.2公分,重5240公克
 
盤面蜷伏一龍,龍首正居盤心,突起於盤面,為晚商典型的獸面;盤面邊緣則環繞以夔紋、鳥紋、魚紋,整體風格莊重古雅。在鑄造痕跡的遺存方面,圈足內部與器底相接處有六條加強筋,以加固強圈足與器底的接合。圈足上有三個方孔,正與範線位置相應。根據研究,足孔是因為在塊範鑄造的過程中,為了固定上下兩塊芯土的位置而產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後才解決懸浮芯土的問題。盤是青銅時代重要的水器,考古資料顯示,商代墓葬中以盤、盂等大型水器陪葬並不普遍,尤其此器盤面又裝飾著莊嚴的龍紋,應該是等級較高的貴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蟠龍紋盤.jpg




    春秋中期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子犯和鐘1-12
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
 
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後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等重要史實。作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

 

子犯和鐘.jpg


    戰國    
狩獵紋壺
高36.6公分,最大徑27公分
 
全器裝飾以浮雕之圖像紋,頸部為鳥銜蛇,肩部帶翅膀的神人,腹部則飾以塊狀的人獸相博,下腹間以勾聯雲雷紋。壺形則為戰國早期以來流行之鼓腹壺,造型簡單,僅在肩部兩側貼附獸首銜環。以圖畫性內容作為裝飾是春秋晚期銅器的一大發展。中國商周銅器多半以獸面、鳥紋等圖樣為飾,至春秋晚期(西元前五世紀初),先是在中國北方的銅器上出現狩獵紋,隨之中原地區銅器也出現燕樂、戰爭等帶有情節的圖畫裝飾,形成中國青銅器十分突出的裝飾風格。由於這類圖像紋以狩獵紋出現最早,且出土於中國北方,因此推測圖畫式的裝飾意念可能與遊牧民族有關,尤與岩畫風格有相近之處。然而,這類圖像紋銅器的分布有其地域性,考古資料顯示河南、山西、河北、陜西等地較為流行,南方的楚地與東方的齊魯相當罕見。



狩獵紋壺.jpg




    秦    
秦量
高6.2公分,口徑17.3×9.7公分
 
秦始皇鑑於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車涂異軌,所以有多項統一行動:如頒布官製的度量衡銅器、 確訂制度;禁絕六國文字、用秦文字所謂倉頡篇為標準;亦即以秦吏為師,改習秦文字。



秦量.jpg


    新    
嘉量
高25.6公分
 
新莽「始建國」時,遵從舊制,重鑄度量器,有名之為「嘉量」者。此件嘉量由五個量體組成,主體上為「斛」、下為「斗」、左為「升」、右為「合」、「合」下為「龠」。二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器外鑄銘249字,述明鑄器緣由以及各量體性質。



嘉量.jpg



    西周中期    
井季史尊
高17.2公分,口徑17.5公分
 
器身所飾大卷尾鳳鳥紋,為西周中期穆王左右興起的嶄新紋飾。


 

 

 

 

    西漢    
銅銗ㄏㄡˊ鏤
高18.8公分,重1.62公斤
 
銗鏤是漢代習見的盛酒器,器名取其蓋頂作山巔嶇嶁狀。此器器腹雙環耳,鏈以一雙龍首提樑,腹下三熊作足,器蓋頂面飾三山脊,製作精緻。



銗ㄏㄡˊ鏤.jpg

    漢    
玉辟邪
高9.3公分
 
辟邪,是想像中的神話動物,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邪惡。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常以巨石雕刻,立於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張口,似在低吼。跨步遊走,雙翼雖貼於身側,卻做蓄勢待發狀。頷下長鬚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經深沁熟盤,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淺褐斑。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較長,有似馬臉,與常見的短口吻似虎臉的辟邪不相類似。卻與近年在內蒙古出土的西漢中、晚期銅灶上所加飾的動物頭像,頗為神似。學者多稱銅灶上的動物為「龍頭」。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製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御製詩,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



玉辟邪.jpg

 
清前期 雕黃楊木西園雅集筆筒
T7005-40/中文05/中120
高18.5公分 口縱17.8公分 口橫22.3公分
明清時期流傳著北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3),十五位當時的文豪、書家與畫家在也是書畫家的駙馬王詵(約1048-1104)的園林—西園中,匯聚吟詠的故事。這十五人中有當時社會上推崇的文人蘇軾(1037-1101)、蘇轍(1039-1112)兄弟、黃庭堅(1045-1105)、秦觀(1049-1100)、米芾(1051-1107)、李公麟(1049-1106)、晁補之(1053-1110)、張耒(1054-1114)、鄭靖老、陳景元(1024-1094)、王欽臣、劉涇、蔡肇、李之儀(1038-1117),以及禪僧圓通大師。由於這十六人在當時文壇與書畫藝壇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有好幾人在中國文學史與書畫藝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再加上傳世有米芾的一篇〈西園雅集圖記〉,乃為李公麟所畫的〈西園雅集圖〉而作,使得這次的聚會聞名遐邇,千古傳唱。但是除了米芾的這篇〈西園雅集圖記〉外,北宋的其他文獻資料未能提供關於此次聚會的進一步訊息,米芾的文章卻遲至明代才出現。南宋以來,對於「西園雅集」的舉行時間、地點和參與人士都有不同的說法,而令人懷疑此次聚會的真實性。
時人已曾撰文指出:傳為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應當是明代的作品,〈西園雅集圖記〉所載諸君於北宋元祐年間舉行大型聚會並非絕無可能,只不過其名稱未必即為「西園雅集」。
雖然如此,這件清盛世時雕刻家用黃楊木雕製的筆筒仍是根據〈西園雅集圖記〉中所描述的情境,刻畫出紋飾,但是巧匠依構圖所需曾稍加增損。依著圓周人物分成五組:
第一組以東坡居士為主,有五位文人與一仕女。頭戴東坡巾的主角正執筆急書,王詵坐視於右;李之儀執蕉葉立於條案對面,凝視著主角;蔡肇正對東坡先生坐著,但側首看著條案旁倚石閱讀的蘇轍,其旁也側身凝視著蘇轍的仕女乃駙馬的家姬。此六人圍於蕉林間,彼此呼應,渾然成一氣。
隔著老松,出現據案或坐或立的第二組人物,除了有五位文士,尚有一僮。這組人物以李公麟為首,他坐在案前圓墩上,執筆畫著陶淵明的歸去來圖,黃庭堅對面據案凝視,站立的晁補之左手撫搭著黃庭堅之肩,也凝視著作畫人,案左有張耒與鄭靖老互相撫肩凝視畫軸。黃庭堅身後一僮回視著第一組人物,使得兩組人物連貫一氣,實乃匠心獨運的經營位置。
在第二組人物的左下方,道士陳景元正坐在檜樹根部舉著手高談闊論,他的對面石上袖手坐著詩人秦觀,顯出一付半信半疑的神情。這是第三組人物。
觀賞者的目光隨著秦觀的位置往左上方移動,可見米芾正執筆題壁,其右乃好友王欽臣背手仰觀,左方有一僮捧硯側侍。這是第四組人物。
通過平台眼見一片竹林,右手執念珠的圓通大師趺坐於蒲團上,對著盤坐的劉涇辯證「無生論」。其下小橋流水,溪水擊石聲彷彿可聞。至此與第一組人物相接,整個筆筒周壁形成一個完整無瑕的構圖。
黃楊木的特點是木質的紋理細膩光潔,軟硬適中,利於奏刀。黃楊木生長不易,這件筆筒最大徑超過二十公分,實屬不易,而器表紋飾雕刻得相當深陷,並為實用而掏膛,配合著質材的截面呈現出不規則周壁,實非竹雕品所能產生的效果。
 

黃楊木西園雅集筆筒.jpg




清前—中期 雕黃楊木搔背羅漢
崑二0二51/故雕273/院2474
高4.4公分 長4.6公分
全器取一小塊黃楊木,立雕一雙腿盤曲趺坐羅漢,僧袍退至腰部以下,袒露上身。羅漢左手支地,右手執一爪杖,自右肩反垂於後背,作上下搔背狀。一隻哈巴狗躍伏於羅漢雙膝間,尾巴上揚,彷彿正對著主人搖尾輕吠。羅漢眉目瘦削,額頭與眼尾皺紋深陷,嘴角含笑右翹,雙目露出舒坦神情,好不暢快!
黃楊木紋理細膩,色澤雅致,不易生長粗大,不能做為建築或家具之材,確是極佳雕刻質材。這件木雕品器甚微小,若非黃楊木不易達此境地。
清代前期嘉定竹雕傳統中有封氏一門與施天章,擅長用竹子的地下莖(一般所謂竹根)立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封氏一門兩代曾供奉內廷,弟子施天章於雍正朝在內廷服務時甚得皇帝賞識而紅極一時,他們雖然因竹刻技藝閑熟而進入造辦處成做活計,但是並不限刻竹,不論牙、木皆常奏刀雕刻。這件宮廷巧作未曾留下名款,但是雕工熟練精巧,不知是否與他們有關?



黃楊木搔背羅漢.jpg





 
清前—中期 雕象牙龍舟(帶蒔繪雞形盒)
呂一九八七/故雕160/故漆393/院2015
高3.6公分 長5.0公分
全器用多塊小象牙磋製而成,舟作昂首龍形,船艙呈三層樓閣形狀,樓閣形艙之門窗開闔自如;船身左右各有八槳,甲板上有欄杆、牌樓、迴廊。舟上共插飾十六面三角旗幟、一頂傘蓋。龍舟收納於一日本蒔繪漆盒中。
清季以來,這件龍舟與蒔繪公雞形盒皆收貯於養心殿的華滋堂或燕喜堂中,後二者是養心殿的附屬建築,當年清室善後委員繪點查小組進行清點此件雕象牙龍舟時(民國十四年,1925,九月二十四日上午),以蒔繪雞形盒為本件,即「呂一九八七」乃指漆盒,名之為「金漆雞盒」,並附註:「內存雕刻象牙龍船一隻」,如今已正視這件巧匠的心血,並分別賦予點查號。漆盒應出自東瀛漆匠之手,龍舟則出自於當時內廷南匠中的牙匠之手,雞盒頗見趣味,龍舟可見匠心,相得益彰。


 
明晚期 雕犀角荷葉式盃
金五八02/故雕136/院2003
高7.6公分 口縱14.2公分 口橫10.2公分
全器取一犀牛角,截去尖部,掏挖內壁,雕成一片向上收捲的大荷葉,內外壁皆淺浮雕葉脈,外壁高浮雕花卉、靈芝與山石,一花枝伸入器內壁,枝頭花兩朵,一含苞,一側開,並藉高突之山石與靈芝為鋬。通體呈暗褐色,底



黑色。
自古以來,國人即視犀牛角為珍貴的質材,《韓詩外傳》中記載:「太公使南宮適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漢代《洞冥記》中又說:「吠勒國貢文犀角,亦曰影犀,織以為簟,如錦綺之文。」這些文獻皆足以說明:古人重視犀牛角,並選為珍貴質材。降及明代,當時人除了以犀牛角作為珍貴質材外,也相當重視犀牛角的藥性。因此,以犀牛角琢製成的器皿,進而具有分辨是否有毒等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明晚期儒士汪道昆(1525-1593)即曾為一件用犀牛角雕成荷葉形狀的杯子撰銘:「挹甘露,注青蓮;為君壽,壽萬年。」即是用雕犀角荷葉杯斟酒祝壽,以表誠心。此外,汪道昆另曾撰銘詠誦一件葵花形犀角杯:「我有兕觥,薦君瑤席;我心靡他,君如皎日。」


犀角蓬瀛仙侶盃.jpg





清 乾隆 雕犀角蓬瀛仙侶盃
天三八九/故雕115/院2029
高9.9公分
全器切取犀牛角雕製而成,剖面略呈橢圓形,侈口,深壁,上豐下削,平底,口緣有傷缺,呈淺褐色,口緣以下即呈深褐色,底部近於黑色。器外壁滿雕仙山樓閣,樹木錯落,得道仙眾三五成群,於仙山中談經論道;一窄側面高浮雕山石與樹木以略示出器之鋬。口緣內壁一側浮雕正龍蟠坐於浮雲間,另一側陰刻填金隸書款識:「大清乾隆仿古」六字。器底陰刻楷書清高宗御製詩文,曰:「仿古原非遠古時,宣城規製進猶遺。切磋寫出溪村景,淇澳風人喻有思。」下接楷書款:「乾隆辛丑御題」,篆書印:「古香」。乾隆辛丑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此詩亦收錄於《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八)‧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一‧辛丑,「題仿古犀角盃」條。清宮為此器特製的外貯錦袱與錦匣仍存,匣蓋面簽題「犀角蓬瀛仙侶觥一件」。
全器配一木座,座邊高突可使器身穩固置入,高突部位雕飾成繩編之狀。足內平底陰刻隸書填金乾隆御銘,詩文、款識與器底所刻者同,除了字體不同外,所刻清高宗印文亦不同,乃篆書填金印「比德」二字。
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到處都有犀牛,隨著時代的推移,中原地區逐漸不適於犀牛生活,唐代華南山區仍有野生犀牛,宋代中國境內基本上已沒有犀牛,當時人對這種動物的形象已漸陌生。此時國境內雖然沒有犀牛,但是對犀角的需求並未停止,犀牛角端賴進口,不但供藥用,也作為雕刻質材。犀角雕刻品受到各階層人士重視,成為珍物之一,明清士子文人曾一再為之題詠,即便皇室也不免於俗地重視之,這件犀角杯就是一件清代宮廷玩賞品。從器底清高宗的御製詩文中可知,他認為這件仿古犀角盃與安徽宣城的工藝傳統有關。

 



東珠朝珠.jpg






東珠朝珠帽.jpg





東珠產於大陸東北地區的江河之中,乃是河蚌所生。由於這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而東珠的數量又十分珍稀,因此清朝皇室把此地所產的東珠,視為珠寶中最最珍貴者,只有他們能夠占有,其它人無權享用。
在清代的冠服制度中,凡高級官員便須佩帶朝珠。但據《大清會典》記載,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佩帶東珠朝珠,可知這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不容任何人僭越冒犯。
而清代除了朝珠之外,在朝帽上也裝飾東珠,只是其數量隨等級而不同。此件「金鑲東珠朝帽頂」,通體纍絲,最上端銜大珍珠一,其下三層貫東珠各一,每層又裝飾四條金龍和飾四顆東珠。這樣的形制和東珠數,乃是最高等級的頂戴,也就是皇帝的朝冠。
院藏的這件「白玉錦荔枝」,除了晶瑩美觀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定名。其實這件文物是仿大陸北方的苦瓜而製作的,「錦荔枝」正是「苦瓜」的另一個名稱,其又名「癩瓜」,是一種觀賞用的植物。但可能因「苦瓜」或「癩瓜」的名稱不雅,所以在乾清宮東暖閣的原錦匣上,就寫著「白玉錦荔枝」的定名,這也可見內廷對器物命名之用心及雅緻。
而院藏的這件「瑪瑙佛手」,乃是清代常見的富有吉祥意味的裝飾器物。其上雕刻佛手及枝葉,頗具生趣。



田黃石異獸鎮.jpg






墨晶筆筒.jpg




黃石異獸鎮

 

墨晶筆筒


清代皇帝多雅好文房清玩,工匠們為了迎合皇室的高雅品味,於是利用珍貴的材質,並順應其特有形態特性,來創作出精美的文玩。院藏的「田黃石異獸鎮」和「墨晶筆筒」,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田黃石為壽山石中最為名貴之一種,其質地色黃通靈,光澤晶瑩。此件田黃石異獸鎮,造型栩栩如生,毛孔纖細可見,更是極盡生動。而墨晶筆筒更是利用原材質上點點白痕,做成梅花之蕊,其外加上一圈花瓣,來琢成生動之梅花,可謂匠心獨運之作。
 

田黃石山子.jpg




 ◎田黃石山子
田黃石馳名天下,除了受到文人的青睞外,更倍受清朝歷代皇帝的寶愛。前人曾有「一兩田黃一兩金」之諺語,對昂貴而稀少的田黃石,多珍愛而用之於刻印。而此件乃以大田黃石製成山子,更足見清宮皇室的氣派。
此件院藏「田黃石山子」,其上雕刻雲氣繚繞。石上刻詩云:「慶雲翔碧漢,景福繞清霄」,實乃高貴典雅之作。

 



翠玉插屏.jpg






青金石山子.jpg





插屏是清宮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屏風,它屬於帶座屏風的一種,由底座和屏框兩部分組成。底座內側有凹槽,而後屏框兩豎邊正好插入凹槽裡。插屏有大有小,大者多設在室內當門之處,小的則可置於几案之上,成為使人賞心悅目的陳設品。此件「翠玉插屏」,一面雕刻山澗、喬松與祥鶴,寓意「松鶴長青」;另一面則雕刻海濤與山石,寓意「福山壽海」,均為祝壽吉語。
青金石古名「璆琳」,又有金碧、金精、金星石等名稱。青金石因具有天空蔚藍的色彩,內含的黃鐵礦又似散佈閃燦的星光,因此在古代常被當成具有神秘色彩的石材來看待。這件山子乃以靛藍的青金石製成,色澤雅麗,其上又有乾隆的御製詩及「神運石」的款識。

 

上一篇:陶器磁器

下一篇:珍玩